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国策 >

第1101章

国策-第1101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来看,空军的前景并不光明。
  作为最主要的打击力量,空军的地位迟早会被天军取代。
  俗话说得好,改变不了现实,就只能去适应现实。
  对空军来说,也就只能适应现实。
  正是如此,在X18项目被国防部束之高阁之后,空军并没强求,甚至没有在J…16的改进项目上据理力争。不管怎么说,20年之内,空天战斗机肯定会取代重型制空战斗机,成为主要制空力量。看得更长远一点,25年到35年之内,不管是战术航空兵、还是战略航空兵都有可能被取代。作为战略打击力量,天军明显是更好的选择。而在战术打击领域,陆军的远程炮兵、海军的水面战舰、陆军航空兵的低空攻击机、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取代空军的能力。
  说直接一点,空军在失去了“制高点”之后,很难在打击上做文章。
  不能在打击上做文章,就只能在支援上做文章。
  不得不承认,章忠宪很有战略眼光。
  提出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候,章忠宪就明确提到,空军的出路在支援航空兵上,只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支援航空兵,空军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用章忠宪在空军高级将领大会上做的报告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就算航天发射成本能够降到空运水平,受发射场地等因素影响,空运成本肯定比“天运”成本低得多。如果能够让空运取代海运,成为最主要的军事运输手段,那么被取代的就不是空军,而是海军。
  毫无疑问,章忠宪看得非常准。
  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制海权,而制海权主要体现在海运上。设想一下,如果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不再以海运为主,也就是承载贸易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的船舶,海军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长远来看,空运肯定会取代海运。
  别的不说、只要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取得突破,能够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核动力飞机,空运就将全面取代海运。
  事实上,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果。
  早在2030年初,共和国的上海飞机公司就启动了一个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量源的大飞机项目,即将一套质量在200吨左右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塞入一架全重500吨的大型飞机内。虽然该项目最终因为没有实用价值被取消,但是随着小型化技术的发展,类似的项目迟早能够取得成功。2040年的时候,上海飞机公司就再次启动了一个类似的大飞机项目,计划在全重200吨的大飞机上装备一套质量为50吨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从而具备永久续航能力。
  与民间项目相比,空军的行动更有实际意义。
  将战术运输机的发展项目交给陆军航空兵之后,空军支援航空兵只剩下了一个重大项目,即“通用空中平台”。
  该项目的目的就是研制一种适用于各种支援类任务的大型军用飞机。
  当然,所谓的“平台”,也就是项目基础,就是一架大型运输机。
  因为这是关系到了运输机、加油机(充电机)、预警机、战略侦察机、电子战机、远程巡逻机等多种支援飞机的关键项目,所以在战斗机、轰炸机等项目纷纷下马、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该项目得到了国防部的高度支持。裴承毅在装备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也明确提到,这是空军的首要装备发展项目。
  正是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所以空军的野心非常大。
  立项的时候,空军就侧重于“永久滞空方案”,即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力,按照巡航飞行所需动力的150%配备推进系统(以便在飞行途中维护),并且设置与其他空中平台的连接端口(实际上就是“空中母舰”的原形)。针对这些要求,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预研机构,与几家主要承包商进行了预先估计。结果让空军非常失望,即便不考虑作为空中作战支援平台(即作战飞机提供停靠与维修的能力),要想在2040年之前研制出能够达到所有技术指标的原形机,除了研制成本高达上万亿之外,其自重将超过500吨,失去实用价值(受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具有紧急降落能力的永久滞空平台的自重必须控制在250吨以内,再大的话,降落就是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前提条件下,就算技术没问题,也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空军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搞出一种类似于航母的“空中母舰”,从而全面取代海军。
  虽然从理论上讲,“空中母舰”肯定会出现,而且不会等太久,但是在制造成本是航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况下,就算担任总参谋长的不是前海军司令,这样的计划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搞不成“空中母舰”,空军只能回到老路上来。
  这就是在2039年底首飞的Y…18运输机(Y…17是战术运输机的编号,因为战术运输机发展计划交给了陆军航空兵,所以该项目被取消了)。
  作为一种全面取代Y…16的大型运输机,Y…18采用了非常多的先进技术,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螺旋电磁推进系统”。这种全电力推进系统最初是为X18项目研制的,并且计划用在今后的空天战斗机上。因为推进系统是所有空中平台的核心,一种全新的推进系统的开发难度远远超过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机,所以国防部没有取消该推进项目,而是将其融入了运输机的开发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运输机上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是共和国空军的传统。
