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川銘傳管理學院通識教育專任講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出版(p1-30)1 頁【寫在前面】 嚴格說來, 《俱舍論》並非筆者特別關注或格外鍾愛的論典之一, 因而主觀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談到客觀全盤的研究,則非吾之敢言。 此處所以不揣淺陋而勇於見笑大方者, 乃因緣於昔日初讀奘師譯本的若干段落之際,但覺其宮牆萬仞, 堂奧難睹,往往再三尋思之餘,法喜未現,而煩惱徒增,總而言之,閱讀的經驗不甚愉快。 正如本文的副題所標舉的, 筆者當年也曾仗匹夫之勇而對讀斯論的兩種漢譯, 披翫之餘,雖然談不上有何實質收獲,但是仍能感受到二家譯筆的迥異風格,並發現彼等所傳在內容上詳略有別; 雖...
漢 劉歆 著 宜黃 洪占銓 校西京雜記卷一漢高帝七年。蕭相國營未央宮。因龍首山制前殿。建北闕未央宮。周回二十二裏。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裏。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後宮。門闥凡九十五。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吾夷。教習水戰。因而於上遊戲養魚。魚給諸陵廟祭祀。余付長安市賣之。池周回四十裏。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醞。一名醇酎。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禦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天子筆管。以錯寶爲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爲之以雜寶爲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以象牙爲火籠。籠上皆散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爲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爲硯。亦取其不冰。夏設羽扇。冬設繒扇。公侯皆以竹...
No. 1601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相品第一唯相障真實 及修諸對治即此修分位 得果無上乘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虛妄分別性 由此義得成非實有全無 許滅解脫故唯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所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三分別受用 引起并連縛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三二七雜染 由虛妄分別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选自布雷克《改革宗灵修系统神学》44章, 王志勇译在前两册中,我们已经探讨过救恩的赢得及其在选民身上的应用。在后两册中,我们将要探讨那些真正与恩约有份之人的具体的生命表现及其运作的方式。我们从成圣和圣洁开始。1.“成圣”的定义(The Infinitives “To Sanctify” and “To Hallow” Defined)动词“成圣”(sanctify或 hallow)有若干种含义。第一,从广义的角度而言,这个词有时指整个救恩(salvation in its entirety),包括重生、称义、成圣以及得荣(来10:10;彼前1:2)。第二,这个词偶尔也表示出于敬畏之心,对上帝之威严、圣洁及其他属性的承认(彼前3:15)。第三,这个词也可以表示从通常的用途中分别出来,单单用于侍奉上帝。这可以指:1)在时间方面:上帝把一周中的第七天分别为圣(出20:11);2)在物质方面:把物体或东西分别出来,用于敬拜上帝(出40:9;民5:10);3)在人方面:把特定的人分别出...
2004-8-27 16:54:00 为了增强体质,必须勤练生精功,修补亏体。因精液是人体的根基,精足能化精液,滋润五脏,各脏腑功能就强。精败乏津,脏腑失润,功能衰退,导致疾病缠身。因此躯体虚弱的人们,必须先练生精功,以精为补,方能恢复体质,由弱转强。功法介绍如下: (一)温养生精练法 1,坐式:自然盘膝法,将右足放在坐腿下,坐足放在右腿下,或者坐椅凳上,双足垂地,双手心捂在膝盖上,以舒适为度,以防麻木腿脚,不可拘泥形式,宽衣松带,使血液流通。白天坐在明亮处,夜晚坐在灯亮处,不可面对强光,以免刺目。 2,采天光凝聚性光,照视气穴生阳精练法:入坐以后,闭住口唇,舌尖顶在上门齿根里边。双目睁着观正中之光,不要看远光,只要看近光。观看距鼻跟二寸处的外边光,双目自然形成对并看着正中。如图:。这样不动眼珠地观光,方能凝聚识神之光,使光回到双目中间,实现阴阳神气和合集中,观空含实而不空...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0、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於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也。母曰恭宪皇太后王氏。始封寿王。乾符三年,领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僖宗遇乱再出奔,寿王握兵侍左右,尤见倚信。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渐,群臣以吉王长,且欲立之。观军容使杨复恭率兵迎寿王,立为皇太弟,改名敏。乙巳,即皇帝位于柩前。四月戊辰,孙儒陷扬州,自称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奔于庐州。庚午,追尊母为皇太后。韦昭度为中书令,孔纬为司空。乙亥,张全义陷孟州,李罕之奔于河东。成汭陷江陵,自称留后。辛卯,朱全忠及秦宗权战于蔡州,败之。五月壬寅,赵德諲以襄州降,以德諲为忠义军节度使、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六月,阆州防御使王建陷汉州,执刺史张顼,遂寇成都。韦昭度罢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兼两川招抚制置使。十月,陈敬瑄反。辛卯,葬惠圣恭定孝皇帝于靖陵。十一月丙申,秦宗权陷许州,执忠...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 胡晓光 “在”与“知”是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一切哲学都是对“在”与“知”的反思追问,由此构建了哲学存在论与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活动是一种反思理性,它以纯思的方式审视所知一切的本质与因由。在历史上哲学是有演变与转换的过程的,最初哲学是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同科学一样直接指向存在。其实这个存在,只是一个“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这种最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体主义哲学,当然还是一种外在实体主义。由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深入与进步,因而产生了反思意向,这时便产生了反思理性的认识论哲学。这时“在”被“概念化”以思维的存在而被反思追问,人们认识到“在”与“知”是有同构,这便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哲学。随着“知”与“在”的哲学演绎系统的完备,人们又意识到所谓反思追问的所知一切问题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语言”,因为所知一切包括“在”与“知”的问题...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又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共同使用的;但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却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对之采取了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作简单概括的说明。...
(Vitakkasanthana Sutta 除寻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祇树给孤独园(Jeta’s Grove, Anathapindika’s Park)。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佛陀说:「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诸比丘,当比丘注意(作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作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唐 六祖惠能大师 口诀 丞相张无尽居士 释题 《金刚经六祖口诀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