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精英宣言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更要成功。我绝不用人格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标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我不会拿我的自由去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的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位企业家所必备的。《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和谐,管理的永恒追求。管理的哲学化与哲学化的管理管理在于运用组织的资源,通过合理的程序,以求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是一种程序学派。管理活动大略分为下述四项:一、计划:确定目...
一、皈敬颂:敬礼无上薄伽梵世间如言执义者 无胜知彼入迷途造此略论说此义 合掌礼敬我上师从师听闻得斯传 斯论句简义实深尽已所能于每句 努力分辨作解释(一)、总说二、为何造斯论 (一)颂知所以已、何当断 馀者何所当现证因此、彼等能相门 欲分辨故造斯论三、法及法性摄一切 (二)颂(三)颂此等一切、二所摄 谓法及法性所摄法所显、谓生死 法性所显示者、谓三乘所证般涅槃(2004、5、11、法、法性皆是杂染能相,是所里安立的能相,实际是遍计执。法所诠是生死,生死是依他起,凡夫是看不到的,由法所显,法所显是依他起,法性所显圆成实,如此法、法性所摄一切。三性皆摄在法、法性之中。)(二)、法、法性之能相五、法之能相 (四)颂似二显现、如言显, 虚妄分别法能相5、1、何为 虚妄分别...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目录 ◇译者前言◇中文版序言◇序言◇《价格理论》暂用本的序言◇第一章 导言◇第二章 需求理论◇第三章 税收的“福利”效应◇第四章 不确定性的效用分析◇第五章 供给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可变比 例定律及厂商成本曲线◇第七章 派生需求◇第八章 固定比例条件下的分配理论◇第九章 边际生产力论和生产要素需求◇第十章 边际生产力分析:某些一般性问题◇第十一章 生产要素的供给◇第十二章 工资决定和失业◇第十三章 不同职业的工资◇第十四章 收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分配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 收人分配分布◇第十六章 利润◇第十七章 资本理论与利率 《价格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译者前言 ...
荷光者 Bringers of the Light Written By Neale Donald Walsch, "与神对话I,II, III" 作者. Digested & translated by Terry Hsu. 请勿作为营利用途 所有商业应用行为 必须获得原作者同意. 译注: 由于时间有限 本篇译文仅为节译版; 完整版请参考以下书目. Bringers of Light, Hampton Roads Publishing pany, ISBN0-9678755-0-1 目录 * 前言: 第一步: 搞清楚你生命的目的 原则1: 生命没有意义… 这是上帝最伟大的礼物. 指令: 搞清楚你生命的目的 第二步: 将你的目标从’做’转变为’是 ’ 原则2: 你是人类存有 而不是人类行为 * 第三步: 采纳你已描述的存在状态 不管你现在做什么 原则3: 你所是的每一件事物 都是因为你选择如是 *...
弟子宽荣译语并记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
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 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 印度八十四位大手印成就者乃是大手印传承之父。这些成就者本已成佛,大多为居住在印度的一群伟大成就者。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就者,诸如龙树、圣天等的故事中充满了神通与智慧,正代表了数百年来代代相承的印度佛教密续传承中,许多令人惊奇而有趣的故事,且饶富启示。书中描述了八十四篇真实的密续传奇,八十四种不同人格,而且全都是发生在第八到十二世纪印度境内的事迹。 赞 颂 敬礼神圣诸上师 三世无畏荣耀十方佛 空行净土任运上师宝 悉地成就传承众上师 以身口意莲足下顶礼 序 言 “敬礼尊圣根本上师莲足下, 三世诸佛心识之总集, 您与金刚总持佛无别。 敬礼印度84大成就者, 一生得证空乐双运解脱城。...
《唯识三十颂》安慧释韩廷杰由梵译汉 译者按:世亲的《唯识三十颂》是学唯识的基本著作,当时曾有许多论师为之作泣,著名的有十大论师。玄奘法师译出《三十颂》后,采纳窥基的建议,以护法的观点为主,揉成了《成唯识论》。人们不禁要问:玄奘公平地对待十大论师了吗?要回答这们问题,只有查看十大论师的原著。直到目下,我们只找到了安慧的梵本原著,所以这本安慧注就十分的重要。 关于这本安慧注,现在已有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霍韬晦本,1990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徐梵澄本,这两个是依据莱维校勘梵文本译出来的。韩镜清于1998年由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从藏文译出来的本子。现在笔者重新翻译,只希望为读者多提供一个参考资料,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这部珍贵的注释。 始造《唯识三十颂》,为使对人无我和法无我不认识和认识错误的人们,对人无我和法无我得到正确的认识。而且,证得人无我和法无...
