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17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17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的财产。
  从而,完成整个“剪羊毛”的过程。
  1929年大萧条,就是一次成功的“剪羊毛”操作。
  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剪羊毛”还是要看手艺的,不少人羊毛没到手,反而被羊踢——这也是有的。
  小布什是华尔街高盛贸易公司的一名经纪人,他的业绩非常优秀——从去年开始,所有经纪人的业绩都很优秀。
  原因很简单。股市一路上行,月月创新高,道·琼斯指数迅速持续上涨。投资股票资金成本很低,许多人炒股致富。这时候,客户很容易做的。
  比如说,某客户想要买股票。他只需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这样一来,股票上涨5%,他就会有50%的投资回报(实际没有,他还要支付利息等各种费用,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忽略好了)。而很多股票会在短时间内(一二个月)上涨10%,20%,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运气好,就可以把财产翻几番;运气不好,也可以挣到几年才能挣到的钱。
  股票交易是需要付款的,客户付了10%,其余的90%也是需要有人支付的。这个支付者,就是银行。联储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而经纪人又转身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
  没有人会在意那高达20%的利息——股市上涨,分分钟就挣回来了。所以,美国当时是全民炒股票。
  不过,投资是有风险的。虽然所有这些人都被眼前利益所吸引,没人在意风险,但风险依然存在。就像大家在传一个气球,每次经手,都会把气球吹大一点儿,那它迟早要爆炸的。
  1929年11月的最后半个月,是证券史上著名的一段日子。
  从18日开始,纽约证券交易所连续遭到三天的大笔抛售。
  11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
  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1月22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但股票被过分高估,形势已经无可挽回了。
  11月25日,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此时此刻,人人皆知,股市必然崩溃,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了。
  11月26日,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这是最黑暗的一天。
  布什疯狂的拨打电话,想联系他的客户,无人接听——布什知道,‘就算有人接,也没有用,客户们还不起钱的,在他的怂恿下,客户们把积蓄都放进了股市,怎么可能再还上十倍的钱?!而银行贷款都他经手的,客户不还钱,他也要还钱,他……死定了!’
  布什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刚刚建成的华盛顿桥,据报道,很多人已经从那上面上跳了下去了……
  炒股者还不出钱,经济人还不出钱,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12月,美国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这只是开始。
  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
  (顺便说一句,投资不要投机,千万千万不要借钱去赌博/炒股,因为输不起,所以心理压力大,也就更容易输……)
  早在一个月前,所有参与“剪羊毛”的人就已经得到通知,带着丰厚的利润,从美国股市上撤离了。
  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后,自要先顾自己的死活,哪还有什么管的了其它——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国际投资(美国投资最多)。现在,美国一撤资,德国的资金链就断裂了,德国经济立刻全面崩溃。
  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是德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德国一经济崩溃,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金融危机导致了工业危机,英国经济也陷入危机。
  日本经济与德国经济的结构类似,危机一来,日本经济也受到了沉重打击。短短不到十年,日本就遭遇了三次经济危机,处境极其艰难。
  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虽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但直到1930年,法国才陷入危机。
  大萧条席卷全球。
  我和阿廷是亲兄弟,彼此各管一摊,相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也没有什么隔阂,但下一代就不一样了。故我们早有默契,为了加强下一代的联系。我把孩子们送到弟弟那里,让他们和弟弟的二子二女一起成长。然后,我的孩子中选一个,参与董氏的经营;弟弟的孩子选一个,回国从政。
  于是,董浩然就要吃苦头了——他是老大,当然是首选了。
