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中觀論頌講記目次懸論一 中論作者釋者與譯者一 作者二 釋者三 譯者二 略釋中觀一 直說二 遮顯三 中論之特色一 有空無礙二 大小並暢三 立破善巧四 中論在中國五 中論之組織正釋觀因緣品第一甲一 標宗甲二 顯義乙一 總觀丙一 觀集無生丁一 觀四門不生丁二 觀四緣不生戊一 立戊二 破己一 審定己二 別破庚一 觀四緣不成辛一 觀因緣不成辛二 觀次第緣不成辛三 觀緣緣不成辛四 觀增上緣不成庚二 觀緣生不成丁三 觀一切不成觀去來品第二丙二 觀滅不去丁一 三時門戊一 觀去不成己一 觀三時無有去庚一 總破三時去庚二 別破去時去辛一 立去時去辛二 破去時去己二 觀去者不能去戊二 觀發不成戊三 觀住不成...
敦珠法王开示1979年5月19日于伦敦 无论如何修,俗义谛和胜义谛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与智慧、经验与空性。修习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后上师相应法中,上师与你合而为一,禅修安于万法究竟的本质上。 上师能指出道,并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习任何法之前,我们要先顶礼上师。 然后观人身是难得、自由与暇满,人身是解脱道上的根本。其次观无常与死亡,万法不离无常并趋向死亡。一个人即使死了也无法解脱,必须继续轮回,一次又一次的出生,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之苦的原因。再来我们深思这些,不管造了善业还是恶业,因果业力是不坏的。以上称之为"罗缍南奇:四种转心向道的知见",目的在于使我们厌离轮回,转向修行。因此了解这些对于加行十分重要。就好像播种之前必须先犁田一样。...
第一部分 1.(一)前言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古佛」,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在童年出家时的江苏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圣菩萨,原系唐高宗时代由西域来华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据《宋高僧传》的记载,他曾现十一面观音像,所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少年时很笨,虽不像佛世的周利盘陀伽,佛经说他三个月诵不会一首偈,教他「扫帚」两个字,记住了扫字便忘了帚字,记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扫字,但他毕竟由于佛陀的有教无类而证到阿罗汉果。可是,据我母亲说,我到了六岁才会讲话,到了九岁才开蒙读书,当我十三岁出家之际,仅仅是个初小四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出...
by Tsongkapa, with a m. Pabongka Rinpoche, Trs. Khen Rinpoche, Geshe Lobsang Tharchin and Micheal Roach Paper BackMotilal Banarsidas Publishers Pvt. Ltd.ISBN 81-208-1712-5Pages: 209Dimension: 7" x 4.5"From the back of the Book:The entire teachings of Buddhism explained in afew short pages by the greatestBuddhist master of ancient Middle Asia.The spread of the teaching of Gautama Buddha began in India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and reached perhaps its highest peak in the hidden mountain kingdom of Tibet, five centuries before our time. The great illuminary of this renaissance of the religion of total peace was Tsongkapa (1357 - 1419). He inspired a movement that by the time Tibet was lost i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翻經沙門基撰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畔徒菩薩之所作也。題敘本宗有二十頌。為簡三十。因以名焉。昔覺愛法師。魏朝創譯。家依三藏。陳代再翻。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校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莫閑奧理。義多缺謬。不悟聲明。詞甚繁鄙。非只一條。難具陳述。所以自古通學開而靡究。復以大唐龍朔元年。歲次辛酉。六月一日。於玉花慶福殿。肇翻此論。基受旨執筆。其月八日。詳譯畢功。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聖旨創興於至那。神容重生於像季。哲鑒君子。當自詳之。然此論本。理豐文約。西域註釋。數十餘家。根本即有世親弟子。瞿波論師。末後乃有護法菩薩。護法所造。釋名唯識導論。印度重為詞義之寶。爰至異道嘗味研談。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為述記。每至盤根錯節之義。敘宗迴復之文。旨義拾釋。以備提訓。更俟他辰。方冀翻譯。工虧化畢未果便終。遂使玄源見擁而無披。幽靈守昏而...