No. 145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上尊者毗舍佉造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创明受近圆事及苾刍等要行轨式开阐于调伏 善闲调伏义正住调伏中 能舍非调伏敬礼如是师 法及于圣众我今随所解 略摄毗奈耶懒惰少慧者 于广文生怖虽勤亦不乐 入斯调伏海欲令彼趣入 不起大疲劳结颂作阶梯 胜人见津路可赞财圆满 能生胜梵宫三摩地涅槃 并由于戒得离斯毗奈耶 众事不能净还如极浣衣 弗濯于清水犹如月轮缺 夜分靡光辉于佛教出家 尸罗亏亦尔是故舍懈怠 当乐戒庄严欲了作不作 当勤闻律教苾刍应作意 求解毗奈耶要由先自明 后当行教授能于四众中 得殷重恭敬过未现诸佛 内藏此人持勤求正法中 及有情利益自防于戒蕴 善护勿令亏他人若有犯 悉皆来请问...
玉峰周思仁安士氏述万善先资集序 圣教虽云大同,佛法实为最胜,不必深求奥义,即所制不杀一戒,可以断为圣中之圣,无可比伦矣。夫人无智愚,莫不以杀为极苦,生为大德。罪、福之甚巨者,莫过于戕生、止杀。而物类之好恶趋避,与人情初无少异。乃大烹用享、宴宾充庖之类,犹杂见于书传中,致使人忽于习见,狃为固然〖狃(niǔ),为习见所拘〗。自非大雄氏,首垂禁戒,痛切提持,谁复知蠢动含灵、万物一体之义?今儒门亦云爱物,吾未知脔割刳剔之可以称爱也。云断树、杀兽不以其时,非孝;不知太和常在,宇宙间固无可杀之时也。旱干水溢,亦知禁绝屠宰,仰格天心;而平时之鼓刀肆毒、干和酿灾者,置之不问。吾不知其解也。经云:转轮圣王出现世间,普行教命,令除杀业,而国土人民寿命福乐,乃至不闻刀兵饥馑之名。生当劫浊,世运江河,先圣睹极重难返之势,万不得已,为害去太甚之言,而经传遗文,犹未免为饕夫藉口。言之可胜悯...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华藏图书馆又一次的盛会, 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此地研究观经,善导大师的著述。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对净土宗的贡献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特别是日本与韩国都深受大师的影响。日本许多修净土的道场都命名为善导寺,我们台北也有个善导寺,这个善导寺是日本人所建的,遗留下来的。我们听到这一个寺的名称,就晓得他是专修净宗,而且是依善导大师教诲为中心的净土宗。 在近代中国大陆祖庭,我们几乎都公认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道场,这是我们最近一代的祖师。印祖所依的是阿弥陀经,尤其特别推崇的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 为什么不依无量寿经,这在过去我们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都有详尽的说明。无量寿经虽然是净宗第一经,可是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使这部经留滞,不能流通达一千年之久,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出现,大经才有完善的...
智海浪花——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上) 前 言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变化中,科学及其发展与应用,在引领世人从愚昧迈向光明、从落后迈向先进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的光辉都无处不在,科学的影响都渗入人心。也正因如此,人们历来都对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分子推崇备至。在普通人的观念中,他们甚至认为科学是改造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一种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便最典型地概括了人们对科学力量的普遍信仰。 如果说科学的作用在于引领人们走出对自身及社会、人生、宇宙的种种认识误区的话,那么佛法则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最究竟的科学。这世上还有哪一种科学体系能如佛法那样,在纷纭繁复的万千表象之外,一下就直达它们的幻有本源呢?这世上又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如佛陀一般,并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实验工具,也不依赖内在的以分别念为基础的推...
虚云老和尚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