  从到美国起,每年的假期都要给叔叔董正庭作跟班。这时候,董浩然年纪小,也没有什么商业知识,只是感受一下商业氛围,学习些儿商业常识。十八岁,董浩然成为董正庭的助手,正式开始做事。此后,他的生活极其忙碌,他在耶鲁学习社科,并进一步进修经济、在董氏投资参与个案……董毅然每年有假期四处游玩,董浩然从十五岁到美国,至二十五岁之间十年,仅回国三次,累计假期不足五个月。其中最后一次,还是董浩然回国旅行结婚——董浩然的妻子叫韩宛如。
  韩宛如,江浙人氏,书香门第出身,也是留美学生,长像自然不错,不是林徽因那种光芒四射,但非常耐看,让人越看越顺眼。
  董浩然是在耶鲁学习的时候,认识韩宛如和林徽因的。在同一所大学里,最出众的几个中国人,互相不认识才奇怪的。林徽因美丽不可方物,董浩然也曾为之倾倒。但是,董浩然很快放弃了追求林徽因,选择了韩宛如。
  追求林徽因的人很多,董浩然非常之忙,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韩宛如温和坚定,善解人意,董浩然觉得,自己的妻子就应该如此——“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选择”(董浩然语)。
  商业上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董浩然越接触,就越为之着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谁掌握了这个基础,谁就能影响/主导政治,甚至决定国家政策。
  我妻把孩子教育的很好,董浩然心思缜密,为人从容淡定,眼光大度,性格坚韧不拔,很快就在商业上焕发出其自身的光彩。从20岁开始,董浩然陆续有机会独当一面,他从没让人失望过;22岁,董浩然成为阿廷的得力助手,开始负责部分(董氏核心)董氏投资公司的工作。
  在叔叔身边学习时间愈长,董浩然就越佩服叔叔。董浩然一直很钦佩父亲的所作所为,但他如今觉得叔叔一点儿也不逊色。
  白手起家,不是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董氏(美国)已是美国第五大财团。
  董浩然最佩服叔叔的,不是从德国获得的贷款。
  那时候,作为一个技术领先、快速发展的美国新兴大财团,董氏早已经为欧洲银行界所关注。只是董氏一向不从银行贷款,又是业绩优良的私人公司,欧洲财团也不好下手。故而,董氏一找上德国,罗斯尔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银行就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反正,有合同限制,银行也不会亏本,如果能再进一步吞并董氏,利润就更丰厚了。
  那时候,董氏远不能够与现在相比,面对这样庞大的金融财团,实力悬殊……想必,叔叔也明白这一点儿。所以,叔叔壮士断腕,一举把董氏的精华根本,都迁回国内,把董氏主要的技术人员都迁到安徽——董浩然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儿。
  果然不出所料,随着合作的深入,罗斯尔德家族的手越伸越长,董氏步步为营,连战连退(董氏不得不把青霉素的销售,完全交给罗斯尔德家族经营),最危急的时候,董氏投资只能控制着董氏(美国)化工,甚至连这也作了放弃准备。
  ……
  是欧战挽救了董氏,董氏(美国)设在美国,却把根深深得扎在了中国,欧战使罗斯尔德家族无力干预中国局势,不能斩断董氏(美国)的根,也就不能赶绝董氏(美国)
  ……
  董氏投资通过临时注册的一个航运公司,开始了反攻,欧战源源不断的订单,中国源源不断的产品,为董氏提供了无数资金
  ……
  到1918年,董氏(美国)已经收复了所有失地,“贿选”战争是决定性的胜利——列强筋疲力尽,无力干涉远东局势。
  德国失败无法避免,马克已经贬值了一半,还会继续贬值下去——最大的筹码没有了,也就不必再玩了。商业追求的是金钱。
  ……
  不能消灭就妥协,世界上钱是挣不完的,董氏又不是罗斯尔德家族的主要目标。
  于是,罗斯尔德家族承认失败,董氏与罗斯尔德家族达成妥协。双方不打不相识,反而有了点儿交情。董氏掌握了中国的军政经济大权,罗斯尔德家族承认董氏的实力,并企图把董氏引入“圈内”,一起合作挣钱。
  考虑过后,阿廷拒绝了。
  由于人种的关系,董氏注定无法成为核心成员。
  而且犹太人唯利是图,他可不管是哪个国家,也不顾后果,双方的合作迟早会因中国发展而决裂,那还不如不合作的好。
  在双方妥协的时候,罗斯尔德家族提议,解清董氏从德国的贷款——他们提出了很多优惠条件。阿廷以没现钱为理由,婉言谢绝了。罗斯尔德又提议用债券解清,阿廷依然拒绝了——德国马克的贬值势在必然,要不然,罗斯尔德家族亏的更多。阿廷心知肚明之下,自不会白白给人钱的。
  果然,罗斯尔德家族还是使用了终极杀手——通货膨胀,而且是超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威力无穷;董氏因此免除了债务。嗯,不对,德意志帝国银行沙赫特发行新马克,以一比三十亿的悬殊比率兑换旧马克,董氏花了两新马克清偿了所有债务,并支付了30%的小费。
  董氏从中获利非小,但这远远不能够同罗斯尔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相提并论。当一片面包或一张邮票的价格高达1000亿马克时,人们有多少储蓄皆全无意义。两个犹太家族把德国民众所有储蓄洗劫一空,他们获得的利益,绝对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把所有德国人抢劫一遍,阿廷只有一个评价“疯狂”。
  无数社会主流人士一夜之间沦为赤贫,德国人对犹太银行家会是怎样的痛恨?!不,应该说是仇恨——穷人不会变的更穷,但富裕的人平白无故被人抢劫的一干二净,若不仇恨,才怪了呢!
  银行家的名声,在欧美一向不好,被认为是趁火打劫者。但这一次,德国犹太银行家把这种名声推向了顶点。
  阿廷想到后来犹太人的命运,只说了一句话,“他们已经为自己挖好了坟墓,为所有犹太人建好了集中营”。
  ……
  董浩然亲身经历这其中的大半事情,深深明了罗斯尔德家族的实力,年龄越大,阅历越深,对阿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