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女人 根據阿姜宛的說法:「任何苦行者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女人,因為這比遇見老虎、熊或惡鬼還糟糕。」阿姜帖與阿姜撰的回憶說明了箇中原委。 阿姜帖、阿姜宛、阿姜範與阿姜汶一樣都是年幼出家,而且在成年之後仍過著出家的生活,但是阿姜帖的純真讓他陷入所謂的「危險相遇」,這發生在阿姜帖年輕時有次到一位已婚的女居士家拜訪: 有時如果有空,只要是在晚上拜訪在家人,我會帶一個小男孩同行。有天晚上,我到一位女居士家拜訪,她出現後,就把身後的門帶上,這個舉動把我嚇著了,那時屋裡只有她與小孩。 總之,我們開始閒話家常,她似乎很想知道我是否想還俗,我個性直爽、天性害羞,我明確告訴她「不想」,然後,很快地把話題帶入有關修行的議題上。(7) 不過,這位女子反而一直談她的私生活,她結婚前曾與一位僧侶相愛,她之所以嫁給現在的丈夫,完全是因為雙方父母的安排。她暗示自己不快樂,離婚大概只...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归命三世一切佛 略集大乘诸法行 建立最初胜事业 我今广释菩提心 此中云何。若欲速证一切智者。总略标心住于三处。出生悲心。从悲发生大菩提心。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所因为观众生故。如圣法集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学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行处。即得一切力聚。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行处。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坚固。即能令诸根而得转故。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坚固。乃能令诸菩提行法而得转故...
前言第一章 神存在的真实性 第一章 神存在的真实性在无神论教育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大都有相似的关于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观念,就是当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阶段,人们对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心理,因而开始拜雷公、水神、山神、地神,产生了宗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明白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明,因而确定了无神论信仰。也就是说,有神论是人类愚昧无知时期的产物,无神论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的必然归宿。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持无神论观点被视为理所当然并引以为豪。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面对美国这样一个既有世界第一流科学技术水准,却又是有神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我们的惊愕和困惑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要让我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重新面对我们过去不屑一顾的有神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
全部PDF高清晰扫描版共169册:iask.sina/u/1320670340/ish?folderid=55684《乾隆版大藏经》简介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
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凡天子之车:曰玉路者,祭祀、纳后所乘也,青质,玉饰末;金路者,飨、射、祀还、饮至所乘也,赤质,金饰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黄质,象饰末;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木路者,蒐田所乘也,黑质,漆之。五路皆重舆,左青龙,右白虎,金凤翅,画苣文鸟兽,黄屋左纛。金凤一、铃二在轼前,鸾十二在衡。龙辀前设鄣尘。青盖三层,绣饰。上设博山方镜,下圆镜。树羽。轮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旗,十有二旒,画升龙,其长曳地,青绣绸杠。右载闟戟,长四尺,广三尺,黻文。旗首金龙衔锦结绶及緌带,垂铃。金鍐方釳,插翟尾五焦,镂锡,鞶缨十二就。旌旗、盖、鞶缨,皆从路质,唯盖里皆用黄。五路皆有副。耕根车者,耕藉所乘也,青质,三重盖,余如玉路。安车者,临幸所乘也,...
阿耨楼陀造(注2)叶均译目录 原文页码第一 摄心分别品……………………………………………(1)一、五十四欲界心………………………………………(1)1.十二不善心………………………………………(1)2.十八无因心………………………………………(2)3.二十四有因心……………………………………(2)二、十五色界心…………………………………………(3)三、十二无色界心………………………………………(4)四、八出世间心…………………………………………(4)五、一百二十一心………………………………………(5)第二 摄心所分别品…………………………………………(9)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9)二、什么心所与什么心相应……………………………(9)...
