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题 濮存昕老师 (2007年7月23日上午于文殊阁) 昨天夜里两点以前赶到,我在进山门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感动。在角门车停了一会儿,我仿佛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因为每天我忙于这个那个繁琐的事情,佛教的那种气氛,那种温暖,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了,有些感动。躺在禅寺的床上没睡以前,也很舒坦。今天早上一进大殿,我又很感动,那种仪式,那种气氛,一唱三宝歌,弘一大师他的那种感应,好像就在这个大厅里,仿佛他就在我们中间一样。我很不成器,歌词都忘掉了,但是我听到乐曲,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这么真诚,我真的很感动。我突然发现,这里是那么有力量。说句坦白的话,每一个学员站出来,你们可能不自信,但是你们融在一起,你们真的是从里到外的美丽,从里到外的有力量,这是佛的力量,也是聚在一起的力量。 大明星很容易骄躁、傲慢,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了不得,人家给你谈点事情——“没时间,我怎么能干这个...
由《弥陀经》真伪争论说起 净界法师 请净界法师慈悲开示:佛说阿弥陀经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经典,尤其对众生的帮助更是殊胜。请问为何五百结集的时候,没有结集出来,而是在佛灭度以后,才有部派辗转流传出?以一位净土行者,对他人的质疑的时候,应该如何解释? (天台宗)净界法师开示: 当然现代人的一个问题:他习惯用考据的方式,用历史辩证的方式,来研究佛法。当然这样子是很危险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一个很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印度人很重视口传,他文字记载很少。而且你看印度的历史很短,没有几篇,它不重视历史的。我们不能够因为历史没有记载,就认为它不存在。这样是大胆的假设,太过大胆。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义德寺,义德寺是它有它存在的时间跟空间,它有它一定的存在相。假设义德寺在台湾佛教几百年来,都没有重要文献的出现,等到一千年后,人家研究台湾佛教,ㄟ,义德寺不存在。为什...
正文阅读 自序自序「重生」这个名词是大多数称为基督徒的人所熟悉的。但是真明白它的意义的人究竟有多少?真明白它的意义而且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又究竟有多少?这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谈到重生的道理,我可以将所有称为基督徒的人分作四种:第一种是明白重生的道理而且有过重生经验的。这种信徒是最好的。他们知道自己所站的地位,明了他们所得的恩典。他们的人生是满有指望的。他们毫不疑惑他们自己得救的事。他们过着一种与世人不同的生活。他们向别人有可作的见证,也能清楚指导别人蒙恩得救。第二种是有过重生的经验,但不明白重生的道理的信徒。这种信徒在以往的一个时期已经得蒙重生,不过他们不明白重生的道理,他们不知道自己曾有过的那种经验就是重生的经验。一旦有人问他们是否已经得了重生,他们或是完全不知道怎样对答,或是以为自己未曾得蒙重生。他们自己虽然有过重生的经验,但他们因为不明白的缘故,自然不免常常怀...
(1)(注一)──二十年二月在厦门涌莲精舍讲── 此论是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关于他们的历史,研究佛学的人,大概都是知道的,所以现在略去不谈。此论共计有三十颂──在印度四句为一颂,好比中国之诗,故此论是用一百二十句的五言句之所构成的。但唯识、另外有二十三颂而举其大数言之的二十论,及其余唯识义章等,拣别此唯识是三十颂论的一种,故名三十论。此论、无论字面和内容,所发挥者都在唯识,所以叫他做唯识论。佛典原来有经律论之三藏;此论不是经和律,而是摄在论藏中的论,故名曰论。 关于唯识之所以然的道理,原是在本论颂文中正要说明的,不过在未说明之先,应当把平常人对于唯识一名所生的误会和谬解,下一个明白的纠正。 [P691] 「识」: 通俗所云知识之识,心理学上知识与感情、意志等对举之识,皆不过识的一部分,不足以尽唯识之识义,而且相差甚远;虽哲学上「知识论」之识义,亦非唯识论所明广...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着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
妙境长老生平简介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创办人上玅下境老和尚,东北黑龙江省龙江县人。生于一九三○年正月,于公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秩晋五,僧腊五十七载,戒腊五十六。 入道因缘 师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号觉道。师常至二叔的庙上随众作课,故接触佛教之因缘甚早。 师八岁至十六岁于私塾研习《四书》、《古文观止》等汉文课程,奠定坚实之中国古文基础,建立后来研读汉文佛典的优势。十六岁后转读正规中学,接受英数理化、世界史地等现代课程的熏习。 佛学院参学时期 1946~1956 十八岁,在二叔引导下,就读吉林市观音古剎佛学院。是年十二月初八,依止惺如老法师薙发出家,法名妙智,号仁奇。一九四七年农历三月,赴长春般若寺戒会,依倓虚老法师受具足戒。其后,战乱动荡中,佛学院停办。一九四八年正月,师展转赴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依止倓老学习,心中充满希望...
