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集述科 甲一、三宝之名体分三乙一、赞三宝体相分二丙一、赞叹归愿分三丁一、赞佛宝颂 总 赞 诸一切种诸冥灭 大悲三智十力身别赞悲智 法界虚空一切种 如其所有尽所有无上正等正觉知 观诸众生同一子归 愿 我今归依永归依 归依佛道誓愿成科 丁二、赞法宝颂 总 赞 佛说三藏十二部 教证名言诸轨持别赞教 流转还灭体相用 名诠旨趣等随行别赞证 诸乘道地一切证 能依所依因果等归 愿 我今归依永归依 归依法门愿修证科 丁三、赞僧宝颂 总 境 三贤十地四果向 剃发染衣具戒者三乘四部八大子 从佛转轮圣比丘别 境 龙树无著执金刚 法王第二宗喀巴大悲法流恩师众 出家得戒传法尊赞 德 具戒定慧解脱等 度生大愿流无尽...
禽星术,是民间秘密流传的高级数术,其本身与奇门、大六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人将其单独使用或将其应用在奇门、大六壬当中去,同时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占测与运筹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预测人事,也有其与命运预测的单独系统,在命运方面它可以预测终身富贵贫贱婚姻官禄灾害流年,在人事方面可以预测天、地、人以及军事预测(单独提出军事预测是因为其重要的运筹指导作用),在预测方面它的重要特色是主、客定性明确,吉凶象意鲜明。而且在中国的风水运筹中,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度六壬择日要诀》中有其与六壬结合则选择案例。《象吉通书》有其单独理论系统与斗首二十八宿宜忌的篇章。清代的四库全书中也搜录了两部禽星古籍,一部是池本理所著的预测人事的《禽星易见》,另外一部是预测命运的《演禽通篡》,四库全书中是如此评论的:“与壬遁之书参览,尤不失为古之遗法也!”虽然禽星有书流传于世,而且为民间之秘术,但是...
第三十六题 第二位天使的警告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位天使警告的内容:『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启14:8)。 关于第二位天使警告的内容,我愿结合启示录十八章另一位天使警告的内容,分三点来介绍:第一点,首先宣告巴比伦大城的倾倒:此处『巴比伦大城』显然是一个表号,而不可能是指位于伯拉河(即幼发拉底河)两岸的古代巴比伦大城。因古代巴比伦大城早在启示录着成之前就已经荒废,不复存在,并和我们历代以来,直到末后的圣徒无关。古代巴比伦大城的毁灭,正应验了以赛亚和耶利米书中的预言。(赛13:19-22. 耶51:37-39)。圣经手册中有一段资料对此介绍说:『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的奇城,位于人类的摇篮地带,近伊甸园区域,绕巴别塔之故址建成,是巴比伦帝国的京都。巴比伦、亚述、波斯诸王都喜欢住在这里,亚力山大亦不例外。』『巴比伦城在波斯时代仍为一重要之城...
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在年代上,如从入关时算起,是在顺治元年(1644);如从努尔哈赤建国时算起,则为天命元年(1616)。本卷上溯至努尔哈赤的建国,下限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清的先人原来是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时期发展成为民族。 这是一个新兴的、生气勃勃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阶段上,本来是明属于前列,而清为后进,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明被清所取代了。 清入关后,吸收前代,特别是元、明两代进行统治的经验和教训,相对地说是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的。也重视学术文化的发扬,因而出现了康熙、乾隆之治。这是清代在历史上的成就。清在政治上有成就,但也不可估计太高,这毕竟已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老阶段。 清代的民族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时民族多,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满汉关系、满蒙关系、满汉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有特点,清廷、...
论赖耶受熏和持种性 空 阿赖耶识为一切法所依,列为唯识学要位,但小乘学者并不承认它,只说六识。法相唯识学为什么要在表面心外更立潜在“心”呢?原因在于只说祖显的间断六识,不能一贯的如实的说明因果的关系,必须立个微细的相续的潜在心,方能具体的说明众生的生死相续。假定没有一个常恒不断的相续心的存在,所谓生死轮回就无法建立,故“心”在唯识学上是十分重要的。“心”(阿赖耶识)是一不具体形而能普遍摄持诸法的一种精神作用,依其作用可分为“受熏、持种”两类。现简介如下: 一、受熏 受熏是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受前七转识的熏习。熏是击发义,习是数数义。前七识心王、心所起现行时,其势用强盛者,则于生起之刹那,能数数击发第八识。植其气分于第八识自体分中,而发生新种子,并使本有种子熏发而增长。此数数击发之历程,有似于花熏苣藤,是名熏习。苣藤受持其香,然后榨取之,便成香油。此以苣藤喻所熏之赖...
正文 1.撒旦的堕落以西结书28:11-27撒旦从何而来?是神创造了魔鬼吗?神和魔鬼之间是什么关系?当信徒在神的圣洁的光照下从圣经中明白存在魔鬼的时候,这样的问题通常会让人感到很头痛。哲学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只有从神的话语里,我们才能找到他给我们的答案,也只有这个答案才能真正让人满意。在以西结书25-32章里,先知向世人宣布了对以色列敌人的审判。他说神圣洁的审判要临到那些逼迫以色列的国家。在28章1-10节里,他提到了对推罗的审判。推罗位于圣经里所讲到的叙利亚的北部,由腓尼基人所盘踞,是以色列主要的敌人之一。但在11-17节里,先知所谈到的“推罗王”指的不再是国家的君主,而是对在背后控制这个国家君主的人(原文此处用“推罗的王子”来表示推罗的国君)的审判。这个在背后进行操纵的人被称为推罗王。我们从中应该注意到撒旦通过人来做他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他会借助政府的掌权者来达成他的目...
