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索达吉著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为适应各种不同有情之根器意乐等而宣说种种法门、宗派及解脱之道。诸凡所有教派虽暂时抉择的方法、修行的仪轨等不相同,而究竟之密意皆成一趣,因为各派大师实则同一故。如宁玛的莲师、格鲁的宗大师、嘎当的阿底峡、嘎举的达波瓦、萨迦的萨班刚嘎降村等皆为同一化身,此有诸大成就者之语为证,四世班禅乐桑曲坚说:“大智成就莲花生,化身具德燃灯尊(阿底峡),又化乐桑扎巴华(宗喀巴),我无其余皈依境。”二世达赖格邓江措大师也说:“成就持明莲花生,五百顶饰阿底峡,金刚持佛宗喀巴,异身游舞吾顶礼。”文殊化现慈氏公唐仁波切亦说:“雪域开创佛法莲花生,彼义如理修持阿底峡,于彼遣除邪说宗喀巴,三者无二以教量成立。”《莲花生大师传》云:“能仁授记多康山,阿底峡化乐桑扎,彼士出世藏得乐。”《无偏佛教史》引述夏嘎措周让...
No. 1609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處處經中世尊說。三業謂身業語業意業。此中有說身所造業故名身業。語即是業故名語業。此二皆用表與無表為其自性。意相應業故名意業。此業但以思為自性。今於此中何法名表。且身表業形色為性。緣此為境心等所生。誰之形色謂身形色。若身形色。何故前言身所造業故名身業。謂總名身一分攝故名身形色。依身大種而發生故名身所造。以總身言於別亦轉。如世間說居邑住林。何緣復說緣此為境心等所生。為欲簡彼脣等形色。彼非緣彼心等所生。以緣言音心等生故。又為簡彼宿願心等所引形色。彼非緣彼心等所生。餘異熟因心等生故。何故名表。此能表示自發業心令他知故。為顯此義故。說頌言由外發身語 表內心所思譬彼潛淵魚 鼓波而自表 形色者何。謂長等性。何者長等。謂於彼生長等名想。此攝在何處。謂色處所攝。今應思擇。長等為是極微差別猶如顯色。為是極...
太虚大师讲述 佛教经律,说二处学:一曰比丘学处,是指比丘应学习的律仪言,规定若者应作,若者不应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众,都轨纳在这个范围内。一曰菩萨学处,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包括比丘学处外,且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萨的学习,是指依菩萨应作不应作的规律,成为学习菩萨心行的基础,其弘深广大,较前者倍增殊胜。现在所要讲的是——菩萨学处。 一、菩萨学处释名 “菩萨”的名称,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义,多数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萨,如见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铸、绘画、纸扎的形像,都叫菩萨,甚者指洋囡囡为洋菩萨,这是含有错误的,而后者更成为习俗的最大错误。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萨的像,但也有比菩萨更高阶位的佛像,也有较低的古圣先贤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笼统地都称之为菩萨。...
张澄基 译注目 录第卅二篇 道刚惹巴的故事第卅三篇 二大成就者之会晤第卅四篇 密勒日巴与佛学家的辩论第卅五篇 惹琼巴初朝印度第卅六篇 修持心要的开示第卅七篇 萨来娥的故事第卅八篇 牛角的故事第卅九篇 惹琼巴的悔悟第四十篇 连贡日巴的悔悟第四一篇 冈波巴的故事第四二篇 罗顿法师的故事第四三篇 八种快乐歌第四四篇 调伏邪见僧众的故事第四五篇 法音麟爪第四六篇 笨波山的故事第四七篇 灌顶和开光的故事第四八篇 新多姆和来赛朋的故事第四九篇 被宰的羔羊第五十篇 瑜伽饮酒歌第五一篇 对惹琼巴之衷心忠告第五二篇 惹琼巴离师赴卫第五三篇 密勒日巴与当巴桑结的会晤第五四篇 超度亡灵的故事第五五篇 对雅龙施主们的开示第五六篇 对医生阳额的开示第五七篇 惹琼巴的成就...
二.处事生活篇 ㈠耳目口舌保 守 你 的 耳 朵引论:耳朵,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功用,就是听声音;但世界上却有许多声音,有从神那里来的声音,也有从魔鬼那里来的声音;如果听从了从神来的声音,就必蒙福;如果听从了从魔鬼来的声音,就必受亏损。因此,我们对各种声音不得不谨慎,因为我们都有一对耳朵!报题:…… 祷告:……一、不听污秽之言:太15:18-20“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读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⑴弟兄姊妹,这是我们主耶稣基督所说的一番话! ? 原来,有几个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向耶稣告门徒的状,说门徒们违背了古人的遗传,吃饭不洗手(并非一般的洗手,乃是非常繁琐的宗教仪式)。因为法利赛人在摩西律法之外,又总结了六百多条古人遗传(举例),甚至将这些古人遗传高过神的话…...
——三乘根本戒概述 (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前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象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
No. 1601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實 及修諸對治即此修分位 得果無上乘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虛妄分別性 由此義得成非實有全無 許滅解脫故唯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所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三分別受用 引起并連縛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三二七雜染 由虛妄分別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第1节:序(1) 序 王文元 佛典中的譬喻经(以譬喻故事彰显佛理的经文)共有五部,分别为: 一、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两卷; 二、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的《杂譬喻经》(又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 三、失译的《杂譬喻经》两卷; 四、后汉支娄迦谶译的《杂譬喻经》一卷; 五、僧伽斯那集撰、求那毗地译的《百喻经》四卷(或作五卷)。 经合为全集,重新译成白话文,并加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 譬喻的形式由释迦牟尼首创,他在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讲了佛教史上的第一个譬喻: 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后世传诵或绘画时多以虎代象,称为无常虎。]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
佛使尊者【法音丛书出版缘起】向大自然学习佛法香光书乡编译组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回归佛陀的本怀]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八字强弱鉴定法八字强弱与用神日干代表命造本人,人的身体有强壮瘦弱之别,亦有不强壮也不瘦弱者,也有外强而实弱者,外弱而实强者。日干也有强弱之别,也不不强不弱者。八字中其余七个干支围绕着日干,于是便发生一系列的关系,这此关系,其直接影响,就是日干是强?是弱?或不强不弱?日干之强弱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得地与不得地、得势与不得势、得气与不得气。衡量一个八字日干的强弱,是学习八字算命最基本的功夫,“八字日干的强弱”,通常简称为“八字的强弱”,所谓旺八字,弱八字,均是指日干而言,而非针对八个字而言。以日干为我,而八字中各干及各支中所藏五行与日干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生我(正印偏印)、助我(比肩劫财)、克我(正官七杀)、我克(正财、偏财)、我生(食神、伤官)。使日干变旺的因素为:生我、助我。...
第一章 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第二章 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佛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我就来解答你的问题。”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
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开示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议,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祂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念的那个心也是不可思议;三、你所念的佛号,法力不可思议。 修净土的人第一个要对弥陀的本愿力要有信心,我们平常也发很多愿,我希望我怎样怎样,但是我们发的愿平常很难实践!因为我们没有资粮,没有福德智慧来加持这个愿,所以我们平常发的愿叫做空愿! 在整个佛法中,一个咒愿力要产生力量,要两个力量加持,一个是三昧力,一个是法身力。 经论上的公案说明一个成就四禅的人,他的咒愿力能够让一个国家十二年不下雨,但是这种三昧力是生灭的,有它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而佛的法身所产生的咒愿能够遍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