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律仪论(上) 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本师释迦牟尼佛(图) 目 录 菩萨戒律仪论………………………………………………1 菩萨戒二十颂………………………………………………5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8 甲一、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11 甲二、经典如何结集、弘扬与护持……………………13 甲三、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17 乙一、所获得之戒体…………………………………17 丙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19 丙二、如何生起……………………………………20 丁一、知母………………………………………21 丁二、念恩………………………………………22 丁三、报恩………………………………………25...
略论中国禅观之本质 胡晓光 引子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宗派林立,妙谛纷呈。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佛教思想的内在心总是与生命的大解脱相关,所谓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为了解脱「天上天下第一大事」,中国佛教徒一直在寻找契机契理的解脱修道方法。印度佛教有一整套的生命解脱修道方法──禅观,但对于一般人不易入内。中国佛教徒一向认为佛法真谛是至简、至直、至快的,基于这种观念,中国佛教大师们开始对印度佛教法义的第一谛参究体悟,结果普遍地得出共同的结论:佛教真谛上是直显心元,不立次第,即可转识成智或明心见性。所谓的次第禅观皆是在俗谛上建立的接引方便而已。 法无顿渐之别,人有迟疾之差。于人根性而论,则可划分为三种。中国佛教禅宗重在对大乘利根上传法,所以中国佛教禅宗的禅观是突出在圆顿上,这是在真谛上立法。而净土宗则力图普摄三根,利顿全收,...
修行前提要 佛教的定义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慈诚罗珠堪布的讲解)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
第三十六题 第二位天使的警告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位天使警告的内容:『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启14:8)。 关于第二位天使警告的内容,我愿结合启示录十八章另一位天使警告的内容,分三点来介绍:第一点,首先宣告巴比伦大城的倾倒:此处『巴比伦大城』显然是一个表号,而不可能是指位于伯拉河(即幼发拉底河)两岸的古代巴比伦大城。因古代巴比伦大城早在启示录着成之前就已经荒废,不复存在,并和我们历代以来,直到末后的圣徒无关。古代巴比伦大城的毁灭,正应验了以赛亚和耶利米书中的预言。(赛13:19-22. 耶51:37-39)。圣经手册中有一段资料对此介绍说:『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的奇城,位于人类的摇篮地带,近伊甸园区域,绕巴别塔之故址建成,是巴比伦帝国的京都。巴比伦、亚述、波斯诸王都喜欢住在这里,亚力山大亦不例外。』『巴比伦城在波斯时代仍为一重要之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简称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从前言、概要至正释经文第一品至第三品) 壹、前言 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
玉峰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西归直指卷首 怀西居士遗像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旦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旦则茫然不知何以报也。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结往生净域之缘。想先生在紫金台中,当遥为一笑尔。 道光庚子季冬朔后一日,虞山 张尔旦(眉叔) 维大居士,生康熙时。辩才无碍,能以法施。笔舌并用,霆掣电驰。三教典籍,悉诵悉知。云涌其气,澜翻其词。为如来使,作大导师。嗟嗟末法,众生愚痴。苟非菩萨,孰吼同狮?没归安养,我生讵迟。著述万言,启发是资。昔闻论说,今瞻逸姿。筇(qióng)笠西行,飘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则称私。稽首涕泣,名同佛持。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虽图像,因缘在兹。彼有愿力,难可议思。绘形所现,涌莲华枝。孰能顶礼,摄受以慈。亿众...
《蒋介石评传》序 / 汪荣祖1《蒋介石评传》序 / 李 敖5历史天平上的蒋介石 / 汪荣祖12上 册第一章 发迹以前 / 1第一节 溪口盐铺之子 / 3第二节 与日本士官无缘 / 12第三节 革命神话举例 / 18第四节 大哥陈其美 / 22第五节 枪杀陶同志 / 26第六节 反袁掠人之美 / 32第七节 拜老头子炒股票 / 38第八节 爱上陈洁如 / 48第二章 粤海波澜多 / 55第一节 向孙中山讨价还价 / 57第二节 原定黄埔校长不是他 / 84第三节 用暴力铲除广东的反对势力 / 96第四节 中山舰浪里乾坤 / 105第三章 枪杆子出政权 / 121第一节 绑鸭子上架的北伐 / 123...
