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前言(读经祈祷)余此处外出,所见信徒,约有千人;而此千人中,曾日日读经祈祷者,尚不及三人!教会软弱,信徒退后,又何足怪? “太忙!”“太忙!”“一天忙不了!”“哪有工夫去读经祈祷?”究竟人生在世,谁非忙?不过急其要者,而缓其次者而已。“太忙”;一日三餐,仍是照常饮食;未见因冗忙之故,致终年不吃喝者。如神的儿女知“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一切的话”,(若是真忙),他们最少,就要一天省下一顿食饭的光阴,留作读经祈祷之用。究竟,大家何尝是忙?闲谈应酬……都有时候!只怕就是有时候,也不用在读经祈祷上!“读经不明白,怎能读经?”但是,不读圣经,怎能明白圣经?“不知道祈祷,怎能祈祷?”但是不肯祈祷,怎能知道祈祷?读经祈祷最好的时候,莫过早晨。但是白昼有事,黑夜不眠,又安能早起守晨更?敷衍了事,...
吕春 一 1950年深秋的一个下午,阴沉沉的天空飘着细如牛毛的雨丝。一支由一辆美式小吉普、三辆囚车和一辆载着十几名解放军战士的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来到上海市闸北区郊外一个名叫“杨家宅”的小村外——这里是上海“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枪决反革命分子的刑场。从囚车中押下一个40岁出头的高个男犯,身穿藏青色咔叽布中山装和黑色毛料裤子,长长的头发迎风乱拂,惨白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里闪着难以掩饰的慌乱神色。他名叫陈亦川,是14年前执行暗杀反蒋爱国人士王亚樵的骨干分子。 王亚樵,1889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北乡磨店镇,辛亥革命时参加合肥独立起义,后又投身北伐革命,出任安徽副宣慰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亚樵因政见不合走上反蒋道路,8年中一直把暗杀行动作为反蒋、抗日的主要手段,先后组织过行刺安徽省建设厅长张秋白、上海招商局长赵铁桥、财政部长宋子文、国民党主席蒋介石、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白川大...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
于凌波居士 著第一讲、五蕴聚合说 五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质料 五蕴与缘起 五蕴无我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一本十支之学 五蕴与百法 诠释五蕴论的广五蕴论 第三讲、云何色蕴 色蕴的界说 四大种是什么 四大种所造色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地水火风是极微性 极微学说与原子理论 五蕴皆空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 受与想│感受与概念 受与想何以立为二蕴 受与想是生死因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 心相应行法 遍行心所 别境心所 第七讲、相应行法中的善与烦恼心所 善心所 根本烦恼心所 慢、疑、恶见心所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 小随烦恼心所 ...
于凌波居士著第一讲、五蕴聚合说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第三讲、云何色蕴第四讲、四大与极微第五讲、受蕴与想蕴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第七讲、相应行法中的善与烦恼心所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第九讲、行蕴中的不相应行法第十讲、识蕴——前六识第十一讲、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第十二讲、三科六无为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 【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 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在佛经中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之分。器世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情世间的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主要以人为代表。 五蕴的蕴,有近于‘范畴’的意思,这是构成世间的物质现象和精神作用的五类因素。但是五蕴还有一种‘本质的普遍性’,此普遍性即是‘法’——法的普遍性。五蕴是五类法的领...
提要: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 胜义谛相品 无自性相品 分别瑜伽品 地波罗密多品 如来成所作事品 一、一切种子心识 二、诸法唯识 三、三性三无性 四、五姓各别,无姓不能成佛 五、一乘方便,三乘真实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是学习唯识宗必读的经典。 《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一、刘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在润洲江宁(今镇江)东安寺译出。一名《相续解脱经》有一至二卷,相当唐译《解深密经》后二品;一名《第一义五相略集经》(见嘉祥大师《法华玄论),此经已散失了,从经题看,当为唐本《胜义谛相品》的异译,因为第一义是胜义谛:五相,《瑜伽师地论》所引《解深密经》,...
