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内容简介: 108好汉齐聚梁山,上演了一幕幕官逼民反、劫富济贫、除暴安民的江湖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杀仇人投奔梁山;武松杀嫂、怒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被逼上山;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劫持生辰纲,主动投奔梁山;杨雄、石秀怒杀潘巧云为谋生存,投奔梁山;花荣、秦明、呼延灼兵败梁山,形势所迫投靠梁山;卢俊义、徐宁因梁山所需被骗上梁山;宋公明怒杀阎婆惜、法场被救,忠心报效朝廷,上山等待招安。他们走上梁山的方式各有不同,均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作者采取了什么手法来写这108人被逼上梁山的? 《水浒传》所写的这108将,要说写的是个什么故事,从表面上看,写的就是强盗的故事,打家劫舍,这事都干,就是强人、绿林好汉,是这样一个故事。但是这里面呢,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说这个故事它是发生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更具体地讲,《水浒传》它是发生在北宋末年,因此《水...
主讲人简介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三部,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主要包括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古代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等课题。 专 业:中国考古学、美术史。主从事三国至隋唐(三至十世纪)考古和中西交通考古、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简介 灿烂辉煌的黄金、白银,自古以来被视为珍贵财富的象征。中国古代金银器富丽华美、格调高雅。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传世之作,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灵感。透视出一个朝代...
主讲人简介 马军:生于1962年7月,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获国际“居里夫人”博士后奖学金。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水质协会会员、中国水工业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科技专家顾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马军教授首次提出并研制开发了高锰酸钾氧化助凝技术,通过了国家科委和建设部的成果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研制出3种多功能复合净水剂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主要从事给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污染水净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进步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3日 13:46 主讲人简介: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埃及学博士。1992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专攻埃及学。200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至今在研究所从事埃及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埃及学。著有《古代文明的金字塔——法老的埃及》,《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等。 内容简介:一提到埃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其次是木乃伊,然后是方尖碑和古埃及的神庙,再往后人们会想到古埃及神秘的文字,那就是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如果我们不懂得埃及象形文字的话,我们很难走入到埃及这片神秘的土地里面去,能了解他们古代的民族,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在说些什么?在谈论些什么?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几千年以来古代埃及这块土地它从来没有位移过,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去发现它?这我们就要提一个死文明...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邢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写下了两首诗: 《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十八日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这二十条大罪如下: (1)“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30日 10:23 主讲人简介: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内容简介:汉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汉朝提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治国思想:独尊儒术。但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理论和实际经常脱节,不易操作。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儒家思想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儒家思想烦琐、不切实用。他曾在《史记》中写到“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说:儒家研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六艺经传,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有时候人们学了几代,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所以历代君主对儒家都有如此的看法。后来叔孙通帮助刘邦整顿朝纲,肃朝廷礼仪,这是儒学运用到实...
主讲人简介: 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内容简介: 曾经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等名作的老舍,解放后因创作《龙须沟》而荣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就是这样的一位 “人民艺术家”,在“文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老舍的尸体,而几乎三个互不相识的人,竟然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打捞起了老舍的尸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谁是真正的打捞者?其实,探讨到底是谁打捞了老舍,并没有太实际的意义,但理论上有它的一定的价值。 关于老舍先生的死,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种,觉得老舍先生的死,可以跟屈原、田横五百壮士相提并论,是舍身取义的;第二种,老舍先生的死是因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力和侮辱,他心灵之脆弱无法承受,绝望了,去死;第三种,就觉着那么懂得幽默的老舍,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幽默一下,就可...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8日 15:25 主讲人简介:止 庵:学者,自由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出版有《樗下随笔》、《张爱玲画话》和《罔两编》等著作。 实际上张爱玲是把鲁迅所用的曲笔,没有写的东西,她给写出来了。她的这个态度,鲁迅说的是消极,我们说是一种很彻底的态度,就是说在写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不留余地的,直接把这个人真实的命运给揭示出来。那么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写法呢?我觉得这里边有两个视点。一个视点是人间的视点,也就是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这个人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悲欢离合,她看待这个自己或者别人,是一个人的看法。这个视点,我觉得可以称为人间视点。还有一个视点就是在这个视点之上,有一种俯看整个人间的那么一个视点。这个视点就是把整个人类的悲哀,或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整个看在眼里。...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30日 10:20 主讲人简介: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内容简介:那么这里我们接下来就要讲一讲,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出现了独尊儒术。我们还是从一件事情讲起,刘邦当初反抗秦朝的时候,当初怎么样?秦朝的官府通缉刘邦,到处抓刘邦,刘邦到处逃窜,流窜于哪儿,流窜邙、砀之间,邙山、砀山之间,官府到处找都找不到他。结果刘邦的夫人吕氏,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她就能找到刘邦,她随时就知道刘邦在哪儿,后来刘邦挺奇怪的,说官府到处找我,找不着,你怎么一下把我找到了?吕氏说什么呀,我看见天上有五彩之云,哪儿有五彩之云,我就到哪儿找你,到那儿准能找到你,五彩之云什么意思?谁天上有五彩之云谁将来要当天子,那可不得了,这都是他编造的神话,他编造这些神话是什么意思,...
和珅出生的地点是在哪里呢?包括《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在内的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似乎都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 不过,从前面我们关于“和珅的籍贯”一节对于满洲八旗在北京城内外的驻防情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 既然满洲正红旗在北京生活的地域有北京城内的西直门内、北京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三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和珅出生的地点就应该是上面三处地址中的一处。 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的满洲八旗实际上是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满洲人居住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不在这里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其他两处地点中的一处。 其实,和珅就出生在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叫西四北头条,而是应该叫驴肉胡同。那个时候,这个驴肉胡同是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
主讲人简介 吴文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学奥赛国家队的总教练。 丁 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行业总监,主要负责联想教育产品的整体管理工作。 李 奕:特级教师,现任北京第二中学副校长,北京市电化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章大雁:高级教师,北京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在全校建起了262个终端数字化校园网和33个多媒体数字班。 内容简介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做出了建设校园网工程的决定。而且我们也越来越多的在各种媒体上,听到了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 数字化校园,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应该说它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过去我们是在传统的环境当中培育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校园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而数字化校园应该说提供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而在这个教育环境当中,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方式、...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