萨班·庆喜幢 編著 明性法师 中译 量理宝藏论自序 明性 因缘具足后,结果自然产生而毫无阻碍。是本论之要义。因明学不仅印度内道,乃至外道共通采用研究教义之方法。佛教更是三乘共许,从原始佛典乃至大乘经论--中观、唯识皆采取,以诠释佛佛理。研究唯识宗学者,更是不可缺乏之工具,熟练因明学于佛学研讨上,可获取相辅相成之功效。 因明学初创于印度正理派--足自,流传至陈那论师之时,此是属于古因明时期,陈那论师编集《集量论》,创作三支论法以后,是属于新因明时期。乃至法称论师时代,是印度因明之辉煌时期,无论内外道学者,皆具论辩之才华。 中国玄奘法师留学印度,适值印度因明学之辉煌时期,他甚而参予戒日王所主持曲女城之辩论大会,立了一‘真唯识量’而留下历史英名。玄奘法师回中土后,先后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是因明学最初引进汉土之初基。然而因明后期思想,...
王骧陆居士讲说 明 一、此讲演录都为三分, 系主讲师王骧陆居士开示语录, 初为启机分, 以启发大心承当为因, 次有正修分, 以当机授法实修为缘, 三为印证分, 以修后开悟印心为果, 谨择要记录付梓, 以供同参。 二、本会原名学佛研究会, 嗣改组为印心精舍, 骧师在会传法, 前后二年, 讲座四百余次, 教诲学人, 倦焉勿替。皈依同人得明心要识自本性者, 不可胜数。惜甲戌岁所讲, 未存记录。此系专就乙亥岁( 1935 年) 所讲者, 故名乙亥讲演录。 三、本会传法, 不拘定何法, 非净非密非禅, 当机而授, 亦戒亦定亦慧, 自然而持, 要以总持法识自本性为体, 般若法启发方便为用, 净土法证入圆觉为归, 说戒则重戒体而防戒病, 说定则言正定而除邪见, 说慧则证慧力而戒狂妄, 其精义尽备于讲演录中。 四、此讲演录不可草草阅过, 精义尽在隐微处, 能前后反复细阅至四五次, 同时修法参究, 必有 地开悟之一日, 否则亦文字解耳。...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1]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修心法要-利器之轮法护尊者原著永楷法师、满华法师合译序 显密融合的时代原序卷一卷一 跋卷一 注解卷二卷二 后记序 显密融合的时代张骏逸印度佛教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在八世纪后蕴育出次第井然、体系完备的密教系统。由于十世纪中叶后回教徒持续近百年的入侵北印,导致佛教大师们相继播卷西藏,此一系统的精华于是被妥慎而完善地保存在西藏佛教中。民国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之后,藏传佛教匆促而冒然地跃进了国际舞台。西藏佛教得以在西方世界发扬。长久以来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偏重于传法灌顶等宗教仪式的实践,忽略了义理已经实践要旨的讨论,因此造成了对藏传佛教的误解,这种误解需由佛教界、学术界等各方面的人士一齐努力来化解。这样必能带动佛教界重视藏传佛教,重新研究藏传佛教中义理及实践的部分,给予它一种新的定位,如此不但能为传统的中国佛教注入新的血液,对信徒而言也一定利益良多。...
目录 梵网经 梵网经(二) 沙门果经 沙门果经(二) 阿摩昼经 种德经本经 究罗檀头经 摩诃梨经 阇利经 迦叶师子吼经 布吒婆楼经 须婆经 坚固经 露遮经 三明经 大本经 大缘经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二) 大善见王经 阇尼沙经 大典尊经 大会经 帝释所闻经 大念处经 弊宿经 波梨经 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起世因本经 自欢喜经 清净经 三十二相经 教授尸迦罗越经 阿吒曩胝经 等诵经 十上经一、梵网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十四之梵动经(大正藏一)及梵纲六十二见经(大正藏二一),其内容由二部份而成的。第一部是凡夫以琐细卑近之戒关系语,称赞如来;此下说小、中、大之三戒。小戒之叙述,相当于五戒或十戒;中戒、大戒,更详细地说明此等。知此部份是长部经典第一所载之大部份的经,成为所谓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