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指禅作者:周学霆朝代:清年份:公元1872年凡例八则属性:一叔和《脉经》兵燹之余,无复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余年,脉诀迭出,尽失《灵》、《素》、《难经》原文。是编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一《灵》、《素》、《难经》词旨深邃,非后学所能蠡测管窥,是编一字一句,悉宗经文。编中相为表里,六部脉位,三焦包络,极力将经文阐发明晰,以辨宋明改撺之非。一生人性发为情,情莫着于欣戚,而修仙修佛之基,以身为本,即皆寓于膻中、丹田中,从未有疏明其义,如数掌上罗纹者。是编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而金液还丹之说,可知其非是外来。一论症首列男女异尺,剖别阴阳之蕴,即《周易》上卷首乾坤,下卷首咸恒之义。...
存 在 主 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美〕W .考夫曼 编著 陈鼓应 孟祥森 刘崎 译-存 在 主 义1译 序三、 挚友孟祥森 (原籍河北定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 业)曾任教于台大哲学系,现隐居台湾东部乡间,著有《耶 稣之茧》、《幻日手记》等思想性散文。翻译齐克果作品《忧 惧之概念》、《死病》、《作为一个作者我的作品之观点》、《齐 克果日记》等书。老友刘崎 (原籍湖南,台湾大学法学院毕-2 存 在 主 义陈鼓应 一九八七年二月 北京-存 在 主 义1目 录 一、考夫曼:存在主义—— 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 沙特 (1)………………………………………………………二、陀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56)……………………三、齐克果:关于他自己 (95)...
引领成功的智慧:出路 作者:申平华 第一部分 第1节:前言 前言 植一根大气大成的神经 小时候读书,背过圣弗朗西斯的一首诗: 在出现纷争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和谐; 在有了错误的地方,让我们带来真理; 在出现怀疑的地方,让我们带来信念; 在感到绝望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希望。 没想到长大以后,这首诗便一直萦绕心际,每当置身于纷繁的社 会情境中,它便会从脑海里蹦出来,让我琢磨: 在出现纷争、错误、怀疑、绝望的地方,到底凭什么、怎么样才能带来和谐、带来真理、带 来信念、带来希望? 沧海桑田,这些年有两件刻骨铭心的事,近乎逼着我、拉着我反 复地、集中地思考这首诗的蕴藉,思考如何为这两件事中的人带来和 谐、真理、信念和希望? 第一件事,我所接触的当代人没有不钟情出路的,但同时又没有 几人不被出路所调戏、所折磨的。芸芸众生,都忙出路。为父母者最 大的担心是什么...
书名:苏沈良方作者:沈括及苏轼撰朝代:北宋年份:公元960-1127年原序内容:予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今之视疾者,惟候气口六脉行五以一二药书,其服饵之节,授之而已;古以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而又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或药或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矫易其故常,捭摩其性理,捣而索之,投几顺变,间不容发。而又调其衣服,理其饮食,异其居处,因其情变,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运六气,冬寒夏暑,雨电雹,鬼灵魇蛊,甘苦寒温之节,后先胜负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强弱,五脏异禀,循其所同,察其所偏,不以此形彼,亦不以一人例众人,此人事也。言不能传之于书,亦不能喻之于口,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刻棘,目不舍色,耳不舍声,手不释脉,犹惧其差也...
书名:医灯续焰作者:潘楫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陈序属性:武林城之东偏,曩有贤者出于其间,曰绍隆王先生。其为人也。朴 迟重,人莫知之。敝冠穿履,参绍觉师。师心知其贤。已而得道,遂发灵兰金匮之藏,尽其术,皆解验之。其治病也,划然无疑难矣。先生没而道大行。潘翁邓林,乃其大弟子也,以故城东有潘氏之学。数年以来,翁道日隆,望日重,而翁必 然曰∶嘻!此吾王先生之教也。着脉及证数万言,啜叶者众,而翁必退然曰∶嘻!此吾王先生之教也。人以此贤潘氏,求为弟子者惟恐后。仆观自古师弟之间,盖难言之。自马融大儒,不能不疑其弟子康成;而吕步舒,或不知其师书。况夫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女无美恶,入宫见妒。美好者,不祥之器。秦太医李醯之事,岂必不见于门下哉?而翁终身不忘其师,诸弟子事翁益谨。取黄帝、扁鹊脉书,及近世来诸名家,...