印順中觀今論自序一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為性空者辨」中說到: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中論的內容,我什麼都不明白,但一種莫明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於出了家。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三論宗。抗戰開始,我西遊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那時,我對於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由於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於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讚仰。三十一、二年,時斷時續的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於初期──阿含、毘曇──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
昂旺敦振世间法就是苦。 第一步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脱世间的苦的。贪著世间的安乐就是苦,就会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 出离心第一步就要对世间安乐不感兴趣,随缘而适应。 第二步要认识世间安乐对我们的害处,要生厌离心。 第三步就要想到这些苦是由啥子来的。它是由烦恼而来的。所以我们非求断烦恼的方法不可!!!烦恼是执著有实有自性,一般佛法上叫我。只有无有实有自性的空慧才能断实有自性,要生空慧,必先有定,要有定,必须守戒。所以我们生无我的智慧,要修戒定慧。厌离生死轮回的安乐和想出离的心这就是出离心。要修戒定慧,证了空慧后出离心才算圆满。出离心就是要这样修。世人最贪著的世间安乐,正是我们要厌离的,要求解脱的。 咋个生菩提心? 菩提心是自己要求解脱,还要生生世世的母亲都得解脱。只有自己成佛乃能有救度自己脱苦,圆满一切功德,乃能救度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南传菩萨道(上)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第四章:须弥陀出家第五章:授记第六章:省察诸波罗蜜第七章:杂集第八章:十八不生处南传菩萨道(下)第一章:布施波罗蜜第二章:持戒波罗蜜第三章:出离波罗蜜第四章:智慧波罗蜜第五章:精进波罗蜜第六章:忍辱波罗蜜第七章:真实波罗蜜第八章:决意波罗蜜第九章:慈波罗蜜第十章:舍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上) 第一章:礼敬与原意2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佛陀。有如过去诸佛一样,他的出现是稀有的;在人、天与梵天三界里没有与他同等的伙伴;作为信他的众生的归依处,以及拥有一切的荣誉、美德与素质。(除了八个各自的特征3,即:寿命、高度、家族、修苦行的时间、身体的身光、出家时所用的交通工具、菩提树与金刚座的面积)。...
第六卷序《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译名的翻译说明于下:中文译名依然采用威妥玛-翟理斯拼写法(Wade-Gilis sys-tem),在现有拼写法中,这是英语写作中最常使用的翻译中文文献译名的拼法。有一些例外情况,将在下面加以说明。日文译名依然采用赫伯恩拼写法(Hepburn system)。蒙古文译名采用田清波创制的拼写法,见《鄂尔多斯字典》,卷 3,《古代蒙古书面语词汇索引》(北平,1944 年)。稍有变化的是将田清波拼法中的 q 改为 kh,r 改为 gh,■改为 ch,■改为 sh,■改为 j。藏文译名采用萨拉特?钱达?达斯《藏英大词典》(加尔各答,1902 年)的拼写法。波 斯 文 译 名 采 用 国 会 图 书 馆 的 拼 写 法( they Library of Congresssystem)。...
宣化上人讲述宣化上人小传上人,名安慈,字度轮,籍东北,父白氏,讳富海,母胡氏,诞上人于清末民初,岁次戊午,三月十六日。时太夫人夜梦见阿弥陀佛,毫光大放,照彻三千大千世界,异香满室,遂诞上人。既长,年十一岁,见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故毅然出家为僧,礼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师。胡太夫人逝世于上人年十九,遂披缁结庐于母墓之侧,守孝居丧,受具足、拜华严、礼净忏、修禅定、习教观、日中一食,修种种苦行,度处处众生,从善办学,为公益事,倍于常人,不辞劳苦。兼而上人之禅行,戒律精严,深入经藏,愿宏十八大誓,六度万行兹圆,非乘愿再来,焉能感动佛陀、菩萨、天龙八部、情与无情耶?三宝弟子 果蜜薰沐敬拜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序楞严经——正法的代表宣化...
呼唤观世音益西彭措堪布 编述 (节选) 分三:(1)经教证成;(2)案例分析;(3)观世音菩萨救苦的无上成就相。 (1)经教证成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是一切众生无与伦比的救护主呢?这里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来讲,经中讲到观世音菩萨往昔在观世音古佛面前,佛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不是一般的闻思修,是从自性上入,所以更深入。),首先"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最初从闻性下手,驰求声音是出流,不听外境的声音,反闻自己的能闻之性,叫入流,这样绵密相续,默照在闻性之中,入了法性之流,忘了所闻的声音,这叫"入流亡所",这是初步的相应。这样深入修持,依次远离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从粗到细的六种结都渐次脱开(也就是消除了从粗到细的二取),这时现前两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热 益西森格 著 多识 洛桑图丹琼排 译 甘肃民族出版社 这是一本藏传佛教密宗大师的生平传记。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译者前言 这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大师的生平事迹,诚如书中所说“虚构夸张捕风捉影事,/智者正人君子所鄙视。/今将所见所闻亲历事,/据实写成‘普闻天鼓声’”那样,是真人真事的历史传记。书中的主人公热罗杂瓦(汉语即“热译师”,全名热罗多吉扎,简称热罗),是藏传佛教伟大的佛学家、高僧和大成就者,为十一世纪初去印度和尼泊尔学法的藏族译师中的一个,是把大威德(即大怖畏)系列密法引进藏地的五大传承系统中热系的首传宗师。大威德五大传承系统是:热系、觉系、象系、摩系和纽系。其中热氏家族一脉相传之法统,居于五系之首,曾受到八思巴、布顿大师、宗喀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