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著顶礼普贤王如来!顶礼大恩金刚上师!显密深广虚空中,传承加持集浓云,放射教理巨雷声,遇痴邪众当躲避。前世宿缘虽成熟,亦于密法具正见,无力遮止邪说者,欢喜谛听我宣说。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为度化无边的有情,适合种种不同的根基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蕴。《普作续》云:“为调贪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律,为调嗔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经,为调痴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论,为调三毒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密。”如是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根性、意乐的不同,佛宣说了三藏十二部及密续部等无量殊胜法门,后来以印、藏、汉为主的高僧大德们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众多教派而饶益无边有情,如雪山之水分流四方,普泽了大地。对各宗各派的如来清净教法本应普皆推崇,然有少数人或基于凡夫情见,除自己的...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三世一切善逝诸如来,自前显现殊胜善知识, 无比胜恩功德大海藏,祈祷于您上师如意宝。 您度众生善巧方便行,无论显现何种之形象, 乃至刹那邪见亦不生,一切所作见善求加持。 师您慈悯教诲之善说,只言片语亦不作违越, 犹如倾注宝瓶诸加持,愿悉无余融入我相续。 怙主您于净秽刹土中,示现各种幻化戏舞时, 愿我幸能成您胜随从,同时趣入菩提萨埵行。 何时自现清净刹土中,至尊显现获得正觉果, 吾亦随从最初得安置,愿成增盛殊胜事业者。 总之从今乃至世世中,与您依怙圣者不分离, 既获菩提亦成种姓主,祈愿灭尽六道轮回城。 此文于五台清凉山,应金刚弟子日珠堪布诚心恳求,造一上师如意宝生生世世摄受之愿文,阿旺洛珠宗美即刻任运而作。...
就《无相思尘论》与《观所缘缘论》揭示所缘境的特点正 刚 内容提要:陈那论师所造的《观所缘缘论》的形态,是在于解明,胜论师、古萨婆多毗婆沙师、经部师及新萨婆多正理师,其外在实有极微,和外在的实有聚色或者说是外在的和合假有聚色,充作“所缘缘”会有种种的过失,都不能作为眼等识的“所缘缘”。而如镜的眼等图景识,所缘的是具有“缘”义与“所缘”义的色等五内尘境,是图景识中的一分,只有这样的内尘境才可以作为眼等图景识的“所缘缘”。 关键词:极微 和合色 集聚色 和集色 邻虚尘 图景识 所缘 缘 作者正刚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温泉寺、缙云寺住持。 一、 导 言 题目所标之论是古印度陈那论师所造同一部论在汉土的两个异译本。陈?真谛法师译为《无相思尘论》一卷,唐?玄奘法师译为《观所缘缘论》一卷。而在藏译中为《观所缘(偈)》与《观所缘注》。本论之注释书有护法造、义净译之...
例如那些永不满足的行者,在寺院、森林或山中受持头陀支[4],他们到处行脚,东看看,西瞧瞧,认为如此就能获得满足。他们努力爬上山顶:"啊!就是这里,现在我没问题了。"感到几天的平静后,就对它厌烦了。"哦,好吧!下山到海边去。""啊!这里既舒适又凉快,在这里修行一定很好。"不久后,他又对海边感到厌倦。对森林、山顶、海边厌倦,对一切厌倦,这并非正见[5],也不是厌离[6]的正确意义,而仅仅是感到乏味,是一种邪见。 当他们回到寺院,"现在,我该怎么做?每个地方都去过了,却一无所获"。因此他们弃钵、卸袍,还俗去了。为何要还俗?因为他们不了解修行,不晓得还有什么事可做。他们去南方、北方、海边、山顶、森林,仍不了解任何事,因此结束一切,他们便死了。事情的演变就是如此,因为他们一直逃避事物,智慧便无从生起。...
胡晓光 太虚法师在《中国佛学》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是对中国佛学史性质的深刻结论,一语道破玄机。在以禅为特质的中国佛学中,禅宗之禅是最为特胜的法门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中国佛学的主流。而中国化的禅宗之禅的开,创者就是南宗慧能六祖大师。慧能禅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六祖坛经》一书中。所谓慧能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讲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对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则是《六祖坛经》一书的一贯之旨。关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禅学的总纲;通过实践方法的现实性来显现理论根据的逻辑性,这是慧能禅学的别具风格;三无观念就是慧能概括出的禅学三大要素,一无念为宗、二无相为体、三无住为本。我们认为方法与思想应是一致的,禅是通过方法来表达思想,尽管具体的方法不能全部显现出禅的整体思想,但也能使得学人由方法而悟入整体禅观...
