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胡小狠 孔庆东在北大开讲金庸,火爆异常,教室挤得跟北京西客站的候车大厅有得一比。据说,还有人坐飞机过来听。当时正值秋末,孔庆东就说:“今天降温得厉害,坐在地板上听的同学尽量将体内真气沉于丹田,不时运行一下……”引得哄堂大笑。 我们知道什么“你爱我”、“我爱你”这样的话,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从西方贩运来的,我们中国人是不说这些肉麻的东西的,什么是“你爱我”、“我爱你”?“怜惜”,“怜惜”是一个多么好的词!我们中国人讲怜惜,讲恩爱,我们不说我爱你,在古代爱甚至可能不是一个褒义词。 “今天早晨梦见点伤感的往事,就起来吃点爆米花冲淡了一下。”孔庆东在他最近的新浪博客里写道。他的幽默是以大悲恸为底色的,恰似抚慰感伤的爆米花。如果了解孔庆东的历史,就能更深地理解为什么他会那么深情地回忆自己80年代的大学生活,会那么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对快意恩仇的金庸的研究中...
主讲人简介 杨泓:男,满族, 1935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月刊编委会委员。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中国古代兵器考古。 主要学术专著:《中国古兵器论丛》、《美术考古半世纪》、《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 内容简介 当我们远离古战场刀光剑影、血火交并的嘶杀呐喊,尘封几千年的斧钺勾叉、刀枪剑戟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久违了的战火弥漫的岁月。古代兵器见证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边,中国古代国家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
主讲人简介 袁训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毕业后分配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早期生命起源的演化及其发展。 内容简介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了不少陷井,同时也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生命起源之说,第一个谜是生命起源的时间问题。第二个是生命起源的方式问题,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 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等。但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
进入仙境的凡人是不是就可以任意风花雪月、斗鸡走马,胡做非为?非也。仙境是个高洁的所在,讲究修身的所在,进入仙境的人必须遵守仙境的规则,得好好修炼,否则就会被逐出仙境。 《贾奉雉》写贾奉雉屡考功名不中,他的朋友郎秀才帮他用烂污文字高中皇榜,他认为这是金盆玉碗盛狗矢,气愤地随郎秀才飘然而去,到了一个洞府。郎秀才让贾奉雉参拜老道,老道说:“既然到这里,得把人生一切愿望置之度外,才能修道。”贾奉雉连连答应。郎秀才让他住在精致而清洁的屋子里,门上没门板,窗上无窗棂,只有一桌一床,但整个屋子充满清香气息,贾奉雉感到五脏六腑都像透明的,似乎身上一条一条的脉络也可以数得出来……向窗外看看,竟然有只老虎蹲在屋檐下边。刚看见老虎时,贾非常吃惊,想到师傅说的话,他收起害怕的心思,凝神坐着。老虎似乎知道房间里有人,进入房内,气喘吁吁嗅贾奉雉的腿和脚,贾不动,老虎也不伤害他。过...
主讲人简介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11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湖南湘乡。197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专家。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兼任卫生部第四届“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同时受聘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等多家大型、特大型公司薪酬委员会的顾问。出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劳动经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著作。 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及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工资...
迎春,有红迷朋友跟我说,简直是整出戏里的一个大龙套,在八十回里戏份儿很少,估计八十回后也无非是写一下她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以后,被蹂躏至死,不会有更复杂的情节。前八十回里,“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为她立了正传,黛玉说她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就是来吃人的野兽都蹲在门外台阶上了,却还在屋里慢条斯理地说些个因果报应的空话,她就是那么一个滥好人。这位红迷朋友问我,你以“揭秘”为总题,但是,迎春的命运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似乎已无秘可揭,你究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的确,笼罩在迎春身上的迷雾较少,我这个讲座,尽量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大家都已经熟知的,或者是别的专业、业余的红学研究者已经写到过讲到过的,就尽量从简。有的稍微说得详细点,或者是因为我个人的研究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我必须与之有所争鸣驳辩的。我说得最多,展开得比较细的,都是比较独家的,跟别的研...
