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151-167 提要: 北伐前后史学研究中曾出现“史料的广泛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这两种倾向并存的诡论现象, 本文即以这一长期为学界忽视的现象为中心,探索当时新旧史学见解歧异之所在, 特别注意考察这一现象与疑古倾向、“二重证据法”的关联。当时新派学者刻意扬弃正统而注重异端,形成一种从边缘重写历史的倾向; 他们为进入世界学术之林(即“预流”) 并与西方争胜, 而更多关注西方汉学家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材料;这些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到学者的史料观, 既极大地扩充了史料, 也导致轻视常见文献的取向, 影响相当广远。 关键词: 新史学 史料扩充 二重证据法 新旧史料观 疑古 章太炎在1924 年指出, 当时的史学有五项弊端: 一曰尚文辞而忽事实, 二曰因疏陋而疑伪造, 三曰详远古而略近代, 四曰审边塞而遗内治,...
No. 145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尼陀那五十二颂。目得迦四十八颂大门总摄颂曰 初明受近圆 次分亡人物圆坛并户钩 菩萨像五门别门初总摄颂曰(此有十事尽不截皮)近圆知日数 界别不入地界边五众居 不截皮生肉第一子摄颂曰 近圆男女状 非近圆为师难等十无师 莫授我七岁第二子摄颂曰 日数每应知 告白夜须减六日十八日 说戒不应频第三子摄颂曰 界别不告净 亦不为羯磨乘空不持欲 解前方结后第四子摄颂曰 不入界舍界(出放光说二颂)树界有世尊 不越及可越 羯磨者身死第五子摄颂曰 地墙等秉事 结界无与欲但于一处坐 得为四羯磨第六子摄颂曰 大界两驿半 下水上山颠异见明相过 五众受七日第七子摄颂曰 五众坐安居 亲等请日去于经有疑问 求解者应行第八子摄颂曰 假令不截衣 有缘皆得着...
今天开始录制第三部经,我们选择的是阿弥陀经。前面曾经录过六祖坛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事佛吉凶经是学佛的初阶,也可以讲是学佛人第一部应当读的经典,使我们了解佛法的大意,以及修学的态度、方法。坛经是禅宗的根本。今天我们开始录制这一部弥陀经,这是净土的根本。所以这个三部经,首先录出来,也是大乘佛法修学最重要的典籍。尤其是在中国的佛法,我们可以这么说法,中国的佛法的特色,就是在禅宗与净土。十要,顾名思义,它里面有十种;其实后来的大师,还有很多东西附在里面,不只十种。经呢?只有一种,就是阿弥陀经,其余多半都是论典。经本,就是著述,我们选定之后,决心依照这个本子来给诸位讲解。这个本子,我们尽可能在电视画面上,把重要的都写在字幕上介绍给诸位。至于经本,我们就不必像从前一样来影印赠送了,这本子流通得很广,诸位随时可以得到。前面两种,那是不得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流通得很少,一般人...
玄奘所译《瑜伽论》之研究今昔(台湾)释惠敏 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法师行状》等记载中,可以知道《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之学习与翻译(647— 648)是玄奘赴印留学之目的之一。可是,我们考察佛教史上中日两国有关《瑜伽师地论》的注释情形,却必须注意如下两件事实: 一、玄奘的门下多着手于大部的注释,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渐有倾向以一卷一二卷左右的小部为主的趋势。这种小部,其目的并非作为一种注释,无宁说乃是为了整理百卷的《瑜伽师地论》,而以“科文”、“略记”等的形式来撰写,比较妥当。此盖因玄奘所传的“法相宗”,一向是以《成唯识论》为主之故。 二、在为世所知的注释之中,虽有单独解释《菩萨地》的作品,但《声闻地》的专门注释则付之阙如,此或许是值得注意的。即是有关《瑜伽论》之研究,可说佛教史上是几乎都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此一现象,在印度佛教方面也是...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龙树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瑜伽論問答卷第一 論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多武峰增境賀聖造伽第十三遁倫記第王。第百一條。第四遍造(天元四年十一月)。依初不定地。於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等此說五識性不定故。於境馳流貪等生起附此所疑。五識言含如來五識。如來五識或從眼根入於正受。或從耳根入於正受。既入正受。豈非定地。何故總說名非定地。謂正識身。答(云云)問。進云。勞釋文有二釋。初釋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知如來無有五識意云。佛無五識。是餘二乘凡夫五識(言也)後釋云。如來亦有。無漏五識恒在定故。非如餘異生二乘等且就初釋。若云如來無五識者。成所作智為何識轉乎。此釋。成所作智或第六識。或第七識問。此釋非理。若第六識及第七識為轉。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為何識轉耶。若第六識或第七識二智並生有於一心中惠並生之過。若第六識或第七識唯為成所作智。不為妙觀察智平等性...
