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巨浪 >

第13章

巨浪-第13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业正是现代化战争的基础。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提高,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也随之提高。
  虽然欧洲国家之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有大不列颠王国的前车之鉴,几个主要的西欧国家首先认识到,要想提高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就必须团结一致,对抗强大的大明帝国。
  英国,法国与西班牙,这三个欧洲元老级别的海上强国首先联合了起来。
  随后,荷兰,葡萄牙,以及位于地中海,刚刚完成统一的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秘密联盟。
  除了意大利在战争前期退出联盟之外,另外五个西欧国家全头参与了与大明帝国的全面战争。
  当然,引发战争的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
  对当时的欧洲国家,以及大明帝国来说,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消耗过剩的工业产能,并且打垮最强大的对手,无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战争爆发之后,西班牙首先向直布罗陀要塞发动了进攻,以期夺回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门户,同时洗刷历史上的耻辱。
  当欧洲国家向帝国开战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帝国议政院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帝国进入战时状态的法案,同时将帝国的军政大权交于帝国内阁首辅,首辅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击败敌人,获取战争的胜利。
  随即,帝国三大舰队进行整合。
  东洋与北洋舰队分别抽调部分战舰加强到了南洋舰队。并且由南洋舰队统帅袁飞泓上将(当时,帝国海军率先确立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军衔制度)率领舰队远征欧洲。
  可是,帝国的行动仍然晚了半拍。
  等南洋舰队跨越重洋,来到佛得角群岛(帝国前往欧洲的最后一站)时,设在该岛的港口已经被焚毁,大量军事设施也被摧毁,就连生活在该岛上的数千名帝国移民都不见了踪影,更别说驻扎在此的那支用来对付海盗的小舰队了。
  随即,南洋舰队以最快的速度开赴直布罗陀要塞。
  结果,迎接他们的是西班牙军队的炮弹。因为无法突破西班牙设在海峡西侧的防线,南洋舰队最终放弃了前往直布罗陀要塞的打算,准备北上寻找欧洲舰队决战。
  这样,就有了开始的一幕。
  按照袁飞泓的推测,常驻直布罗陀的帝国远征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了,欧洲舰队肯定做好了迎战的准备。要击败敌人,就得首先击败敌人的舰队,完成海上封锁,迫使敌人投降。若敌人不投降,再考虑袭击敌人的港口,并且派遣陆战队登陆作战。
  当然,袁飞泓并不知道,帝国远征舰队并没有完蛋,直布罗陀要塞也没有沦陷。
  西班牙进攻直布罗陀要塞的时候,远征舰队刚好返回要塞。随即,远征军统帅下令从北非港口调集物资,同时留下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陆战队坚守要塞。
  为了防止被欧洲舰队封锁在地中海内,远征舰队随即离开要塞,冲出了地中海。
  同时,驻扎在佛得角群岛的帝国远征军也迅速疏散了岛上的军民。
  为了防止敌人占领佛得角群岛之后,利用岛上的军事设施对抗帝国援军,守军在撤离的时候摧毁了岛上所有军事设施。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欧洲国家都没有想过远征帝国本土,也没有威胁到佛得角群岛。
  在获得了初步胜利之后,欧洲国家也就下一步行动产生了分歧。
  西班牙坚决主张巩固本土防御,认为大明帝国的援军即将到达,如果不能守住本土的话,任何胜利都将失去价值。
  英国则主张向美洲扩张,占领大明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
  法国则主张从北非进入印度洋,从而打击大明帝国在印度洋的势力。
  相对弱小的荷兰与葡萄牙则觉得应该见好就收,尽快与大明帝国媾和,而不是让战争持续下去。
  毫无疑问,五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打算。
  正是如此,在比斯开湾北部集结的欧洲联合舰队浪费了足足八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能够南下,也没有对帝国在北大西洋,以及非洲西海岸的军事基地构成威胁。结果,他们不但错过了歼灭帝国远征舰队的机会,还等来了强大的帝国南洋舰队。
  随后,帝国海军一举击退进攻直布罗陀要塞的法西联军,并且重建了佛得角群岛海军基地,开始巩固在北大西洋的军事优势。
  海战之后,旷日持久的“明欧战争”并没结束。
  从明历四百五十三年(公元1821年),西班牙军队进攻直布罗陀要塞算起,到明历四百六十六年(公元1834年),“明欧战争”持续了足足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间,双方海军交手数十次,虽然每一次的规模都不大,但是却迫使大明帝国不得不长期保持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北大西洋上活动。
  同时,双方的军队还在欧洲本土、北非、美洲,甚至大洋洲交战。
  十三年的战争带来的是难以估量的破坏。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在这场战争中,大明帝国一共损失五十五亿金元,欧洲国家也付出了至少一百二十亿英镑的经济代价。
  除此之外,“明欧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比如,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随着大量平民死亡,各地都出现了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特别是广泛分布在所有殖民地的种植园,更是严重缺乏廉价的,健康的劳动力。
  结果,“人贩”登上历史舞台,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洋,欧洲,以及大明帝国本土。
  另外,欧洲各国在海军实力上无法与大明帝国抗衡,只能重新支持“私掠船”。
  为了对付欧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国不但花费重金,建造了数百艘速度较快的新式巡洋舰,还在各个殖民地建立了地区性舰队。同时,大明帝国也以牙还牙,开始资助本国的“私掠船”。
  一时之间,由各个欧洲国家在背后撑腰的“私掠船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并且大肆破坏海上贸易。
  毫无疑问,这是自马欢打通东西方航线以来,世界局势最为混乱的十三年。
  当然,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如此。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三章 … 美洲独立
  新武汉,帝国总督府。
  自从“大陆西北战争”结束,之后,这里就是帝国在北美洲大陆最西端的据点。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原先的军事要塞已经成为了一座拥有五万多人口的小型城市。只是,相对于东面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城市来说,新武汉仍然显得极为渺小。
  作为帝国最偏远的殖民地,三百多年里,新武汉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很多人甚至难以在世界地图上指出这座城市的准确位置。
  可是现在,新武汉却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大人,他们来了!”
