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32章

李时珍评传-第32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体二用,特别表现在同一药物的生用、熟用上。巴豆一味,生猛熟缓,
能升能降,以往医家,大有争论。《名医别录》认为”生温熟寒,有大毒”。
张元素认为:“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李果认为:“性
熟味辛,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李时珍按“一体二用”的原则,对这
一争论作出新的判断。他写道:“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
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
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
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气味》校
点本第三册,第2053 页)
在体用关系问题上,明其体,固能知其用;明其用亦更能知其体。医学
家、药物学家对药物学的发展,有的在于发现某些新的药物,有的在于对原
有的药物探索出新的效用,用新的经验去充实原有的本草学。李时珍为了用
新的医药知识去丰富本草学,非常重视前人所积累的经验。“发明”栏、“集
解”栏内,尽力发掘前人提供的知识,对每一味药物的体与用都有深入的认
识。例如在《熟地黄·发明》中他说道:“按王硕《易简》云:男子多阴虚,
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
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生之处。虞博《医学正传》
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防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
思泥膈。或云:生地黄酒炒则防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
之精微者也。”(校点本第二册,第1022 页)博学多闻的李时珍,善于从历
代本草、医学著作以及经史百家著作中,发掘零散的知识,集腋成裘,灿然
成章,条分缕析,阐入精微。上述对地黄一味,生熟两用,剖析透彻,无异
阐述体用问题的哲学文章。
李时珍是一位潜心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他常常从经史百家著作中偶一闪
现的历史故事中,深入体察某些药物的性能。这是他“以用证体”的一种研
究方法。他从苏鹗《杜阳编》中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范纯佑女丧夫,
发狂。闭之室中。夜断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
是遂愈也。”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常人或以传奇观之。李时珍不然,他从桃
花愈狂女的故事中细心探索桃花的药用价值,对其医病原理作了科学分析:
珍按:此亦惊怒伤肝,痰夹败血,遂致发狂。偶得桃花,利痰饮、散滞血之功,与张仲景
治积热发狂用承气汤,畜血发狂用桃仁承气汤之意相同。
——《桃花·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746 页
通过偶然发现的桃花妙用,进而丰富、充实对桃花这一实体的认识。结合张
仲景的治狂方药的分析,使对桃花的使用认识更加深刻。
李时珍发明甘蔗的妙用,也是有悟于生动出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李时
珍从一部《野史》中看到的。说古时有卢绛中其人,“病痁疾”。“忽梦白
衣妇人云:食蔗可愈。及旦,买蔗数挺食之,翌日疾愈。”李时珍根据这一
情节,从药物学上加以研究,断定:“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
梦中白衣妇人居然言而有中治好了“痁疾”,“此亦助脾和中之验”。(《甘
蔗·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889 页)李时珍没有被这个故事的神秘外衣所
迷惑,也没有因其荒诞而一笑了之,忽视其合理内容。他用自己的药物学知
识和医疗实践经验,对其包含的合理内容予以科学解释,达到“以用证体”
的目的。
名实问题同体用问题,在本草学中是密切相关的,名实既乖,体用必虚。
李时珍十分注意这种情况。例如唐初甄权修《药性本草》认为鹿角白胶就是
黄明胶,二者异名而同实。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不但沿袭错误,反采
集有关黄明胶诸方附于其下,表明体用结合,实际上反使错误加剧。李时珍
纠正道:
按《本经》,白胶,一名鹿角胶,煮鹿角作之;阿胶,一名傅致胶,煮牛皮作之,其说甚
明。黄明胶即今水胶,乃牛皮所作,其色黄明,非白胶也,但非阿井水所作耳。甄权以黄明为
鹿角白胶,唐慎微又采黄明诸方附之,并误矣。今其正误。
——《黄明胶·正误》校点本第四册,第2797 页
不难看出,对药若不正名核实,就会造成体用大错;医家沿袭施用,必然造
成医疗上的损失。将牛皮做的黄明胶混同于用鹿角作的白胶,由名称的混乱
导致附方混乱,结果造成疗效的失误,足以说明审名核实在本草认识上的极
端重要性。李时珍一再强调,不可“因名迷实”,注重明体达用,这的确坚
持了认识论上的根本原则。结合药物实际情况,足以看出李时珍所继承发扬
的是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二、遇事必穷其理
李时珍有强烈的格物穷理精神。他从事医学、药物学研究,之所以取得
辉煌成就,其奥秘在于他遇事必穷其理,其格物穷理精神异于常人。
格物穷理是我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者主张格物穷
理,唯心主义者同样主张格物穷理,但二者的认识路线则是根本对立的。唯
物主义者认为,一切物理都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离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所
谓物理,不存在离开客观物质的虚托孤立的理。理就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
规律性;穷理就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活动,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发现
