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屋 第一部分 17:17 “杰克,你这样会让我们送命的!” 杰克这才将自己的思路拉回到面前这条孤单的阿拉巴马公路上来。他看了看蓝色福特野马车的时速表,车速已经超过了80英里。他定了定神,抬了抬他的右脚。 “不好意思。” 斯蒂芬妮于是继续唱她的歌,嗓音忧郁而清晰。那是一首乡村歌曲的变调曲。“我的心藏着所有的秘密,我的心不会说谎……” 又是这支歌。因为是她自己写的,杰克从未置评过。但是这些要命的歌词,在今天听来尤其…… “杰克!” 车速又直奔80英里。 “对不起。”杰克强迫自己的右脚抬起。 “你这是怎么了?” “还问我怎么了?!”放松,杰克,现在别火上浇油,他想。“我只是有点紧张,行了吧?” 斯蒂芬妮笑了,“你该试试唱歌。” 他握紧了抓着方向盘的手。“是,这是你对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吗?”...
《盗墓》这个故事,灵感来自一则新闻,说美国太空总署一个官员,宣称有不少外星人尸体被发现,列为一级秘密。事实是,有几个中级官员,神秘失踪,下落不明,所以才构思了这个故事。地球人,在观念上,至今为止,还不够资格作为宇宙里的生物──连作为地球生物资格都不够,为了国与国的界限,这个主义和那个主义的不同,打得难分难解,这样的低级生物,有甚么资格把自己提高到宇宙的层次。一贯地鄙视地球人,是!第一章 莫名其妙的录音带一个仲夏的中午,我由于进食过饱,有点昏然欲睡,躺在沙发上,在聆听着一卷十分奇特的录音带,录音带是一位职业十分奇特的人寄来的。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据他自称,全世界能干他这一行的,不过三十人。当然,滥竽充数的人不算,真正有专业水准的,只有三个人。请各位记着这三个人的名字,在以下事态的发展之中,这三个人会分别出场,而且占有一定地位。...
伊豆半岛的南端有一个S渔港, 来往关东、关西之间的汽船都会经过它附近的海域,那一带海域到处都是裸露的大小岩石,自古就经常发生船难。 据说那里共有八十八块岩石,因此当地居民将这个区域称为“地狱八十八岩”。 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那个海域,是由于海水流经八十八块岩石附近时会激起强劲的漩涡,过往船只如果被卷进漩涡里,就会碰撞到突起的岩石,导致船身解体的意外事故。 既然这一带海域容易发生船难,就有必要设置一座灯塔。 灯塔是行船人的航行指标;尤其对行驶在危险海域上的船只而言,简直就像崇高的保护神一般。 S渔港外有一座灯塔建在小岛上,那座小岛位在距离S渔港西侧的天狗鼻海角尖端,大约五百公尺的海面上。 由于这座小岛的外形酷似一把四扇,因此当地的居民叫它“团扇岛”或“扇岛”。...
第一章 一位重要的旅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 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天气非常冷,护送一位高贵的陌生人这一差使,并不令人羡慕,但是杜波斯克中尉还是精神抖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用优美的法语说话,措词文雅,口齿清楚。他并不了解有关的全部情况。当然,有许多谣传,正如在这种情况下常有的那样。将军──他的将军──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坏。后来,来了这么一位陌生的比利人──好象是从英国远道而来的。过了一个星期──莫明其妙地紧张...
莫蕾拉 〔美〕埃德加·爱伦·坡 自衍自续,始而复周。 ——柏拉图①《辩解篇》 我对我的朋友莫蕾拉怀有一种深深的、但却十分奇特的感情。许多年前我同她偶然相识,我们头一次见面时,我的心中就燃起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熊熊火焰,不过这火焰绝非爱情的火焰。使我痛苦不堪的是,我逐渐发现自己怎么也说不清这奇异的火焰究竟是怎么回事,也绝无办法控制这火焰的烈度。然而我们认识了。命运又把我们结合在了一起,我没说起过激情,也没想到过爱。她退出尘世,与我单独厮守,给我幸福。这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幸福,是一种令人梦想的幸福。 莫蕾拉学识渊博,聪明绝顶,才智过人。我对此感触颇深。于是在许多事情上,我甘当她的小学生。然而,不久后我就发现,也许因为她在普雷斯堡上过学,她拿给我看一些非常神秘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被人们仅看作早期文学中的糟粕。不知为什么,她特别喜欢这类作品,并长期对它们进行研究...
一、凶手是谁? 大连的夜,幽静极了。 天上的流星偶尔拖着长长的尾巴;无声无息地从夜空坠落;迷人的月亮,睨着拥抱着城市的大海,温柔,慈祥;夜风像个俏皮的姑娘,摇碎了天上的月光,摇碎了天上的繁星。 在灯光和月光的映照下,大海撒出一把把闪光的碎银,亮得刺眼。几只海鸥仿佛并不困倦,追逐着海面的碎银,偶尔掀起的浪花微笑着嘲弄着它们的双翼……“ 皎洁的月光轻轻泻进市中心一座米黄色的小楼内,二层一隅,大连市公安局侦察处长龙飞正和他的妻子南云熟睡。墙上的日历上清清楚楚地印着:1963年5月17日。 “嘟,嘟,嘟……”写字台上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这铃声仿佛警铃,把龙飞催醒,他一跃而起,熟练地抓起电话。 “我是龙飞,出了什么事?!” “报告龙处长,在老虎滩公园假山前发现一具女尸,请你马上到现场。”...