济 群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 《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文译,曰《唯识论》;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的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魏本二十三颂,陈本二十四颂,唐本二十一颂。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的结赞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所以仍用原来论名为《唯识二十论》。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
冊-經號 ║經號_冊數_起始頁║ ║<舊版目錄>║ ║冊數_起始頁║ ║ ║<舊版目錄>║ ║ ║原書頁數_行數_簡單標記=■印度撰述 經部一 華嚴部xx_xxxx ║X0001_01_0001║150_0705║p132_10_║圓覺經佚文,日本.松本文三郎序■印度撰述 經部二 方等部11_0320 ║X0002_01_0001║001_0001║p001_03_║父子合集經,(二十卷),宋.日稱等譯12_0336 ║X0003_01_0067║001_0131║p001_04_║須摩提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12_0369 ║X0004_01_0069║001_0135║p001_05_║阿彌陀佛說咒,(一卷),xx_xxxx ║X0005_01_0070║150_0707║p132_11_║無量壽經會譯,(一卷),清.魏源會譯...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一 陳天竺三藏法師婆羅末陀譯 日域東都長泉院苾芻普寂疏夫此攝大乘論者。無著菩薩為申阿毘達磨經攝大乘品以提示大乘綱領造也。當時有天親無性二大士製之釋論。今之所疏乃天親釋也。凡此論十種勝相。始於依止終於智果。因緣唯識以闔闢之。無相真如以徹盡之。蓋斯彼大乘三摩地中來。少文句中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欲使樂大乘者生深信解解以起行行以成果。其猶神龍滴水雨澍大木無言之言抗思議而玄藉雲布。非有之者泯能所而邃彩月玄。實乃攝大乘之玄軌趣菩提之王路也。茍學大乘者。寧可外乎此而異求焉哉。今將解此論略開十門。一教與所因。二藏教所攝。三所詮宗趣。四能詮教體。五教所被機。六依止差別。七遣除情計。八矯救時弊。九傳譯不同。十隨文解釋。初教與所因者。是中有三。謂本教與起。本論教與。釋論教與。初本教與起者。夫佛教之與因緣無量。經言。如須彌山不以無事及少事少因緣而能令...
释迦牟尼佛 造 梵语云:希喇桑耶意达思札 藏语云:赤诚扬达巴波丹多 汉语云:成就真实戒经 顶礼一切智智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若分别心渐减、性命断趋于断灭、舍弃寿相,则导师之法亦将灭尽,云何不起精进并披坚固甲而修持也?人身极为难得,已得人身,值遇佛陀正法,得以出家,被不合解脱之义所欺狂而遭痛苦。诸比丘,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摧坏戒体。何以故?离命而死,唯令此生寿命穷尽,毁坏戒体,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痛苦。 是故世尊赞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具戒之人最胜饰,具戒之人妙香涂, 具戒之人诸喜处,具戒之人清凉水, 具戒之人世间赞,人天圣位以戒得, 毒蛇黑龙亦不害,具戒之人何况它?...
code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A1A0 、 。 · ˉ ˇ ¨ 〃 々 — ~ ‖ … ‘ ’A1B0 “ ” 〔 〕 〈 〉 《 》 「 」 『 』 〖 〗 【 】A1C0 ± × ÷ ∶ ∧ ∨ ∑ ∏ ∪ ∩ ∈ ∷ √ ⊥ ∥ ∠A1D0 ⌒ ⊙ ∫ ∮ ≡ ≌ ≈ ∽ ∝ ≠ ≮ ≯ ≤ ≥ ∞ ∵A1E0 ∴ ♂ ♀ ° ′ ″ ℃ $ ¤ ¢ £ ‰ § № ☆ ★A1F0 ○ ● ◎ ◇ ◆ □ ■ △ ▲ ※ → ← ↑ ↓ 〓code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A2A0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A2B0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 ⒒ ⒓ ⒔ ⒕ ⒖A2C0 ⒗ ⒘ ⒙ ⒚ ⒛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A2D0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A2E0 ⑧ ⑨ ⑩ €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㈦ ㈧ ㈨ ㈩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已有 20 年了。从 14 世纪的 40 年代起到 17 世纪的 60 年代止的大约 300 年间,精确地说是从 1368 年到 1644 年的 277 年间为明朝正式统治时期,它是 1126 年自从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中华帝国后期史唯一由汉人统治中国本土的一个王朝。本地王朝和外族征服者王朝的这一更替当然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它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