老子说 :人之所以有大患,正因有这个身体。而此身最大的过患,莫过于—淫欲一关。宋朝佛门高僧灵芝大师说:‘节情禁欲,举世所难;纵意为非,人之所欲。’故现今人人怕死而欲养生,却不知至为伤生之事时时犯之,实为可叹!是父母不诫?老师不教?医生不说?社会不匡?怪上述这些人吗?···节欲主义丁福保编纂守拙汇编编序第一节 总论第二节 未婚时之节欲第三节 既婚后之节欲第四节 杂论附录:一、节录《印光大师文钞》附录:二、《青年修养录》郑重呼吁:此是—正本清源,根本之道。欲者—谷深可容物,故贪得而不易满足为欲。欲者—以心有所贪欲,故欲是情之所好。欲—是期望、想要、爱好,故佛说—欲为诸法本。造作一切善业,欲是推动力;而成就一切恶业,...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圣凯 内容提要:1931年,梅光羲在《海潮音》发表了《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引发时新旧唯识的论争。梅光羲以安慧、真谛之学为“过渡唯识学”,护法则是唯识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太虚则以菩提流支所传译为“泛世亲学”,真谛则误传了世亲的思想。守培是从《起信论》、《楞严经》等真常唯心思想出发,对旧译进行“我意”的解释,对新译进行批判,“旧译无一非处,新译无一是处”。印顺则维护新译唯识的立场,“旧的都错,新的都对”;从中观的缘起性空出发,对唯识进行融贯与诠释。 关键词:梅光羲 太虚 守培 印顺 新译唯识 旧译唯识作者圣凯法师,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在唐初佛教界的碰撞,引起巨大的反响与回应。唐末以后,随着唯识章疏的佚失,新旧唯识的差异便显得混淆不清了。清末民初,唐代的唯识章疏开始流回我国,唯识学开始了一种复兴的机运。[1]而且,通过对...
净界法师开示 身为一个阿弥陀佛,他不但要把国土创造出来,还得把众生接引到他的国土去,他必须要施设方便!佛陀所发的愿不能够只上求佛道,还得下化众生,你发了那么多的愿,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去,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佛陀以他的四十八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六波罗密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我们经常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凭什么积集多善根多福德来庄严这样的一个净土呢? 简单地说阿弥陀佛把他自己的多善根,善根的力量加持在这句佛号上,也把他所成就六波罗密的多福德同时加持在佛号上,使令我们生死凡夫妄想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 我希望我们在了解佛功德的时候,尽量撇开我们凡夫阿赖耶识的思考,尽量用真如的思考。阿赖耶是对立的思考、二分的思考,善恶、生...
吕澂先生《金刚经三义》解读田光烈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 《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 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 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法之权智也。亦可分为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即诠释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经》是也。...
一、兹编之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以就正于爱国达识之君于。编中寓言,颇费覃思,不敢草草。但此不过臆见所偶及,一人之私言耳,非信其必可行也。国家人群,皆为有机体之物,其现象日日变化,虽有管葛,亦不能以今年料明年之事,况于数十年后乎!况末学寡识如余者乎!但提出种种问题一研究之,广做海内达人意见,未始无小补,区区之意,实在于是。读者诸君如鉴微诚,望必毋吝教言,常惠驳义,则鄙人此书,不为虚作焉耳。 一、人之见地,随学而进,因时而移,即如鄙人自审十年来之宗旨议论,已不知变化流转凡许次矣。此编月出一册,册仅数回,非亘数年不能卒业,则前后意见矛盾者,宁知多少,况以寡才而好事之身,非能屏除百务,潜心治此。计每月为此书属稿者,不过两三日,虽复肆虑,岂能完善。故结构之必凌乱,发言之常矛盾,自知其决不能免也。故名之曰稿本,此后随时订改,兼得名流驳正,或冀体段稍完,再写定本耳。...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湖南是他的故乡,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现代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发明以前)就已在东亚大陆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原始文化景观。从炎黄至秦汉,逐渐进入文明时代,并确立了以中原华夏为轴心和儒道互补、吐纳百家的中华文化格局。故经史典籍,历来将黄河水系的中下游视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策源地。 《尚书·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湖南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属楚。荆楚虽则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但中原王朝仍视之为荆蛮楚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有长沙郡与黔中郡。及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自是始立湖南之名。 在古代,湖南人物鲜见经传,独有屈原放逐、贾谊贬谪至此而留下奇瑰的辞赋,因之杜甫有“湖南请绝地,万古一长嗟”之咏叹。提起湖南,就不禁令人为屈贾而伤心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