他是她一生中见过的最英武的男子。 如同天神。他高大身躯的阴影遮蔽着她娇羞的脸,令她感觉安全。她像新嫁娘一样垂首坐在床沿,心儿砰砰地在胸腔里鹿撞。乍惊乍喜。这般情怀呵。后来她始终清晰地记得罗帐里幽幽的水沉香薰,与他身上那陌生浓烈的男子的气息,混合成如此难以言说的味道,蒸红了面颊。 她的下颏被一种温度接触,继而被轻轻地抬起。然后她看到面前锦衣斑斓的男子。他鬓发乌浓,连着腮上青森的胡碴。他的眼睛寒冷如星,威严慑人,但他望着她的目光,温柔得化开去。 小姐。他低沉的嗓音。山风过耳。 梦境至此为止。惜香迷惘地倚着缎子靠枕。额上细细的一层微汗,兀自湿润着来不及醒来的羞与喜。 第五次做这个梦了。夜夜,相同的内容,相同的一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 只记得他英武的面容,斑斓的锦衣。鲜明成她欲忘不能的愁思。他多么雄壮。他宽阔的双肩仿佛扛得起天与地。啊,他是谁?是谁?素不相识的...
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他总是发誓说:是在街头偶然听到的路人的话使他找到正确线索的。不论怎样,正是因为他的天才,案件才得以查得水落石出。要不是赫尔克里·波洛,我真怀疑案子是否能真相大白。凶手是否能找出来。因此我觉得现在该是我白纸黑字把我知道的一切写出来的时候了。我知道整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另外我这样做将能满足一位非常迷人的女士的心愿。我常常回忆起那天在波洛的那间整洁的客厅里,我这位身材不高的朋友一边在地毯上踱来踱去,一边给我们巧妙而又令人惊讶地叙述案件经过。我准备从他那次开始叙述的地方说起。那是去年六月,在伦敦的一家剧院里。...
幽灵塔作者:江户川乱步钟楼宅院我要讲的这段亲身经历,其离奇恐怖的程度恐怕无人能比。虽不清楚世上到底有没有幽灵,可我的这段经历,却发生在孤寂山村中一栋传说有幽灵出没的老房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徘徊哀叹,而且她还像《牡丹灯笼》中的小露①一样,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是发生在大正初年的事情。虽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每次当我回想起来,都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故事中登场的除了美女幽灵,还有一座宛若独眼巨人般耸立的古老钟楼。更加可怕的是一栋养着蜘蛛的房子,成百万、成千万只蜘蛛密密麻麻地在那里钻来爬去。还有一件事情,就像一场梦,我都难以相信那是发生在距今才20多年前的日本,但那的确是我亲眼所见。在关东大地震前的东京的一处繁华街区,有座无人知晓的地下室,就在那里...
《夜不语诡秘档案》第十一集 特别篇 作者:夜不语前传 妖魔道序 所谓“永远” 最近翻相册,又看到了那张照片。那是七年前的老照片了,没有人,只是慌乱地远远照着夕阳下,朦胧的海面。背后被自己写满了丑陋的文字─西雅图的海港,是一个伤心的地方。 曾经有一个女孩在大海前说爱我,也是那个女孩,她流着泪,哀求我不要离开。 我不置可否地一笑,默然望着她那张哭泣着的脸。那张绝丽的脸,带著令人心碎的泪痕,却阻挡不住我那自认伟大的脚步。 文字描述的是我的初恋,那时正是离开美国的时候。那个女孩从波特兰开车追我追到西雅图,我终究还是没有留下来。 那年我十七岁,随着风中飘逝的,不但有自己的初吻,还有初恋…… 想起来,二十四岁的自己,似乎早就不存在那种就连手牵手都会脸红的青涩情感,脸皮也厚到就连长城拐弯处的城墙也不遑多让。...
1 “啊,怎么现在……” 究竟阿录想说什么。她丈夫谷内初是十分了解的。 话虽如此,他们两人并没有达到“以心传心”的境界。因为丈夫才二十七岁,妻子才二十五岁,夫妻生活过得并不太久。 他们新婚旅行,来到这个山间的温泉镇。 “现在还有这种地方呀。” 谷内初仰视那幢古老的建筑物。 从字体即将消失的看板上,好不容易才读出“小宫照相馆”几个字。 玻璃镜的后面,装饰着无数的全家福照、新娘照、庆祝“七五三”(译注:日本传统节日,为七岁、五岁、三岁的小孩庆祝,简称“七五三”,通常在每年的十一月份举行。)的小孩纪念照……照片有点变色了,反而流露某种怀旧的色彩。 在东京,所谓的照相馆已逐渐变得稀有。但在这个带着乡土气息的市镇里,这样的照相馆却与四周环境十分相称。 “在这前面拍一张吧。”阿录说。...
第 一 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 二 部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男人通常会明白的,对不对?” 她以坦率的询问目光投向杰拉尔。他点点头。 莎拉微锁双眉,缓缓说道:“不知道为什么,他当时很激动又很不安,我以为美国人大都非常沉着,所以觉得很奇怪。二十岁左右的美国青年比起同年纪的英国青年通常要懂得多,也机灵得多。那青年一定已经过了二十岁。” “我看有二十三四岁啦。” “有那么大吗?” “嗯,我想有那么大了。” “对,也许你说得对,他也许看来比较年轻。” “精神上如果不能适应,往往会一直保有一份孩子气。” “不错,我没看错吧?我的意思是,他并不完全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