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集第一品 蛇品第一章1 他抑制冒出的怒气,犹如用药抑制扩散的蛇毒,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2 他摒除一切爱欲,犹如拔掉池塘里的莲花,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3 他摒除一切贪欲,犹如使快速流动的河水枯竭,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4 他不摒除一切傲气,犹如洪水冲垮脆弱的芦苇桥,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5 他不在生存中寻找精髓,犹如不在无花果树上寻找花朵,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6 他的内心没有忿怒,超越这样那样的变化,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7 他从内心深处驱散和根除一切思虑,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8 他即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克服一切妄想,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与披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禅悟思维刍议 作者 : 胡晓光 现代思维科学(包括心理学)把人类主体思维从性质上划分为三类:一、逻辑抽象思维,二、形象直感思维,三、直觉灵感思维。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直感思维是属于人类理性认识思维系统,直觉灵感思维是属于人类非理性认知系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主体意识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是大脑的机能,这是科学的结论。 佛学对思维的认识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佛学的认识来源于禅定体验,是生命的自我觉照。佛学认为思维别有心识为自体,大脑是生理器官,大脑本身不能思维,充其量大脑可当思维的工具或物质载体。再者,科学对主体意识心理认识范围也比较狭窄,仅研究六识内一部分问题,佛学则不然,佛学广泛探究了七识、八识诸问题,远比科学更周详。科学由于研究范围的狭窄和生物机能观念的桎梏,所以在理解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时,都把它们纳于大脑生理机能范畴来阐释,就必然决定了科学很...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弘一大师讲演续录弘一大师著佛法大意授三归依大意敬三宝净土法门大意净宗问辨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劝人听钟念佛文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药师如来法门略录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常随佛学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改习惯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弘一大师传略后记◎佛法大意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宝寺讲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先略说佛法大意。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发合思巴造 元 沙罗巴译 2卷 彰所知论序 元正奉大夫同知行宣政院事廉复撰 夫出三界者惟佛。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悯化群生。此亘古不磨之善也。大元帝师。洞彻三乘。性行如春。仁而穆穆不可量。裕皇潜邸。久知师之正传。敬诣请师敷教于躬。师笃施静志。弘扬帝绪。大播宗风。彰其所知。造其所论。究其文理。推其法义。皎如日月。广于天地。盖如来之事。非圣者孰能明之。总统雪岩翁英姿间世。听授过人。久侍师之法席。默译此论。见传于世。公昔与予会闽。交情相照。爱同昆仲。公固肯予为序。予抗尘幻海。绝笔疏砚。岂足发正教之光耶。公笑之曰。汝何谦哉。予不敢辞。遂序焉。 彰所知论卷上 元帝师发合思巴造 宣授江淮福建等处释教总统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师沙罗巴译 敬礼金刚上师...
未分卷 第一部三位一体论奥古斯丁着第一部根据圣经来建立至高三位一体的合一与平等,并将人否认圣子与圣父平等所引经文加以说明。第一章本篇是为反对那些错用理智而以诡辩来攻击三位一体信仰之人而作。讨论上帝的人所犯错误,有三重原因。圣经除去虚假,逐步引领我们明白属神的事。什么是真不朽。信仰喂养我们,叫我们能了解属神的事。一、敬告读者,作者写此论三位一体论文,是为求反对那些鄙视以信仰开始而醉心于肤浅理智之人的诡辩。他们当中有些人企图将他们由感官的经验,或机智,或艺术之助所构成的观念,应用于属灵的事上,以前者忖度后者。还有些人则按照心思所喜爱的去想像上帝,因此用扭歪错谬的法则来讨论上帝。还有第三种人,他们固然力求超出那必改变的全创造,好把他们的思想提高到不改变的实体即上帝那里;但他们因受必朽所累,既似乎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又不能知道他们所要知道的,就武断地把自己排除于了解的门外...
作者:月溪法师摘要:释觉开(惟力)摘要前言月溪法师是已见性的人,在一九六五年圆寂于香港九龙(输入者注:月溪法师的金刚不坏之身现供奉在香港万佛寺,生前悟道弟子8人,皈依弟子50多万)。他著《大乘绝对论》是有意要帮助西方人进入佛法。原著举出许多著名的东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主张和思想,但最高的思想也没有离开相对的范围,能够接近绝对的就更少了,至于能够进入绝对的连一位都没有。论中所述有关西方哲学的辩证法,都徘徊于相对的范围(即一念无明),其中也有人推论到无始无明。但尚未有人能达到究竟绝对。这一切都是不懂实行的路线而只靠脑筋推理,所以月溪法师用释迦牟尼的辩证法加以证明,并介绍实行方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传授的直接禅法。如果西方人肯跟着来实行,就将会打破无始无明而进入绝对存在的宇宙。全书很长,其中也有些重复,所以我们只精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认为以足以代表作者的全部思想。不过错漏在...
