在人生问题中,大家知道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成功是不是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很不一样,但是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成功,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成功这个话题,也是人生的一个世代绵延的永恒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的书来介绍成功的经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老子那里学到一些智慧呢?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写过一本《老子本义》,认为《老子》是一本“救世之书”。这很有道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去看,那么我觉得《老子》就是一本教导人们人生成功的书。人们常有“一字千金”之说,殊不知这里一字胜过千金。这里的智慧太丰富了,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人生成功这个问题就可以演绎出很多有意义的现代启示来。 恍恍惚惚的成功路 要成功,首先就要找那条能够达到成功的路,这就是“道”。现在有句话很流行,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
主讲人简介 约翰·吉本斯博士,曾任田纳西大学物理教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主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同时为国内决策顾问委员会、国家经济理事会和国家安全理事会成员,负责监督国家科技委员会,协调科技政策和整个联邦政府的预算。现任美国国务卿全球事务特别顾问,美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内容简介 科学知识以及其通过工程科技的应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可以使人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通过其他手段是达不到的。它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如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安全。但是同时,这种进步也可以引起很多严重的问题,每一种伟大的思想,既有为善的可能性,也有被滥用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对科技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美国有一个强大的创造新知识的体制,我们选择最好的思想,最好的人员,最好的机构的...
今天我们将朱元璋的妻子儿女。皇帝也有家,国家国家,中国古代形成这个词,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皇朝就是皇帝的家,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就是说南京的京城里头大家都好猜谜语。有一天,朱元璋微服走到小巷子里,看到墙上画着一个画,画着一个女的,一个夫人抱着一个大西瓜,一双大脚。这张画(上有一句)什么话,“淮西夫人好大脚”。朱元璋一看大怒,为什么呢,朱元璋这些人都是淮西人啊,淮西夫人好大脚,说淮西的这些女人脚长得大,很丑,谁是淮西人啊?马皇后是淮西人。朱元璋下令追查,查不出来,“空其巷”,把这个巷子里的人全杀了。这个传说是不是可信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就是当年马皇后可能是个大脚夫人。 那么马皇后怎么是大脚夫人呢,大脚就不行吗,现在大家都是大脚,天足。在中国古代相当一段时间内,要求女士、要求女人裹小脚,大家闺秀才能有那个条件...
萧峰打虎写得既惊险又神奇,而且真实可信。 我们很古就有“武”这个字了,古代有个军事家就叫孙武。这个“武”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武”是打架吗?他妈妈、他爸爸给他起个名字叫“孙打架”?他叫孙武是这个意思吗?“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搏斗吗?都不对,但是似乎又沾点边,似乎好像都有关系。那么我们把“武”这个字拆开,武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两个字,一个是止,一个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为武。那么把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武”,不是说要拿起武器去打别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武。当我们想到这个一层意思的时候,对“武”这个字的理解,就一下子丰富起来。可是是不是说,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谁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毁掉,又不绝对是这样。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没有戈,你止的什么戈呀?没有武器,你放下什么武器呀?佛家有句话...
主讲人简介 赵超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10月26日生于中国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汉画学会副秘书长。个人撰写出版学术专著等书籍14种,合作撰写出版学术著作6种,独自与合作整理出版古籍15种,合作编写工具书7 种,发表论文等文章76篇。曾任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学术院汉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作学术讲座。 内容简介 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一切发达的现代文明能够有这样伟大的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作考古的习惯追溯人类历史的根源,那么追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就应该归结到古代的人类发明文字。很明显,有了文字,才能够把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记载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创新,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为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社科项目 “中唐至北宋文学的嬗变”。 个人主要专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等。 内容简介: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唐诗宋词何以为美?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只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着,它为什么会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说因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
主讲人介绍 张铁城,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五年制本科)。曾任北京钢院附中英语教研组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1997-2001年,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英语高考复习。2000年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北京市特级教师“说课”活动,主讲“语篇教学的应用” 。1998、1999和2001年,担任北京市高考口试主考教师。 内容简介 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考生们在英语复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复习中,他们还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考生们如何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有效地应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英语应试能力,怎么用有限的词汇量应对英语考试中的写作?如何把熟稔的语法应用到变化无穷的考题中去?成为考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张铁城做客《百家讲坛》,为您分析高考英语备战策略。...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4日 14:13 主讲人简介: 徐城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曾以中国文化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和京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三部曲》、《京剧与中国文化》、《老北京三部曲》,并出版艺术专论、散论、文化随笔、主题散文50册。 内容简介: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也是一门历史悠久、永葆年轻的艺术形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
说起和珅出生的时间,我们广大的读者们虽然并不知道和珅出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影视剧作品中的问题: 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差不多大。我们可以从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得出一个认识:这四个人的年龄应该差不多。 但是,到了《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里,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相差很多,和珅的年龄似乎要比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的年龄小上很多。 那么,哪部影视剧作品里面描写的和珅的年龄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性呢? 正确答案无疑是偏向于《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的。 据考证,和珅在1750年出生,1750年也就是大清朝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说和珅出生的时候,乾隆都当了15年皇上了。也就是说,和珅要比乾隆皇帝的年龄小39岁。如果照此比照下去的话,那么,和珅要比出生于1719年的刘墉小31岁;...
主讲人简介 钱绍武;1928年江苏无锡人。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新闻出版署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雕塑作品有《大路歌》、《江丰头像》、《李大钊纪念碑》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
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也就是景帝登基那年,他的第十个儿子出生,取名为“彘”。双喜临门的刘氏皇族并不十分在意这个小婴儿的诞生。因为,封建帝制“立嫡立长”,后宫三千佳丽,一位美人生育的十皇子,距离权力中心可谓“十万八千里”。但是,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彘儿”,后来竟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汉武帝。汉武大帝是非功过,后世津津乐道,就连他的即位都充满了悬念。排行第十的他,为什么能坐上皇帝宝座?称帝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宫廷争斗? 汉武帝:被命运垂青的皇十子 汉武帝一生叱咤风云,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 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 第一个大力拓展疆土,奠定中国辽阔疆域。 第一个开通西域。 第一个用皇帝的年号纪元。...
主讲人简介 罗锦鳞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1月5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1961年就读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1961年8月毕业后留中央戏剧学院任教至今1979-1986 任导演系讲师、指导教师和班主任;1987-1991 任导演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任导演教研室主任、导演系党支部书记、导演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院工会副主席等职; 1992-1999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党委委员等职。2000-今 任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东方艺术职业学院(筹)院长。 罗锦鳞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导表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之友》基金会理事、希腊《希腊文化基金会》通讯会员、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编撰工作,任分支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