1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 , 2006 第13卷第1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1 唯识种子断论徐 东 来(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唯识种子理论是关系唯识学整个理论存亡的关键,自其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从纯学理层面来看,种子不同种类的划分与种子本质的规定之间具有某些不可协调的成分,这种不协调的内容对我们如实理解种子的地位与作用带来一些难处,这种局面的产生可能与我们今天对唯识思想本身的内容未能全面、 关键词:佛教;唯识;种子 中图分类号: B946. 3系统掌握有关。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最合适的态度可能就是把唯识的理论,当作既有历史遗产接受下来,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标识码...
橘皮书osho著译者序献给想要深入修行的人想要了解“静心”或“静坐”的人寻求革新和叛逆的灵魂这是本人翻译奥修大师讲道著作的第十本,太棒了!近年来,台湾修习禅坐的人口颇多,而且似乎还有一直在增加的趋势,但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静心”(meditation)意味着什么,他们也可能不知道所谓的“静坐”只是众多静心方法之中的一种,它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不论在讲道著作方面或是在静心技巧的传授方面,奥修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他希望我们在他的境界里挖掘无数的宝藏,事实上,宝藏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自性,但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别特性,奥修为了要尽可能满足每一个人,因此才提供我们这么丰盛的东西,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依照他个人的癖性来作选择。你不仅可以选择,你还可以换来换去,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多变的,不同阶段的你有不同的需要,你可以按照你的喜好来作选择,奥修喜欢让你自由选择,然而太常...
宗喀巴大师造大勇法师.法尊法师译出版说明 缘起 一九三九年春,康定缁素,蒙恩师昂旺朗吉堪布,讲授菩提道略论,当时学人是依据大勇法师译讲,智堪居士笔录之菩提道次第略论直讲本而听受,惟后二度止观章未译录。于一九四一年,因听讲需要,特恭请当时驻锡成都之法尊法师译出,文较详明,计卷六,卷七,卷八,依之听受。 一九四二年夏,经法尊法师将菩提道次略论直讲本所缺之止观章译补,复经严定法师参校,尘空法师治润,即现今流通之菩提道次第略论本,惟所依止观章版本,文较简略,列为卷六。 现因印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应将原听讲时所依,法尊法师所译之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卷七卷八,即止观章印出,以便学人参阅。低劣弟子昂旺敦振谨述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成都菩提道次第略论序 华夏密乘中兴.暨西藏佛法内流.大勇实为前矛。勇原籍四川巴县.姓李名锦章.民国八年夏.与大慈大觉同日从余落发.方二十七龄尔。受...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萬金川銘傳管理學院通識教育專任講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出版(p1-30)1 頁【寫在前面】 嚴格說來, 《俱舍論》並非筆者特別關注或格外鍾愛的論典之一, 因而主觀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談到客觀全盤的研究,則非吾之敢言。 此處所以不揣淺陋而勇於見笑大方者, 乃因緣於昔日初讀奘師譯本的若干段落之際,但覺其宮牆萬仞, 堂奧難睹,往往再三尋思之餘,法喜未現,而煩惱徒增,總而言之,閱讀的經驗不甚愉快。 正如本文的副題所標舉的, 筆者當年也曾仗匹夫之勇而對讀斯論的兩種漢譯, 披翫之餘,雖然談不上有何實質收獲,但是仍能感受到二家譯筆的迥異風格,並發現彼等所傳在內容上詳略有別; 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ycwg Lance 2004.9*备注:感谢Lance提供,若对翻译或摘译事宜有任何问题,请连络lance@ms39.hinet本义工中译文版为重点笔记摘要整理 纯为读书会分享用笔记 仅限于非营利用途欢迎任何改善建议.意见 请联络网站编辑介伟 dj@soul-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真理皆是被控以亵渎而开始。挑战你我根深柢固「最神圣信念」(对神的信念)的时刻已经到来。你若不去检视挑战你自己的信念,不久的将来你的信念将逼使你面对它的挑战。「与神对话:明日之神」意在挑战你:根深柢固的「最神圣信念」(对神的信念)。「与神对话:明日之神」意在拯救我们危机的世界,是我们最伟大的心灵挑战。你尽管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它(与神对话:明日之神),但你却无法不去正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