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大汉帝国 >

第221章

大汉帝国-第221章

小说: 大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策?”景帝身子前倾,一脸的笑容,这才是真心,适才的怒容不过是装的。
  “破匈奴策!”主父偃的话更加惊人:“只有行好前三策,方能行第四策。”
  “破匈奴策?怎么?你也懂兵道?”景帝剑眉一轩,很感兴趣。
  周阳对付匈奴很有办法,若是主父偃也懂兵略,那就是两大名将了,他这个皇帝,能不欢喜吗?
  “皇上,臣于兵道,不过是限于兵书罢了,粗通皮毛。”主父偃谦逊道:“哪及破虏侯那般得心应手,戟呀、弩呀都是现成的,一到了破虏侯手里,就完全不同了,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赞叹!”
  “呵呵!”景帝对这话大是赞成:“是呀!周阳多巧思,总是能把为人不注意的东西用得神乎其神。”
  “若无皇上简拔臣,臣也无此功。”周阳来句锦上添花的话语。
  “哈哈!”于简拔周阳一事,景帝还真有几分自得。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帝王,有几个敢用周阳这样年青的人呢?
  “那你的破匈奴策,又是什么?”景帝问询起来。
  “皇上,臣的破匈奴策,就是移民实边。”主父偃开始陈说起来。
  一边说,一边比划。他于边关上的风土人情,地理山川,户口之数,百姓殷富程度相当了解,一一说来,具体翔实。
  “嗯,此策极好!每次打仗,那运输之费让人心惊呀。”景帝大是赞同这一策略:“若是边关有百姓,有粮草、军械,这笔费用就可以省下了。以此为基,威慑漠北,不是问题。此策极好,就迁豪强流民去北地。”
  “皇上圣明!”主父偃赞一句。这是真心的赞扬,看得出,景帝是真的很赞同,打算实行了。
  “春陀,设宴,朕要与周阳、主父偃边吃边谈。”景帝兴致大高,笑道:“主父偃,你这话,让臣有如饮醇酒之感。”
  “谢皇上夸奖。”主父偃满面红光,能得景帝如此称赞,那是人生的乐事。
  “皇上,臣再献一策。”周阳笑着接过话头:“不仅要迁豪强流民去北地,更应该修路。北方的百姓多了,人户之数剧增,这需要的货物也就多了,要是没有通畅的道路,这运输所费也是惊人。”
  “妙!”景帝脱口赞道:“记得前朝之时,始皇刚刚一统天下,那时,道路不通。从齐地运粮去北地,运一百石,运到的还不到一石,路上要吃掉九十九石多。运到的那不到一石,就是从民夫牙缝里抠出来的。”
  秦始皇刚统一中国时,那时的道路,各国各不相同,一个国家的马车无法在另一个国家的道路上行驶,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了一个名传千古的办法,叫“车同轨”。也就是大规模改建道路,使其符合统一的规定,这符合当时的情况,却给读书人骂为暴乱。
  “这还要别下雨,别出现泥石流。”景帝不住摇头,很是惋惜:“若是雨下大了,泥石流暴发,根本就不可能运到,在半路上就吃光了。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始皇决定大修驰道。驰道一修成,从齐地运粮去北地,就可以多达数十石,这相当了不起。驰道虽然废弃了,但是,路基仍在,若大汉要修的话,可以省很多事,此议可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说起来相当老套,却是事实。没有良好的交通,何来发达的经济?何来强盛的国力?
  周阳此策一出,汉朝的道路将会四通八达,经济将会更上一层楼。当然,军队的调动,更加便捷了。
  春陀带人送上酒菜,三人各踞一案,一边吃,一边商议国事。
  景帝询问主父偃,了解汉朝的风土人情,地理山川,主父偃是有问必答,非常具体,比起奏章准确多了。
  “朕身为大汉皇帝,对大汉的了解,还不及你这个寒士,惭愧!惭愧!”景帝大是感慨:“奏章误朕矣!”
  略一停顿:“主父偃,你先在宫中做侍中,把这些拟出一个条呈。来年,朕有大用。”
  就这样,主父偃正式踏入仕途。虽然只是小小的侍中,却深得景帝赏识。景帝那句,来年有大用,那意思是在说,眼下已快过年了,不能大动干戈,那就来年再说。想得到,来年,汉朝必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必然会牵涉到汉朝各个方面,包括朝中大臣的变化。变动一完成,汉朝将会有一番新气象,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皇上,欲为事,必先得人!皇上要改变朝局,就要大批的人才。”周阳的话才一开说,就给景帝打断了。
  “对对对!没有人才,什么也做不了!”景帝大是赞成这话:“周阳,你还有人才要举荐?快快荐来!”
  “皇上,臣没有人才可以举荐。”周阳话锋一转:“可是,臣有一策,可使朝中人才济济,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哦!”景帝虎目特别明亮:“你真有此策?”
  不仅景帝好奇,就是主父偃也是惊讶,打量着周阳。
  自古以来,人才就是访、求、招揽,不外这三招。能不能得到人才,就要看运气了。商汤得伊尹,文王得太公,遂有天下,传为千古美谈。可是,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真要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三王五帝到如今,三千年过去了,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就是有美名的文王也没有达到这种盛况。
  景帝和主父偃哪能不惊奇。
  “皇上,在说此策之前,臣先打个比方。”周阳开始打比喻:“农夫灌园,为求一饱,他辛勤劳作,就会得到所需的粮食。若是农夫不去劳作,那么,园里就会杂草丛生。同样的土地,劳作与不劳作,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周阳,你的意思是说……”景帝若有所悟。
