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91章

大唐军魂-第91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根据各州府上报的情况,和众大臣商量过后,决定贞观六年更大范围地在南方推广种植水稻,北方一些州府开始试种。也让普通百姓开始种植,并免费提供稻种,同时由户部委派人员指导耕种。在岭南道加大种植占城稻的面积,江南道一些州府也开始试种。
  一些配套措施也跟上,趁农闲时,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修建粮仓,并把北方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在南方推广。
  这些决定,在朝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短期内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瑶役和赋税也没加重,百姓不再饿肚子,作奸犯科者也少去,各州府的牢房都是空荡荡的,连续两年全国被判死刑的犯罪者都只有几十人。
  粮食供应基本不成为问题,只是人口没有这么快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正式下发诏令,把男子初婚的年龄从二十岁改到十八岁。
  前些年大量被突厥掠去的汉族子民,在突厥被击败后,朝廷也通过赎买或威吓等一些其他手段,把他们弄回到中原,前后有近十万人口。
  因叛乱而被俘虏的近六万名斛薛人,先是进行一段时间有人监管下的劳役期,开荒、筑路,修水利,待半年的劳役期满后,被分散开来安置在从岭南到江南的一些州县,以家庭为单位分以田地,有人教他们耕种。这些田地的赋税,在前面三年也都是减半征收。
  斛薛人并不是十分剽悍的民族,人口又不多,在草原上没有很固定的地盘,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四处流浪般,家和家乡在斛薛人心中并不是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帐篷扎下来的地方,就是家。
  如今过惯了居无定所的斛薛人,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稍稍的不适应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下来,若平时不寻衅滋事,闹出什么动静来,也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还有些心有不甘,想逃跑或者闹事者,这些都是在叛乱时候有亲人死亡的人,自有严厉的处罚等着他们。
  向往安定的生活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地方安置的斛薛族人并不多,也没可能积蓄很大的力量,一段平安富足的日子后,斛薛人也都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耕作种植,还可以放养牲畜,感叹在大唐的生活与以前四处奔波的游牧相比,简直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大多斛薛人也都安于目前安定的生活,学习汉俗,习汉字,穿汉服。他们也终于明白,作乱反叛的那些头人,是多么的愚蠢。
  从此以后,斛薛人也都慢慢地把自己当作大唐的子民,以自己为唐人为荣,斛薛这部落的名称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朝廷所作的另一件事,更是让天下百姓为之称诵。李世民遣使携诣,到高丽收取隋时出征战亡的数十万将士骸骨,举行隆重的祭奠葬礼,并誓言,血债要血偿,天下为之震惊…
  年前的最后一个朝会上,一脸得意李世民咧着大嘴,说着年内的成就,和着大臣们的马屁之声,自是有许多有功之臣得到封赏。
  李世民也因李业诩建言有功,欲给李业诩加以封赏,在长孙无忌及其他一些朝臣的反对,及李靖和李业诩一再推辞下,也只得罢休。
  但更让李业诩高兴的是,郑燕有了身孕,李府上下也都喜气洋洋。
  没有烦心事儿,自然会想着去做更多的事情。
  眼下大唐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国力也随着增加,但国力增强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军队的战力要提高。所有取得的这一切成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
  在李世民和李靖、李业诩心里,都有类似的想法,改革兵制,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在满城喜庆气氛中,又是新的一年…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章 吐谷浑寇边
  贞观六年正月初八,新年的第一个正式朝会,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作为正四品下的特卫中郎将李业诩也参加了此次朝会,一些归附的胡将也在朝堂上站着。
  朝会刚开始,尚书省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李靖联表上疏,奏请在军中试行募兵制及向各内附部落征集一定数目的兵员等。
  疏中说道,今天下连续几年丰足,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然边患未除,国内时有反叛,边关百姓时常遭受掳掠祸害,府兵战力不强,边军战备力量薄弱,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百姓安定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军队的建设,逐步试行募兵制,以常备军替代目前亦农亦兵的府兵。新募集的士兵用新式方法加以训练,使之成为抗击外敌入侵、镇压境内反叛、威服周边四夷的精锐武装力量。