  要知道,第一架全电动飞机就是空军的Y…14。
  得益于最先进的推进技术,Y…18的性能极为先进。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在采用常规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120吨(相当于4辆标准战斗状态下的DZ…31C主战坦克),并且能够飞行4500千米,将运载质量降低到60吨是时候,最大续航力超过8000千米(保留继续飞行15分钟的电能);在采用垂直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60吨,并且具有3000千米的续航力;如果进行一次空中充电,则具有全球抵达能力;在最大载重的情况下,最大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150千米。
  由此可见,虽然Y…18没有像DZ…25E那样,采用大量新概念,比如模块化灵活配制的货舱,使其很多性能受到了限制,比如仍然是亚音速运输机,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今后进行升级改造,预留了改进空间,并且尽量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原理,比如推进系统的改进潜力就接近100%,还可以通过更换更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获得更大的续航力。
  总的说来,Y…18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运输机。
  问题是,这种非常先进的运输机仅仅只有4架。在7月1日之前,空军最多还能再得到4架。
  显然,8架运输机的意义并不明显。
  在共和国空军中,Y…16仍然是主力。虽然Y…14与Y…15都已退役,并且赠送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但是得益于与陆航的“交易”,空军得以保留全部Y…16,并且以新制造的方式获得了数十架Y…16C,而不是在Y…16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到2041年初,空军的Y…16机群规模超过了200架,是世界上能力最强的运输机部队。
  如此强大的空运能力,绝对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43章 大家当
  虽然在所有人眼中,随着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海军如日中天,必定风光一时,但是实际情况远没有表现得那么理想。
  不可否认,从2038年财年度开始,海军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重一直在提高。
  到2040财年度,海军军费已经占到国防预算的19%,比排第二位的天军多出了2个百分点。千万别小看这点差距,对于高达11万亿元的军费开支(2040财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为42万亿元,是203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军费开支占中央财政预算的26。19%、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15%,虽然高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美国的4。2%、欧盟的3。5%、以及俄罗斯的3。3%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来说,19%相当于21000亿元,2个百分点则相当于2200多亿元。对于需要勤俭持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各军兵种而言,2200亿绝对不是笔小钱,要知道,2040财年度,40万海军将士的津贴总额才3600亿元,算上各种福利,也不到6000亿元。
  问题是,海军本来就是“高投入”军种。
  更重要的是,海军建设具有很长的周期,一个项目启动之后,往往要在10年、甚至更长的期限内保持较高的投入。拿象征海军实力的航母来说,在建造了“共和国”号、“华夏”级与“北京“级等3级7艘航母之后,共和国的3家大型造船厂(属于北方重工集团的大连造船厂、由中重集团控股的江南造船厂、被中国重装备集团收购的湛江造船厂)掌握了设计与建造大型航母的关键技术;按照正常发展规律,除非某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不然从第四种航母开始,就应该批量建造,并且陆续取代“华夏”级与“北京”级(“共和国”号已经在印度战争后退役);如此一来,在未来20到30年内(“北京”级的设计寿命为30年,如果不进行延寿改进,将在2065年前陆续退役),必须保证每2到3年建造一艘;按照每支航母战斗群花费7500亿元计算(按照2040年的币值计算,1艘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需要投入1800亿,组建战斗群所需的1艘防空巡洋舰、2艘防空驱逐舰、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1艘攻击潜艇至少需要2400亿,组建1个航空联队的24架重型制空战斗机、48架轻型多用途战斗机、4架舰载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2架舰载运输机总共需要3000亿,为战斗群的1万多名官兵提供基本生活设施需要300亿),相当于每年投入2500到3750亿元;因为航母的全寿使用费用是建造费用的1到2倍(由是否延长服役期限决定),所以维持一支拥有6到10支航母战斗群的庞大舰队,每年需要投入大约5000亿元维护成本;由此可见,光是花在舰队装备采购与维护上的费用就在8000亿左右;共和国海军在2040年的军费只有2万亿出头,相当于40%的预算花在了舰队上,舰队之外的其他作战部队还需要大约5000亿的投入,军人人事投入在6000亿左右;很明显,海军的经费非常紧张,如果持续10年、甚至30年,恐怕谁也不能保证海军能够正常发展。
  作为海军司令出身的林啸雷,不可能不知道预算上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高投入影响,海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受伤最严重,王元庆坚持让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算得上是对海军的无形补偿吧。
  问题是,预算决策权并不在总参谋长的手上。
  虽然按照共和国的实际国情,总参谋长在预算上有很大的发言权,某些时候甚至能够超越国防部长,决定军费开支。比如在彭茂邦时代,国防部只有军费审批权,军费到底怎么用是由总参谋部说了算。
  在王元庆执政期间,情况也差不多,担任国防部长的叶致胜只负责审批军费,具体使用由项铤辉决定。但是到了顾卫民执政的时候,特别是在顾卫民希望将国防部变成根据地的情况下,军费预算的大权再次回到了国防部,林啸雷最多只能为海军争取更多的预算,而无法决定军费的具体分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