敬请登陆:luo8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第1节:中国传统文化作者: 姚淦铭 老子与我们同行 序 ◇魏淑青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惊喜地发现,很多电视观众越来越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是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明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气指数最旺的民间,去为普通百姓服务。 江南大学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教授,就是这些从象牙之塔走出来的学者中的一位。 那么,应该让姚老师讲些什么呢?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他长得挺"卡通"的,很有老子遗风,就让他讲《老子》吧(《老子》也叫《道德经》)-当然,这只是个玩笑。重要的是,他不仅对《老子》有比...
上林主席书衲遵召来渝。主持法会。现已依法启经。又蒙赐以多珍。除在佛前回向之外。并普结众缘。本当趋府面谢。以修法期中。不便离坛。祗得在佛前祝愿消灾延寿。国运昌隆。以副盛意。现前未能民安国泰。固敌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业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远见及此。发起修法息灾。超荐亡者。用心之诚。人天普照。衲无德。恐负重望。兹慈云寺坛场设施。幸能如法。僧众修持。亦甚诚恳。开坛之时。闻已布告禁屠。开坛后阅诸报章。则禁屠未得切实执行。尝问负责之人。则云因有种种关系。事非单纯。势难禁尽。衲甚感不安。且主席倡起斯会。为护国息灾。衲之呈请施行五事。亦非为自己利益。想主席必能洞悉。若单拜四十九天大悲忏。仍不足以裨补于实际。非但有负主席之发心。人民之期望。衲亦不愿为徒托虚名之事也。此次主席代表。暨各长官。均莅坛拈香。待二期毕。当赴华岩主持坛场。想亦必能如法也。主席发起大悲法会。此功德...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性 空 末那是八识之一,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教义,即万有现像皆不离识,转识成智,证得二空所显唯识性。故所唯之法虽有无量种,但能唯之“识”。只有此八。八识中能使人为染为净主要是末那,可见末那对人生影响之深,转凡成圣功能之大,是它识所不能及。末那既有如此能量,那么它的体相如何)如何使人为染为净?此即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课题。 末那的概念 (一)释名: 末那梵语manas,华译为意,即周徧思维的心理作用。末那识华译为意,与第六意识同名,然取义不同。末那是意即识,故可简称为意,属持业释。第六识是依意为根而生的识,故名意识,属依主释,此与五识的取名相同,如依眼为根而生的识名目艮识。为了六、七两识在文字上的分别,故第七识仍存梵名称末那识,第六名意识。 末那意有二义,即依上与思量。於中唯取思量义,因依止义不独限於第七识,凡是所依的法,皆可说为依止。而思量义...
天台佛学本性 胡晓光 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到隋唐之际,可以说是全盛的顶峰时期。这时候,在中国汉地的佛教其盛况甚至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那时候,佛教典籍十分丰富,据记载,尽在隋代,佛经便有1950部,6198卷。由于佛经典籍的丰富,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教思想已有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了,不再需要请外来经师作佛教知识性的介绍了。在丰富的典籍与全面深刻系统地佛教理论认识为前提,中国佛教学者开始了自己独立陆的思考与体认,在隋唐之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产生的,中国佛教学者天才地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在隋唐时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主流,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宗本《妙法莲华经》。本文试图通过对天台宗哲学思想的逻辑论析,从而揭示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实质,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
题记本卷是中国通史的第六卷,论述了隋开皇元年(581)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的历史。这是中国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后期的历史。 本卷上册由史念海同志主编,下册由陈光崇同志主编。史念海同志,山西省平陆县人,生于1912 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他以专攻历史地理学蜚声中外,著有《河山集》(1—5)、《中国的运河》、《中国疆域沿革史》(与人合作)、《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与人合作)、《方志刍议》(与人合作)等著作。他撰写了本卷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四章;综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十章的第三节;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