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峰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西归直指卷首 怀西居士遗像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旦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旦则茫然不知何以报也。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结往生净域之缘。想先生在紫金台中,当遥为一笑尔。 道光庚子季冬朔后一日,虞山 张尔旦(眉叔) 维大居士,生康熙时。辩才无碍,能以法施。笔舌并用,霆掣电驰。三教典籍,悉诵悉知。云涌其气,澜翻其词。为如来使,作大导师。嗟嗟末法,众生愚痴。苟非菩萨,孰吼同狮?没归安养,我生讵迟。著述万言,启发是资。昔闻论说,今瞻逸姿。筇(qióng)笠西行,飘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则称私。稽首涕泣,名同佛持。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虽图像,因缘在兹。彼有愿力,难可议思。绘形所现,涌莲华枝。孰能顶礼,摄受以慈。亿众...
“ 诸 行 无 常 ” 的 宇 宙王 恩 洋 编 者 按 : 该 文 摘 自 我 国 现 代 著 名 佛 学 家 王 恩 洋 先 生 于 1957 年 在 中 国 佛 学 院 讲 课 时 撰 写 的 教 材 《 佛 学 通 论 · 实 相 论 》 。 全 书 共 9 章 , 凡 10 万 字 , 本 刊 仅 发 表 其 中 第 一 章 。 作 者 从 佛 教 时 空 观 和 动 静 观 入 手 , 多 方 面 地 揭 示 了 宇 宙 运 动 的 实 质 或 实 相 。 即 使 在 科 学 日 益 发 达 的 今 天 , 该 文 对 于 我 们 认 识 宇 宙 、 人 生 乃 至 自 我 都 不 无 启 发 意 义 。 上 下 四 旁 为 宇 , 往 古 来 今 为 宙 , 这 是 宇 宙 的 本 义 , 相 当 于 今 时 所 说 的 空 间 与 时 间 。 但 此 处 所 说 的 宇 宙 , 不 是 指 的 空 洞 形 式 的 宇 和 宙 , 而 是 指 的 在 整 个 时 空 中 无 量 的 具 体 事 物 , 总 略 言 之 曰 宇 宙 ; 在 佛 法 里 所 说 的 有 情 世 间 和 器 世 间 ...
(四祖道信示牛头法融)洪文亮老师讲 于1999年10月20号观山观海洪文亮老師開示专栏>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法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法融曰:“既不许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
帕奧禪師講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淨法比丘等)英譯中:Bhikkhu Shi Kai Hong (釋開弘比丘)在這階段,色法已經以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及食生色的方式觀察。關於業生色,產生業生色之業於甚麼時候發生呢?《無礙解道》第五○頁說:Purimakammabhavasmim moho avijja , ayuhana savkhara, nikanti tanha , upagamana m upadanam , cetana bhavo ; ime pabca dhamma purimakammabhavasmim idha patisandhiya paccaya. 「於以前的業有的癡為無明,努力為行,欲求為愛,接近為取,思為有,這些於以前的業有的五法是今生結生的諸緣。」1依注釋,詮釋 purimakammabhavasmim「於以前的業有」為purima kamma bhave, atitajatiyaj kamma bhave kariyamaneti attho 「關於『以前的業有』,意思應作『過去生業有』」。因此,依《無礙解道》,緣於過去生的無明、愛、取、行及業,結生識於今生生起。能產生結生識五蘊之諸緣——...
前言愿恩惠和平安从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朋友们,弟兄姊妹们,我衷心地问候你们,向你们致意。能够跟所有热爱基督的人分享天上各样数不尽的宝贵属灵祝福(以弗所书1:3),是一件很喜乐的事;能够知道这些珍宝是凭着神的大能为我们安全保存的(彼得前书1:3-5)这也是一件乐事。这封信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对付全国范围内教会中出现的一个十分紧急的问题。最近十多年来教会受到本土出现的异端东方闪电的邪恶攻击,并且受害人数仍然在增加着。因此,虽然我们进行了恒切的祷告,求神打败这个恶魔,但我们也早该多作点什么,那就是拿起我们的笔,使用圣灵的宝剑,就是圣经,来参加这场战斗。这封信的目的是试图简要而又有力地揭露这个异端的一些关键性错误和谎言,以便砍掉这个恶魔的头,把他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让人彻底忘掉他。历史上的邪教...