缅甸 雷迪大师 著〈译者按>雷迪大师(Ledi Sayadaw 1846-1923),是缅甸当代僧人中,德行、学养兼具的修行人,他的著作等身,多达七十六册,其中十六册是用巴利文撰写,其余为缅甸文。他也是二十世纪初期,获得国际佛教团体肯定的南传僧人,英国巴利圣典协会(PTS)出版他的作品《哲学关系》,法国巴黎佛教团体也派人专访,足见他修行魅力之所在。一九一一年,印度政府更特赠”Aggamaha-pandita(首席大智者)的头衔,声誉益隆。雷迪大师力主推动四念处直观法门,尤其是以“受念处”为入手,他并自巴利三藏中铺陈了完整的体系,对缅甸佛教的影响,可说是既深且远。本文系译自《佛教手册》附录之二,为Anatta Dipani(无我手册)的浓缩英译本。 现在,我将揭示证入“无我”所生起的利益。 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够清澈地觉知到“无我”的特徵,他就达到了“预流果”的境界,因而完整地断除“我见”或“身见”。...
──十年二月在杭州幽冀会馆讲── 唯者,遮格拣除之义。识者,明了分别之义。离识非有,在识非无,立唯识名。即识之唯,离识无余,故言唯识,是持业释。言三十者,为简二十,亦颂数名。合名唯识三十者,持业带数释也。又、唯识为所诠,论为能诠,云唯识三十之论,依主释;亦可谓带数依主释。又、唯识三十即论,持业释也。 又、明了分别之识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眼识明了分别色尘,耳识明了分别声尘,乃至意识明了分别法尘,末那任运了别妄执内自我相,阿赖耶任运了别根身器界及种子。一切诸法,离识俱无。又有立六识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P654] 、如俱舍论。九识者,于八识外立第九庵摩罗净识,如梁朝真谛。本论则唯有八识,奘师谓第九祇是第八异名也。虽然,此皆依俗谛言,非真胜义。真胜义者,法即真如,平等一味,超过数量,非一...
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略探昌 如 内容提要:“十重唯识”是法藏大师在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中,为了解释有关“三界唯心”的问题而提出的。“十重唯识”中,法藏大师从华严宗的角度,借助唯识法相宗相关理论,展开了“十重唯识”的论述,从而阐明华严宗唯心之旨。本文将对“十重唯识”文本及相关的思想,进行简略地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十重唯识 空有不二 果相 作者昌如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序言 十重唯识是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公元643—712),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为了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第六现前地的“三界虚妄,但一心作”一文时而提出的。十重唯识即是(1)相见俱存唯识,(2)摄相归见唯识,(3)摄数归王唯识,(4)以末归本唯识,(5)摄相归性唯识,(6)转真成事唯识,(7)理事俱融唯识,(8)融事相入唯识,(9)全事相即唯识,(10)帝网无碍唯识。...
汉芮(来自中国大陆,工程师,现居北美)编写一、近代的基督教宣教准备时期(1807-1860)19 世纪00 年代1807 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到中国传教,基督教新教由此传入中国大陆。由于清政府严禁传教,自1809 年起,他供职于澳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边工作,一边传教着书,编着 宣教小册子。19 世纪10 年代1810 年(清嘉庆十五年),马礼逊开始将《新约全书》译为中文,并刻印《使徒 行传》中译本。1813 年,《新约全书》中译本在广州问世,发行2000 本。1811 年(清嘉庆十六年),嘉庆皇帝重申传教、习教治罪条例,并对禁教不力的 官员规定处罚条例。各地官员深恐受责,纷纷认真查办,结果发现全国各省都 有潜入的传教士。于是,驱逐传教士,惩罚教徒的案件时有发生。但天主教仍 在社会基层的民众中传播。至1840 年,秘密进入内地的外国传教士约30 名, 信徒约20万人。...
专著:《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384页《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1月,312页《东风与西风》(与葛小佳合著),三联书店,1998年12月,315页《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375页《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410页《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378页《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1月,447页《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5月,382页《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334页《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6月,326页...
译者序:智慧大师的情书:卿卿如晤曾珍珍为什么把书名《悲伤的体验》(AGriefObserved)率然译为《卿卿如晤》?作者路益师(署名「不知是谁」)在丧偶的痛苦中,藉著心灵的自剖,其中包括理性的思辨和非理性的狂啸、怨怒,对信心的本质提出一波父一波的诘难与探究。只见他穿梭于自己当代(偶又回顾古典并遥启后现代)一些与神一终极真理一有关的知性论证,对部分可用哲学语言予以陈述的信心凭据,不断加以组织、拆解,又重新建构、持续质疑,其宗教追寻的执著、热切与爱情的思慕毫无二致。其实,这也是世上许多经典文学的特色,例如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佩脱拉克的情诗等。「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你的尘世的爱人,即使在今生衷,岂非也经常超然独立于你对她所持的理念之上?这恰巧正是你所要的,你要她,乃是包括她一切的顽抗、遏失,以及种种让你错愕不已的表现,换句话说,她那率真的,由不得你左右的本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