  窗户后面,年轻的总督转过身来,面无表情的朝站在门边的侍从看了过去。
  王聪,当年帝国远征军名将王臣的第九代孙。三年前,也就在他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总督大权。
  大概太偏僻,太荒凉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这里之外,根本无人愿意到此担任总督。
  只是今天,王聪将离开这里,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美国代表签署协议的时候,王聪并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话都没有说一句,因为他知道,今后的帝国百姓将为此感到后悔!
  随后的权力交接仪式也相当简单,降下飘扬在总督府上的帝国国旗,升起星条旗。
  同时,驻扎在城外军营的帝国驻备军撤出,将营地移交给前来接管的美国军队。
  王聪没有反抗,他也没有权力反抗。
  按照帝国法律,他只是这里的总督,其职责是为帝国皇帝看守这片海外领地。现在,皇帝(内阁政府)决定将这片领地出售给美国,他必须执行皇帝的命令。
  随同王聪一起离开的帝国军人也没有反抗。
  他们只是负责守卫帝国领土的战士,当这片土地不再属于帝国的时候,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随在大部队后面的移民也没有反抗。
  与王臣一样,他们只是生活在属于皇帝领土上的农民,他们只是帝国的臣子。现在这片领地不再属于帝国皇帝,也不再属于帝国,他们必须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返回遥远的家乡。
  事实上,数十年之后,帝国上下都将为这一愚蠢的决定感到后悔!
  可是,在当时,帝国还有别的选择吗?
  与欧洲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帝国的元气,同时资本家对国内国外市场的疯狂掠夺严重激化了帝国内部矛盾。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在国内大举征税。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保持内部稳定。
  可是,用来建造战舰,用来制造枪炮,用来采购物资,用来发放军饷的钱从何而来?
  明历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国内阁政府不得不决定出让部分海外领地,以此换取战争资金。
  当时,帝国能够出让,或者说相对更容易卖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区的殖民地。
  买家,自然是北美洲东海岸的美国。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最终美国同意用五亿美元(当时约和一亿二千五百万金元)购买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所有属于大明帝国的殖民地。其中,约二亿五千万美元将以实物方式支付。
  新武汉,就在这分土地出让协议的范围之内!
  也正是如此,王聪才不得不带着一千多名帝国军人,以及两万多名愿意返回帝国定居的移民离开新武汉,踏上回国的路程。
  历史上,对帝国出让海外领地,特别是向美国出让海外领地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
  毕竟,正是帝国向美国出让了殖民地,使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成为了帝国的头号竞争对手。
  可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当时帝国的决策也是非常无奈的。
  与帝国在其他地区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开发程度最底的。特别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对帝国的意义并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区的气候相对恶劣,二是交通极不便利,三是开发难度巨大。
  不说别的,新武汉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后,也只有五万多居民。在别的地区,任何一座殖民地据点在五十年之内就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
  另外,除了美国之外,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购买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区的那些小国极为贫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买单呢?
  欧洲国家也被战争所困,而且当时与帝国敌对,就算有钱,帝国也不见得会将殖民地卖给欧洲国家。
  南美洲几个新生国家也无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缺乏活力,刚刚崛起的俄罗斯连出海口都没有巩固,更不可能购买万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后欧洲首强的德意志帝国才刚刚统一,正在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呢。
  如此一来,帝国别无选择!
  如果不通过出售殖民地换取资金,帝国难以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如果输掉了对欧战争,帝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与世界霸权。随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谁能保证其他国家不会落井下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