这部净土圣贤录易解,是由慧律法师所著,由于原圣贤录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言精简,艰涩难懂,不适今人。为令法音宣流,普利群生,特用白话,讲说此书。并且加以收录整理,标示地名、配合纪元,以证不虚。读之令人倍感亲切,平易真实。非常适合初中学人阅读,进而见贤思齐,万修万去。···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教主第一)净土圣贤录易解(阐扬净土圣众第二)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一)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四)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五)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尼第四)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人王第五)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王臣第六)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居士第七)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杂流第八)...
第一章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概述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又称金刚亥母拳法,为藏密噶举派(白教)“金玉不易、轻易不传”的一套大法。 我有幸得恩师传授这套大法。“大”者为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智慧、圆满,足用终身。“金刚者”,金中之精也,坚不可破。为宝中这宝,修持能行五方之气、五方之光,能净、治身,脉之气,去全身之浊气,断一切烦恼、延年益寿、获金刚不坏之身。“瑜伽”者意为相应,即身、口、意三密相应,天人相应之意,是思悟佛法超的修持方法,修之可祛病、健身、常乐、长寿,增智开慧。 大金刚瑜伽母拳法特点:一、 本法包括“大圆满”、“大手印”所修每一座“妥嘎”(色法,把物质、在人指身体)、“且却”(心法,指精神)“色心不二”(心物不二、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三部分核心内容。长修者,会达到心理安祥的境界,安祥是生命源泉,活水。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百病从心生“,心安气足,气足血旺、...
释惠敏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04出版)页69~8169页提要「声闻地」中与「资粮论」有直接关系的是十三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但是将其与十四种「涅盘法缘」作比较的话,可发现有相同和不同的项目。此外,「声闻地」之第三瑜伽处的「五处安立」之第一项「护养定资粮」却是指「离欲道资粮」之护养。因此,本稿将考察:「涅盘法缘」在佛教全体中之意义为何?「涅盘法缘」与「离欲道资粮」以及「五处安立」间的关系为何?「离欲道资粮」与「五处安立」在佛教全体中是否有特别意义?结论是:若能把握住如下所述之「三重结构」的话,应该较能理解「声闻地」之「资粮论」的本质。「涅盘法缘: 依「三学」之次第(根据初期佛教以来的传统...
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及总目次杂阿含经会编(下)目次八众诵第五┅┅┅┅┅┅┅┅┅┅┅┅┅┅┅┅┅┅┅┅┅一──三七二一七 比丘相应(二二经)┅┅┅┅┅┅┅┅┅┅┅┅┅┅┅┅┅┅一一八 魔相应(二0经)┅┅┅┅┅┅┅┅┅┅┅┅┅┅┅┅┅┅三一一九 帝释相应(二二经)┅┅┅┅┅┅┅┅┅┅┅┅┅┅┅┅┅五三二0 刹利相应(二一经)┅┅┅┅┅┅┅┅┅┅┅┅┅┅┅┅┅八三二一 婆罗门相应(三八经)┅┅┅┅┅┅┅┅┅┅┅┅┅┅┅一一三二二 梵天相应(一0经)┅┅┅┅┅┅┅┅┅┅┅┅┅┅┅┅一六七二三 比丘尼相应(一0经)┅┅┅┅┅┅┅┅┅┅┅┅┅┅┅一八三二四 婆耆舍相应(一六经)┅┅┅┅┅┅┅┅┅┅┅┅┅┅┅一九七二五 诸天相应(一0八经)┅┅┅┅┅┅┅┅┅┅┅┅┅┅┅二一九...
导语: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现代人照合家欢,应该带上一个更重要的成员,因为在你的一生中,它陪伴你的时间是最长的。有的时间甚至你不愿和父母、不愿意和朋友在一起,也愿意和它独处,当然更不愿意看书了。这个重要的成员就是电视。电视在您的家里非常地重要,也非常地危险。中国的唐太宗说过一句千古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的电视正是这样。主持人:尊敬的老法师,我们继续向您请教。70年代您老的老师,方东美先生被人提到过一个问题:您也经常讲到过,人家问如果美国有一天被毁灭掉,那么谁有这个力量。方老沉吟许久,回答就是两个字电视。我向您请教,如果中国也面临这个问题,您的回答是什么?老法师:也是的。主持人:也是电视。老法师:对。方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那个时候台湾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教育部有几个官员到方老师家里去请教,刚刚好那一天我在方老师家里。他们问美国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