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顶礼一切具德传承金刚上师!(译礼) 嗡索德斯当! 二资地上解脱如意树,无量功德花果极茂盛, 利乐凉荫遍布有寂界,恭敬顶礼佛陀菩提树。 外内密之正法珍宝藏,基道果之究竟论道中, 无上因果胜乘精华义,明示三处三善引导文。 此论分三:一、外共同之基——显宗因乘初善修法;二、内殊胜之果——密宗金刚乘中善修法;三、密了义藏之果——无上大圆满乘末善修法。 甲一(外共同之基——显宗因乘初善修法)分二:一、传承上师之次第;二、所修教言之引导。 乙一、传承上师之次第: 我所听闻的大乘各自论道虽有许多,但可摄于三种教言传承中,即次第修学佛法之广大行派、宣说地道等持暖相之深广派、宣说法性实相之甚深见派。...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佳评如潮 费正清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他的经历和交际的广度,使他在重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处于圣贤和使者双重角色的地位。 保罗·埃文斯 这本明快晓畅的著作,是费正清著作的精华。我们那些年长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还在以毕生的精力继续做着十字军东征。但费正清的研究挑战着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他的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文章,对那些要了...
《周易正义》 目录 上经乾传卷一上经需传卷二上经随传卷三下经咸传卷四下经夬传卷五下经丰传卷六系辞上卷七系辞下卷八说卦卷九序卦卷十杂卦卷十一 □《周易正义》□注 魏·王弼等□疏 唐·孔颖达□整理 明月奴□制作 真 如□发布 读书中文网 《周易正义》上经乾传卷一 上经乾传卷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疏]正义曰:“乾”者,此卦之名。谓之卦者,《易纬》云:“卦者挂也,言县挂物象,以示於人,故谓之卦。”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於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
经序号 经名 著者 页码 第01卷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唐般若译…………………………………………………………一二 金光明经四卷 北凉昙无谶译…………………………………………………………一六三三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晶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 隋闱那笈多译重顼 明成祖序………………一八五四 佛说大阿弥陁经二卷 宋王日休辑…………………………………………………………一八七五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呪经二卷 唐智通译………………………………………二〇一六 番大悲神呪一卷(能三)七 过去庄严扨千佛名经一卷 失译附梁录 前有三劫三千佛缘起 宋畺良耶舍译(长三)…二〇九八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 失译 附梁录(长四)………………………………………………二一七九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 失译 附梁录(长五)……………………………………………二二三...
善慧莲編 莲宗祖传略目次 一祖慧远大师 二祖昙鸾大师 三祖道绰大师 四祖善导大师 五祖承远大师 六祖法照大师 七祖少康大师 八祖永明大师 九祖省常大师 十祖莲池大师 十一祖澫益大师 十二祖截流大师 十三祖省庵大师 十四祖彻悟大师 十五祖印光大师 前言 九八年冬,末学正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净宗大德——北京黄念祖居士的讲话文集,从磁带录音中听到,黄念老特别指出:昙鸾、道绰两位净土宗大德,对于净土宗的弘扬,贡献很大,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他们的著作很早便失传,流散到海外,国内人士很少见到他们,自然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少有了解。幸好,改革开放以后,两位大德的著书,相继传回国内,人们得以见到,对此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两位大德对净土宗的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传承的影响巨大,但因为后世少有人知,所以历代的《莲宗祖师传》中,一直没有...
修行前提要 佛教的定义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慈诚罗珠堪布的讲解)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
顶果钦哲仁波切皈 依 正如我们所知,轮回即是苦,因此我们决心要摆脱轮回。然而,事实上我们这么做需要帮助,求助于一位完全脱离轮回的大觉者的帮助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贝珠仁波切向大悲之佛观世音祈请: 啊!伟大的观世音菩萨,我的根本上师, 您是大慈大悲的源泉。 您是我唯一的护佑者! 您声音的本质—六字大明咒,是无上的佛法。 从现在起,您是我唯一的皈依处。 观世音菩萨是彻底觉悟的佛陀,他为了利益众生而化现为菩萨。一切佛都具有同一本质,他们大悲心的表现形式就是观世音菩萨。作为诸佛大悲化现的观世音同时是诸佛菩萨的根源,因为大悲是觉悟的根本。作为菩萨,观世音本身即慈悲的象征,观世音即是佛,观世音即是法,观世音即是僧,观世音即是上师,观世音即是本尊,观世音即是空行;观世音即是法身,观世音即是报身,观世音即是化身;观世音即是阿弥陀佛,观世...