  主父偃的眼睛睁大了,死盯着周阳。
  “没错!”周阳点头道:“皇上何不做一回农夫,灌一回园,自个来培养人才呢?”
  “培养人才?”景帝一字一顿的说,眼珠都快砸下来了。
  在三代之时,有官方培养人才的事情,可是,规模太小,影响不大。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学成风,稷下学宫兴盛一时。
  自此以后,官方办学的事情并不多。汉朝大办官学,要等到汉武帝时期去了。周阳这话,着实是惊天之语,景帝和主父偃要不惊讶得掉眼珠都不行。
  “是呀!”周阳肯定一句:“皇上请想,若是朝廷办学馆,招收天下聪明童子入学,他们中学而优者可以做官,主父大人这样的名士,还会沦落到饿倒街头吗?”
  主父偃脸上泛着特有的光辉,对这话大是赞同。若是有出路,他早就入仕了,他之所以没有入仕,就是因为太穷,没门路。
  “有理!很有道理!”景帝微一沉吟,大是赞同。
  “皇上,这学馆,不仅仅用来培养做官的人才,还可以用来培养技艺之学的人才。”周阳哪会错过这等良机,接着道:“皇上是知道的,今年,大汉之所以能打败匈奴,除了将士用命之外,还有良匠的功劳。若无他们制造的强努,臣也摆不出弩阵,拿匈奴的骑射没办法,只能紧守城池罢了。”
  强弩在这一战的威力,众所周阳,这话,谁也无法反驳,景帝不住点头。
  “良匠也是人才,也可以培养。技艺百业,各种各样的人才,都需要。有了这些人才,马的种性更好,造出的弩威力更大,刀剑更加锋利,粮食更多。多得吃不完,只能用来养家畜,百姓就有肉吃了,人人吃肉,身强体壮,打仗就有力。培养更多的良医,为百姓治病,百姓康健,人户之数更多,开垦更多的土地,组建更多的军队……华夏文明就会推广到天之角,海之涯!”周阳掉起三寸不烂之舌,给景帝描绘出一副优美的蓝图。
  这幅蓝图非常优美,听所未听,闻所未闻,景帝听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口水顺着嘴角流出,滴在皇袍上,皇袍沾湿了一大块,景帝兀自不觉。
  二百二十五
  周阳这一讲,不得了。足足讲了一盏茶时分,直到讲得口干舌燥,这才停下来,端起茶盅猛灌。
  “完了?”景帝一抹嘴角的口水,意犹未尽。
  主父偃抚着脸蛋,发烫呢,听周阳讲办学,比他这个读书人的想法还要高上十筹,不,一百筹!
  “咕咕!”周阳美滋滋的喝着茶水,真享受啊。
  “周阳,你讲得太好了!”景帝猛的站起来,不住踱圈子,越踱越快,轻飘飘的,仿佛在飞。周阳的话,在他耳际萦绕。
  周阳所讲中,最吸引景帝的是三点,一是人户之数增多。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没有工业这一说法。农业占大头。有了更多的人口,就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可以组建更多的军队,就可以开疆拓土,这是任何一个帝王向往的梦啊。
  哪个帝王不想开疆拓土,文治武功达于鼎盛呢?
  吸引景帝的第二点就是,百姓人人有肉吃。在汉朝,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业的产量不高,老百姓能裹腹就不错了,就是让人赞叹的仁政。正是因为粮食不足,没法大规模养家畜,人都不够吃,谁还来养家畜?
  因而,老百姓吃肉就成了天大的难题。现代社会,不说顿顿有肉吃,至少隔三岔五会来上一顿,汉朝的百姓远远没有这么幸福。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那就是幸福,一年能吃上十顿肉的话,估计睡着了都会笑醒。
  正因为肉食难得,“肉食者”和“膏粱子弟”就成了做官和大富大贵之家的代称。
  肉对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谁想体验,隔几天不吃肉就行了。若是让百姓顿顿有肉吃,老百姓的身体能不好吗?干活能没有力气?打仗能不勇猛?
  听到这里,景帝眼里已经冒出一长串美妙的星星了。
  吸引景帝的第三点。就是培养无数的良医,为百姓治病,让百姓更加康健。古代医术不发达,良医短少,这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家测算,在古代,治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良医;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是名闻天下的神医了。如此低的治愈率,在现代社会,那是医疗事故不断,牢底都会坐穿。
  在古代,限制人口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婴儿的存活率不高。
  若是有了更多的良疾,有了更高明的医术,婴儿的存活率更高,百姓的身体就会更好,要人口不增加都不行。
  “周阳,这是朕这辈子听到最美妙的话了!”景帝笑得鼻子眼睛做了一家人,兴奋的抚着额头,很烫手:“比接到你长城大捷的捷报要还让朕振奋!长城大捷固然好,可那是一时之功。这事做好了,就是千秋大业!根本之道啊!”
  这话说得很对,长城大捷固然让欣喜,可是,那是一时之功,办学却是千秋大业。
  对于国家来说,什么东西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人才哪里来?地里不生,土里不长,只能靠培养了。
  良好的教育,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
  “周阳,你这话固然好,可是,还不具体,你有更详细的想法吗?若有的话,一一道来!”景帝兴奋的搓搓手。
  “茶来!”周阳却是没有马上接着讲,而是要春陀送上茶水,美美的喝了三盅,这才接着道:“皇上,这事,正是臣这几天苦思之结果,自当一一讲来!”
  主父偃那四策着实好,切中了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