书名:医经溯洄集作者:王履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神农尝百草论属性: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予尝诵其书每至于此。未始不叹夫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夫神农立极之大圣也。闵生民之不能以无疾。故察夫物性之可以愈疾者。以贻后人。固不待乎物物必尝而始知也。苟待乎物物必尝而始知。则不足谓之生知之圣也。以生知之圣言之。则虽不尝亦可知也。设使其所知。果有待乎必尝。则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其神农众疾俱备。而历试之乎。况污秽之药。不可尝者。其亦尝乎。且味固可以尝而知。其气。其性。其行经主治。及畏恶反忌之类。亦可以尝而知乎。苟尝其所可尝。而不尝其所不可尝。不可尝者。既可知。而可尝者。亦不必待乎尝之而后知矣。谓其不尝不可也。谓其悉尝亦不可也。然经于诸药名下不着气性等字。独以味字冠之者。由药入口惟味为先故也。...
书名:八十一难经作者:秦越人扁鹊朝代:西汉末年份: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从一难至二十二难论经脉一难属性: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从一难至二十二难论经脉二难属性: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书名:医学心悟作者:程国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序属性:昔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诚以济人为急。相之良、则安天下,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虽隐与显有殊,而名闻于一时,眼前收效,是亦君子之所用心而不敢忽也。第操是术者,非探其奥窈,有以洞见肺腑,讵可轻为尝试!此予少时曾读《灵兰》,惊深渊浮云之喻,遽为却步望洋之叹,有不类河伯初时之溟 也哉!程君钟龄,原字山龄,资分高,搜讨富,攻举子业,有声庠序。乃以家贫善养为务,问取岐黄书,寻绎往复。又于张、刘、李、朱四大家,贯穿融会,一编入手,必有所折中,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由是出而问世,踵门者无虚日,经年累月,每为远地作信宿客,凡有来者,多叩门而返。自憾无广长舌,化百千身,以应人之求也。爰着《医学心悟》一书,授之生徒。所言悉有根柢,而笔又足以达之,故四方从游...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医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只是把自己能够看到、想到的学习方法介绍一下给大家,把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写出来,让后学的人可以吸取教训,节省精力。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
《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经络学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经脉”,故“十二经脉”既是中医学说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最高深的核心理论,但是,各类版本为避免以偏概全,历代少有完整论述。又由于这一理论的创立和认识都存在着“体悟”的特殊性,故几千年以来,“十二经脉”几为“秘密”,鲜有依书而得者。贫道有缘,在练功达到“胎息”境界时,竟发现并体证了“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以后,渐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奥窍,并运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确诊并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本书对“十二经脉”的理论给予了详尽述论,在脉诊方面多从《灵枢经》中的诊脉法而形容脉象;并结合本人的脉诊心得,特别注重脉口、人迎之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并注重阴、阳动脉的寸部与尺部之强弱,以确诊阴阳经脉之正、负运动的太过和不及。所以不可与其他脉学中的脉象相并论。...
【立春及雨水】(公历2月4日至3月5日出生)节气特点:古时立春是个重要的日子,由这天开始,冰雪溶解,大地回复生机,也是一年计划之始,象征淳朴、踏实。个 性:性格耿直、老实,对很多事都有研究,是个有内涵的人。感 情:比较被动,爱在心口难开,常常错失良机。【惊蛰及春分】(公历3月6日至4月4日出生)节气特点:气温渐升,花开鸟鸣,春雷乍响,蛰伏过冬的动物开始活动。农民亦开始播种、插秧,万象更新。个 性:这时出生的朋友,爆发力强,但比较容易产生猜疑。感 情:由于生得一副标致面孔,所以很有异性缘。【 清明及谷雨】(公历4月5日至5月5日出生)节气特点:春光明媚,一片欣欣向荣,而清明节也是慎终追远的扫墓时节。个 性:重情重义,肯为别人牺牲。感 情:虽然长相平凡,但重情义的个性,同样吸引异性。...
书名:脾胃论作者:李东垣朝代:金元年份:公元1249年[公元年起] 11249序属性: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