陈柏达居士著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 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七章 结论 附注 第一章 引言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要听天由命就行了,他们抱著「船到桥头自然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去过日子,甚至变得消极颓废了。另有一种人持著「眼不见为净’的人生观。他们认为只要拚命工作,拚命赚钱就好了,何必杞人忧天,去研究人生的大道理。命运这玩意儿太玄了,实在高深莫测,...
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一至四期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奥秘,揭示生死轮回之根由,俾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 我等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灵明空寂,与佛无殊。只因无明不觉,颠倒妄执,动乱不已,造业受报,...
宗喀巴大师造颂 比丘法尊译 优婆塞刘彭栩造科安钦上师说解 比丘观空度语 优婆塞周叔迦笔受於讲说之初,常先开示听经之法,请应如何发心,及以何想而谛听闻。是中有六种想,第一於已作病人想,来听法者身体健康,何以云病,所谓病者,非四大不调之痛,乃烦恼增盛之病,吾人流转三界,莫不由於贪嗔痴烦恼,故称病人,以听法者现具贪嗔痴三毒故,四大不调之病,亦由三毒而起,贪盛者水大不调,嗔盛泛火大不调,痴盛者风大不调,由内三毒盛故外感四大诸病,是故听者於已应作病人想。第二於说法者应作医师想,善知识开示法药,犹如医师随所有病而与其药。第三於所说法应作药想,以有斯病故,应以斯药而为对治。第四於如法修行作服药想,若有良医,处以妙药,若不服食,疾终不愈,修行亦然,如法行者,烦恼疾愈。第五於正法作久住想,如有妙药则愿世间恒具足之,病者得愈,...
由释迦牟尼(佛陀)开创的缘起论[1],既清除了宇宙的造物主,也清除了人生的主宰神,为人的尊严和智慧廓清了地盘,其所昭示的意志自由和完全责任相统一的道德律令,以及转染成净的行为方式,使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建构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任何比较严整的哲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方法论体系。研究佛教缘起思想,有利于从思想上溯本清源,梳理佛教理论是如何演变的,同时评判佛教思想应该如何演变。 一、问题的提出 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轴心,隐含着佛教的全部奥秘。在二千多年的佛教史上,佛教义学演化为极其庞杂而又丰富的思想体系,派系林立经典浩瀚。各派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中又显现出不同特点并相互融合,思想的庞杂和用语的艰涩,使佛学成为难治之学。尽管佛学体系庞杂,但并非全无规则可循。在古印度,佛陀入灭后,部派竞兴,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说;后有大乘兴起,进...
阿迦曼尊者講 曾銀湖譯 佛法無邊,汪洋浩瀚;我們現在所輯選的,不過滄海一栗。 (1)佛教的心性要義(羅候羅化普樂法師博士) ,文簡意賅,對初學佛教的人,啟發良多。從「正知」到「正見」而言,實在是學佛者最好的初階。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頃生於北印度。父親淨飯王,是釋迦國(在今尼泊爾境內)的君主。母后叫做摩耶夫人。根據當時的習俗,佛在很年輕- - -才十六歲的時候,就和美麗而忠誠的年輕公主耶輸陀羅結了婚。青年的太子在皇宮裏享受著隨心所欲的豪侈生活。可是,突然之間,他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就下定決心要找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及世間的苦惱。在他二十九歲那年,他的獨生子羅侯羅剛出世不久,他毅然離開王城,成為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