明莲池大师著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指四十八之愿门,开一十六之观法,愿愿归乎普度,观观宗乎妙心。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唯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至非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于凌波居士 讲述一. 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是佛陀灭度後九百年倾公元四、五世纪间,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後兴起的一个学派,此学派在公元六、七世纪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学派的始创人,为无著与世亲二位菩萨。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间。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於婆罗门家庭,父名乔...
楞严经通议卷一明·憨山大师著首楞严经通议略科题辞首楞严经通议序重刻首楞严经通议序楞严经通议卷一师金陵全椒人也,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有异香,出家报恩忝笑岩,岩示以本分钳锤;后结茆北台龙门。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惟一大光明藏,湛满圆寂如大圆镜;说偈云: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师因弘法,改婴世难,而道望益高。天启癸亥坐化曹溪,寿七十八,著梦游集行世。赞曰:弘道婴难,其道益弘,曹源一滴,千里同风,龙象蹴蹋,振聩启聋,一灵皮袋,辉映卢公。首楞严经通议略科题辞此经文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故于通涂一贯之旨未畅,使观者徇文而大义难明,以致修心三观不得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而依之造修者皆不知其要,有负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愚妄为通议,直欲发明条贯,使学者一览便...
第一课:向神认罪圣经告诉我们:神照着祂的形象样式造人(创一26-27)。这意味着人能以与创造祂的神建立个人关系。事实上,这也是神所要的。人不能没有神而活得有意义。人必须按着要求顺服神而活,他受造时就已经有了选择做或不做的能力。然而,人从起初就选择悖逆神。这就是罪了。神因着人犯罪必须惩罚人。人因此与神分开。人从此生来就带有罪性。人们不喜欢想象自己是罪人。我们喜欢被人看为好人。然而,我们若要真的亲自认识神,就当始于接受神如何讲论我们。■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实在是有罪的。01.罗马书三23。根据神,是谁犯了罪?____________02.约翰壹书三04。什么是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收藏] [管理入口] 首页 | 文章 | 研究生读书 | 本科生读书 | 在线投稿 | 学者文集 | 旧版怀恋 | 文章索引 文章首页 | 理论探讨| 政策评论 | 调查研究 | 三农动态 | 思想评论 | 三农之外 | 中心动态 | 专题 | 搜索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思想评论 >> 社会思潮 >> “帝国化”语境中谈“核心价值观”2007-02-12 21:18:08 作者:旷新年 来源:天益社区 点击:0 评论:0条【字号:大 中 小】 评分等级:0“帝国化”语境中谈“核心价值观”帝国正在我们的面前出现。——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两个世界重新变为了一个世界。福山宣告“历史终结”。以“全球化”的名义,世界地图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用祝东力先生的话说,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北京大学潘维教授《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以深刻的...
封面 下一页目录禅修营开营:受戒和教授业处阿毗达摩第一讲: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阿毗达摩第二讲: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达摩”的来源阿毗达摩第三讲: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阿毗达摩第四讲: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阿毗达摩第五讲:色法、四界阿毗达摩第六讲:四界分别之简略法阿毗达摩第七讲:四界分别之详尽法及十八种真实色法之一阿毗达摩第八讲:十八种真实色法之二阿毗达摩第九讲:十种非真实色法阿毗达摩第十讲:色法产生的原因阿毗达摩第十一讲:智慧之光、食生色及色法的转起阿毗达摩第十二讲: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阿毗达摩第十三讲:遍一切心所之触、受阿毗达摩第十四讲: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