宗喀巴大师著卷之一 一九三九年己卯岁正月十四日午後五时於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开讲 师云,今讲略本《朗忍》(道次),听众应先作思惟,凡三界士夫有愿趣向解脱之途者,我皆顶礼恭敬。凡以前得解脱道之贤士夫所行,我皆愿行。因我昔於无始生死海中,忍受无边痛苦,今幸得难得之人身,而又暇满,得闻正法,皆由过去善业而来,较胜於如意摩尼宝千百万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此难得幸得之人身,自应作最有意义之事,勿使空过。云何最有意义,即世间与出世间之利乐。世间利乐,指现世与後世而言。出世间利乐,即指佛位。以上所说之利乐,以此暇满人身皆可取得。云何人身如是殊胜?因人身具有三种大力: 一、依境力大。如经说,譬如有人发慈悲心,解救一人,复有人救护多数人,其功德自较前为大。复有人发菩提心,救度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则不可思议。...
攝大乘論章卷第一相不同有其十種。□□□□□□□□是其名也。名雖□□□□□□三。初之二種□□□□□□□□行相立名。後之五種就行體立名。行者□□□□□□□□□□□□依止。第二名應知相者。一義似前。又解。與三智相應名為應知□□□□相者。解順□□□□□名之為入。第四入因果者。初□名目證□□□。第五因果者。□□□□□□□□□□□異名為差別。第六依戒學相者。行託法起名之為依。又託真戒起修名之為依。防非止惡名之為戒。理中進求目之為學。簡大異小名為差別勝相。七名依心學相者。託法名依。又託真定起修名之為依。緣理不散名依心學。簡大異小名差別勝相。第八依慧學者。解心託法名之為依。又託真慧起觀名之為依。照達二諦名之為慧。簡大異小名為差別勝相。第九學果寂滅勝相者。酬因名果。果由同剋名為學果。法性不動名之為寂。果德離相目之為滅。超過小乘名為差別勝相。第十智差別相者。決斷名智。簡果因名為差別...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著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于彼文殊大圣尊,稽首礼已宣此言。 昨夜梦中善妙境,今日所见显现法, 二者始则同等生,二者终则同等灭, 梦执梦现以为实,醒执醒现即是真, 为辩是非醒梦诤。夸大显现醒者言, 梦汝现者是虚妄。纷繁幻现梦反诘, 非仅我是汝亦妄。我醒不妄有根据, 今现量见故真实。梦者对此答复曰, 梦亦现见故不定。今现无故谓决定。 来日无此故不定。吾现量见故决定。 吾亦见此故不定,此恒固存谓决定。 长短时存谁亦有。汝梦穿山无阻碍, 昼能现此谓汝真。今能聚缘亦会现, 无缘梦中亦不能。梦中无缘亦能现。 何故恒时此不能。汝死之亲仍有慈, 本无之子亦有生,我则无有如是事。...
佛使尊者【法音丛书出版缘起】向大自然学习佛法香光书乡编译组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回归佛陀的本怀]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方寸天下网作品收集于网络,作品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fctxw/),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五千年中国盗墓文化:中国人盗墓史作者:倪方六序(1)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地持義記卷第四 發下對釋之。應先解釋道品之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有二。一別明大。二種種下明於諸乘皆悉具知。初言依四。所攝道分約前明後。前四無礙是大乘慧。依彼前攝三十七品。即是大乘三十七品。如實了知而不證者。正顯其相。於彼身等窮照其實不取有相名如實知。不著無相名不取證。以知不證不同小乘故得為大。下明菩薩諸乘悉知。種種亦知總以標舉。三乘不同名種種乘。三乘巧行名為方便。菩薩於此亦如實知下別釋之。聲聞方便大乘方便釋種種乘。聲聞緣覺同名聲聞。聲聞方便如實知者。別明知小。如聲聞地指同小說。云何大乘如實知下別明知大。先問後釋。釋中先明身念處觀。後類餘念及餘道品。菩薩住身是其止也。言身觀者是其觀也。不於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廣前止也。身相非一故云身身。於彼身中不取有故名不起妄。不取無故亦非非性。於彼身下廣前觀也。於中有二。一觀真諦。二觀世諦。言於彼身離言自性如實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