  疏中也详细说明了募兵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募兵令可先在京畿道或者周边几道内试行,待一定时间后再在其他各道内推行。按一定人口比例征集兵员,各被征士兵入伍后,本人免交赋税,并由朝廷发给薪饷,家中赋税可减免征收,也不再摊派瑶役。每名士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兵役期满后,可选择退役或者自愿延长服役期,但不得超过一定年限。若服役间立下军功,不但朝廷有赏赐,此军人所在的当地州县,也有奖赏,军功卓著者,可以授以中下级军官,并以军功累积升迁等…
  疏中还有应征入伍士兵伤残、死亡的抚恤等说明。
  同时也向各内附部落征兵,各部落每年有最低的兵源要求,被征的士兵到军中后,与其他各族士兵混编,待遇没有异同,军功的奖赏同等于汉族士兵,服役期满后,同样可以选择退役和继续服役,有军功者退役后,可以选择在关内安家立户,并允许娶汉家女结婚。
  同时要求各内附的部落每年进贡朝廷一定数量的牛羊、马匹,朝廷回赠以同等价值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高档物品。
  这个提案李靖是和房玄龄、候君集等一众朝中重臣商议,再和李世民详细交换意见后,由李靖和房玄龄提出的,其中也自有李业诩的主意。
  此提案一提出,马上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不绝。许多朝臣跳出来,指责疏中的提议不顾当前国情,一味扩军,乃失民心之举。向各内附部落征兵更是有失堂堂华夏之礼仪,恃强凌弱,失信于天下。
  反对此项最激烈的还是魏征,以天下百姓未安,当以偃武修文,修养生息,及征兵胡兵、胡汉通婚有违礼制为由,在朝堂上陈述此举的祸害之处,并梗着脖子与候君集一通激辩。
  朝中的一些其他重臣,如长孙无忌、王珪、戴胄、唐俭等人,李世民虽然曾和他们细谈,但均未表态。
  反对的都是朝中的一些文臣,武将自是都举双手支持,那些归附的胡将,对从他们部落征兵,却没有什么反对之声。
  最后,除了魏征,试行募兵制的事倒不太有人提起了,因为特卫军中在年前都已经开始试行了,朝堂上的争论都集中到要不要向内附的部落征兵的事宜上。
  正在朝堂上争论不可开交的时候,李世民微微地向站在边上的两个胡将挑挑眉。
  右武候大将军阿史那思摩、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出列,用挺流利的汉语大声地说,突厥各部即已归唐,所辖之地成为朝廷治下的州县,族人成为大唐的子民,其所部人马和大唐所有臣民一样,均应参加军队的募兵,他们的族人也以参加大唐的军队为荣。
  粗犷的声音盖过了争吵声,闹哄哄的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这些归附的胡将是在李世民和李靖半威胁半利诱下,妥协的。
  李业诩第一次见到了这两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英名的突厥将领,也对李世民和李靖的这手安排佩服之极。
  在边上一直未表态的长孙无忌、王珪和戴胄等也在这个时候表示支持试行募兵制及向内附部落征兵,文臣中的这几位大员一表态,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少了很多。
  一直看着热闹的皇帝李世民这才开口说话,意思是说募兵制只是试行,如果成效不错,又不损伤国体,那才全面推行,如果天下百姓都不支持,那自然也无法施行。而向各内附部落征兵,既然部落头人都不反对,且同为大唐子民,那有何不可?
  最后反对的人都没了言语,连魏征也只是忿忿的在一旁憋着气,没话说了,李世民宣布此两项提议交与政事堂由几位宰相再审议,审议通过后即下发诏令,开始执行。
  ―――――――――――――――――――
  上元节过后,李世民正式发布诏命,重新设立军器监,归属于兵部,以兵部尚书候君集兼领军器监大匠,特卫中郎将李业诩领军器监少匠职,下设军器研究署、弩坊署、甲坊署等,李业诩兼领军器研究署令,已经恢复原名陈天宁的流云小道任军器监丞,正七品上。
  原先废置的军器监,归属于工部,由一名正四品上的军器监大匠领,而新设置的军器监则归属于兵部,由兵部尚书兼领,原先正六品上的少匠也变成了正四品下,级别提高了不少。
  军器监设立后,马上从工部及工部将作监抽调一大批人员,开始运作起来。
  长安城东,特卫军营不远处,有几处新修建的房舍,一些房子用坚固的大块石头和石柱建造,这些房舍外面有高大围墙围着,占地很广,戒备森严。这是军器监的秘密研制基地,进行新型武器的研制、试验、改良和生产,唐军主要装备的唐刀、弓弩等,及李业诩所设计的一些武器,都在这里进行改良、研制并试产。
  军器监里还有一处更秘密的房舍,除了少数人外都不可以进内,这里是没有对外公布的军器监火器署,进行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制作。
  流云小道,不,现在应该叫陈天宁,也从一名整天无所事事的小道士变成了大唐一名七品官员,虽从品级上看还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在军器监里却是一名重要人物,主要负责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十六岁的陈天宁天资聪慧,喜爱钻研,火药的配方也已经试制了好多种,如今正在试制一种新式的火器。
  ――――――――――――――
  上一年,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彠等人上表请求行封禅,被李世民拒绝。
  上元节过后,众多文武百官也以天下大安,四夷臣服为由,上表奏请李世民封禅泰山。
  朝会上,面对众臣的封禅请求,李世民则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给富足,虽不封禅,又有什么关系?昔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历史上行泰山封禅的皇帝不多,而能伴随皇帝封禅的大臣也少,封禅之君臣皆能铭刻于泰山之顶,让后人景仰,如此名声诱惑下,还是有很多朝臣们请求行封禅。每次朝会上都有人提议,被自己的臣子一通歌功颂德的赞美,到后来李世民也有些动心了。
  历史上但凡有成就的帝王,都想到泰山封禅,诏告天下。李世民即位后,文治武功皆表现不错,这两年天下还是比较安定,对外的几次用兵都是大胜而归,大唐国力提升的很快,天下已经初现繁盛景象,李世民心里其实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怕太耗费财力而已。
  还是魏征跳了出来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