其规律。格物的过程,首先要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进一步在实践中
变革客观事物,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唯心主义者则不然,他们认为
“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可以脱离客观事物而独立;或者认为未有宇宙
之先,“理”已存在,宇宙万物乃由它所派生;或者认为“理”就是人心,
有了心才有理,离开了心,“理”就不存在了。他们认为“穷理”只须在心
上用力,就能把握理,这就是他们的格物观。两种格物穷理的哲学路线,宋
明时期争论不休。李时珍主张的格物穷理,属于唯物主义路线。他坚决主张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他认定物理不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心中固有的,而靠人们花力气从事物中发掘出来。
李时珍反复表明,他决心重修本草,目的就在于格药物之理。格物穷理
对于一个医药家是异常重要的,缺乏格物穷理精神的医家,很可能是个庸医,
在医疗实践中,少有不出乱子的。具有格物穷理精神的人,才能参天人之奥
妙,通歧黄之精微。
(一)司命卫生者,首当知物理
李时珍强调论医研药,事关司命卫生,不可不“知物理”。格物知理,
是他重修《本草纲目》的初衷,也是他从事科学实践的归宿。在《本草纲目·果
部》序论中,他强调格物穷理的重要性,写道:
木实日果,草实日蓏。熟则可食,干则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
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观此, 则果蓏之上产常异,性味
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
——校点本第三册,第1725 页
这是说各种果物,无不自具物理,待人们认真研究,如果只“纵嗜欲”,“不
知物理”,而想靠他“养民生”,“治疾苦”,很可能适得其反,自食恶果。
为了引起人们重视研究木部药物的物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的
开篇,用韵文写了一段精粹议论。申述“坚脆美恶,各具太极(即理)”。
他说:“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气化,爰受形质。
乔条苞灌,根叶花实。坚脆美恶,各具太极(即理)。”(校点本第三册,
第1911 页)这阐明木类药物,虽然都是元气化生,因其生长的地理条件有山、
谷、原、隰之别,其形态有乔、条、苞、灌之分,用作药材,更有根、叶、
花、实之别,色香多异,气味各殊,是寒是温,有毒无毒,都有待于认真考
究。总之,“各具太极(理)”,非精心格物,不可得知。
李时珍在《山楂·发明》中讲了他研究羊朹子治黄肿痛的故事,以表明
他格物理的精神。他的邻居有一小儿,“因积食。黄肿,腹胀如鼓”。有一
天,偶然到羊朹树下,取食致饱,回家大吐痰水,从此病就好了。李时珍研
究这一现象,认定其中必有“物理”,得到结论说:”羊朹乃山楂同类,医
家不用而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不仅认识了羊朹的功效,同时更加深了
对山楂的认识。他说,山楂“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
后咀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代也。”(校点本第三册,第1774
页)他还根据《物类相感志》的记载:“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
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山楂“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同上)由羊朹治病
的偶然发现,而引起对山楂性味的进一步认识,由山楂“消肉积之功”,深
入考究,益加肯定羊朹之治“积食黄肿”,绝非偶然。这些都是李时珍格物
穷理精神的生动体现。
李时珍从蜀医张肱巧治“消渴”的事迹中,深深敬佩古代名医的格物穷
理精神。病人揭颖臣患“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众医
生按治“消渴”的办法医治,“服消渴药逾年,疾愈甚”,自以为必死。名
医张肱诊后,投了一副药,就把病治好了。问其故,他说,“颖臣脾脉极盛,
而肾气不衰,每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既多,
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原来以往医学家只看某些表面现象,先人为主,
把病证弄错了,治了一年多,愈服药愈糟。张肱看准证候,故能一药而愈。
李时珍从《苏东坡集》中看到这一事迹后,反复思考,深有感慨地说:“古
人重格物,若肱盖得此理矣”。(《枳椇·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846
页)
李时珍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格物穷理,对医学、药物学做
出独到贡献,事例很多。《本草纲目》记述了一个生动的病案:“一人素饮
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
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肋,上至胸口,则必欲卧。发
则大便里急后重,频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或吐水,或作泻,或阳萎,
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热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劳役,或入房,或怒或饥,
即时举发。”针对这一症状,按一般治疗方法,服用温脾、胜湿、滋补、消
导诸种药剂,都少效验,或稍微好转,随之又发作。李时珍认真诊视,深入
思考,终于投一剂而“诸症如扫”。他总结自己的心得说:
时珍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遂用升麻葛根汤和四君
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煎服。服后仍饮酒一二杯助之。其药入腹,则觉清气上行,胸隔爽
快,手足和暖,头目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