凡是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器物能变化成人,或者虽然没变化成人却能像人一样说话,跟人交往,就叫妖精。这是妖精的宽泛定义。孙悟空常说:捉个妖精耍子,其实孙悟空也是妖精,猴妖。妖和人的交往是《聊斋志异》的重头戏。 《山海经》已写到妖,到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各种各样的妖出现了:《博物志》写到蜀山猴玃,也就是猴精抢走民间妇人而且生了孩子,再把孩子送回民间;《玄中记》写到树精,蝙蝠精,蛤蟆精。姑获鸟即鸟精的故事比较有名:姑获鸟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有个男人在田间看到几个美女,把她们的一件毛衣藏起来,其他美女都披上毛衣变鸟飞走了,没毛衣的女人只好跟他回家做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后,母亲让女儿去问毛衣藏在什么地方,这位母亲找到毛衣,披上变成鸟儿飞走了,然后拿了三件毛衣给女儿披上,也飞走了;《搜神记》写张福在湖上遇到一个驾小船的美女,...
产生于清朝乾隆时期中叶的《红楼梦》,从它刚刚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不断。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它究竟要描写怎样的主题?它为什么会有众多的版本?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红学流派的兴衰成败。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回首红楼,尽管我们破解了许多红学难题,但困惑与疑问依然纷至沓来,我们对它依然如雾里看花。 尽管《红楼梦》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流传于世,但对于作者曹雪芹,世人知道的实在太少。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人们甚至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都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随着《红楼梦》刊印本的流行与普及,关于它作者的话题便引发了世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的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曹雪芹与高鹗究竟是不是合作者呢? 根据专家的考证,曹雪芹最初本来已经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但由于借阅者的丢失与时间的推移,最终只留传下来前...
自从一个叫王刚的演员,在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戏说历史剧中,饰演了一个叫和珅的角色之后,和珅这个名字,以及以演员王刚为范本的这个形象,便几度搬演,成了妇孺乐道、热度持久、出镜率奇高的票房大户。恐怕连聪明绝顶的和珅自己都万万没想到,身后二百年之际—说来也真巧,和珅赐死于1799年,《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竟再度窜红,其附身于一个胖乎乎的大腕儿,成了时尚人物。 当然,王刚是个好演员,以他的演技,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合理的。同时,和珅其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合理的。不过,用上海人的话讲,应该“拎一拎清爽”的是,和珅其人的认知价值,大概不应仅止于王刚的演技。 一位搞历史地理的朋友,曾给我看了一张乾隆时期的中国版图,老实讲,很难找一两个形容词,确切地形容出我当时的触动和感喟。我并不崇拜大国沙文主义,也很不喜欢以古人的什么什么成就作励志当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8日 15:20 主讲人简介: 内容简介: 二、张恨水的“三种结合”:张恨水到底是怎样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归纳起来,他童年、少年所受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种结合”: “文武结合”、“新旧结合”、“雅俗结合”。 他所受到的是新、旧的教育;他所受到的影响是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影响;他的生活是文武结合,既有武将之家的影响,又有后来在私塾所受到的陶冶。正是这种结合,使张恨水形成了他非常独特的人生道路。 三、张恨水的三次游历:张恨水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报馆、书斋里度过的,但是他有过三次游荡江湖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的印象非常之深,基本决定了他的人生与创作道路。 四、张恨水的三次婚姻: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他母亲包办的婚姻,太太叫徐文淑;第二次结婚是在北京,太太叫胡秋霞;第三次结婚也是在北京,太太叫周淑云,后改名为周南。...
我们在分析到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多尔衮的问题上面,介绍了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孝庄皇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第二种,孝庄皇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 第三种,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是情人(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就叫偷情)的关系。 那么,上述三种回答,到底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呢? 一个寡妇,在自己的男人死后,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到底是中国的某些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现象呢?还是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具有的共同的现象呢?还是汉民族也有的现象呢?还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共有的现象呢? 在分析这一问题的时候,我说经过我的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 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介绍这一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词汇:转房婚!...
对于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正方认为,哥哥死了,兄弟自然就要娶自己的嫂子,这种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么反对者认为呢,这个不对。不应该出现这种事情。我们可以考虑,皇太极他有很多弟弟,他也不是就多尔衮一个弟弟,所以反对者认为,即使满族人有这个习惯,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那你也不能证明,皇太极死了以后,就一定是由多尔衮来娶孝庄皇太后,而且呢,还有一个问题,也不一定能够证明,孝庄皇太后就一定非要嫁给多尔衮。 而且我们可以做另外一个论据,弟娶其嫂,满族有其旧俗,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来论证,孝庄皇太后就一定会下嫁,这个旧俗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毕竟它已经入关。入关以后,它这个旧俗还能保持多长时间呢?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不对,对于他们的考证,我觉得是很有道理。 紧接着,反对者们又开始进行了一些画蛇添足的论证过程。本来我觉得前面考证就很好,但是后面他又认为这个事情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