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96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96章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姜氏神山下住了两天,也略指导了一下姜氏的筑城工作,感觉姜由的确比较忙,加上黎族的长老们已经比较满意,我向姜由打听公孙氏的情况,打算往公孙氏的地盘去看一看。
  “公孙氏在大河之北,与我姜氏一个部族临近,族长愿去,可以让我姜氏族人引路。”姜由对此事也颇感兴趣,找来一位长老,让他为我们当向导。
  “吕族吕风,愿与太昊族长同行!”吕长老很恭敬地躬下了腰。
  “吕族与公孙氏很近吗?”我好奇地问他。
  “公孙氏与吕氏已经有数十代相邻,有如兄弟之族,后公孙氏大举南迁,只剩数个公孙氏小族在吕族附近,今年初公孙氏迁回,公孙一族才重新壮大,继续往西北迁走了一部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原处与吕族为邻。”
  看来炎族与公孙氏的矛盾也不是姜氏全部族人的意思,甚至在多年以前,姜氏与公孙氏还是比较友好的。
  甚至公别氏学会的种黍技术还是从姜氏的由族传播过去的,可见两族的交好由来有自,绝不是有深刻矛盾的部族。
  “但要前往公孙氏,还得渡过大河,不知道现在大河的水位如何,需要先行探好,大队才能过去。”姜由提醒道。
  “没问题!让太昊侦骑去探一下大河就行了!”木驼把这个任务接了过去。
  四天后,姜氏的向导和太昊的侦骑返回了神山,带回了消息。
  “大河已经变浅了,不到马腹深,可以涉过去!”已经11月中下旬了,这个答案并不让我意外,但让我意外的是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大河在哪里?距离我们有多远?”我问带队的骑兵。
  “由神山往东,骑马一天半可到!”
  向东?怎么会向东?大河不是在北方吗?为什么是在东方?
  “大河在前方转向北了。”看我有些不解,姜氏的向导解释道。
  大河本向东,在前方河道转向北?难道我们已经在河套地区了?那就是说,姜氏的神山是在后世的陕西境内了?
  那越过这些山,应该就是到后世的黄土高原了?
  可是现在往西北极目远眺,见不到黄土,只见苍茫的丛林。
  希望多年以后,眼前还是这般景象。
  但我深知,恐怕后世的王朝仍会在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大片丛林仍会消失在刀锯之下。
  两天后,大河就在眼前,如之前侦骑向我描述的那样,清浅的大河宽度不过200多米,深度不及马腹,河床极尽宽大,却大半干涸。河中已经开始出现小量的冰凌浮过,想来河水应该已经沁骨的冷。
  “出发!”
  我在马背上一声大吼,率先奔向大河。l
  第一百五十一章 斟戈一族
  过了大河,一路行来,渐向东北,山势高峻起来,和我们在姜氏神山所见大为不同。
  牛神山所在的地区应该是大河流域,距离大河比较近的河谷地区,姜水便是大河的一条支流,地形是草原和大山的过渡地区,以丘陵为主,再往南、往西、往北都能看到高峻的大山,我们往东涉过大河以后,往东北方向行进了一段,很快就沿大河的另一条支流深入一片大草原。草原的南方有一片大山,北方却一望无际。
  吕风一路向我们介绍,大山中猛兽众多,一般族人都会选择沿大河的支流河岸而行,且结伴行动。上次召开姜氏部族长老大会时,太昊的骑兵带着长老从这里经过,还遇到过两只老虎挡道,若不是地处平阳,靠近大河,骑兵们以箭伤了一只猛虎,将虎驱走,恐怕那位长老再也不敢随骑兵们前行了。
  按后世的地形,这座大山应该属于太行山或者吕梁山的南段吧,沿大河支流往东北走,南望是无边的大山,森林茂盛,兽鸣鸟叫之声从黑森森的林间传来,闻之可畏。
  按我们已经走过的路来看,这条支流应该距离大河转向的地方很近,我们涉过的大河是从北往南流的,就在附近转向东流,那这一带应该是在后世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附近了。
  我们所在的这条支流是从东北方向流过来的,应该在山西境内,但我可怜的地理知识却无法告诉我这备河在后世应该叫什么河。
  沿大河的这条支流前进两夭以后,我们在一处坡地宿营,前方有一座高山突起,到少有数百米垂直高度,已经距离我们不远了。在这片草原上显得格外突兀。山形并不大,却因为独立在这四望皆平的草原上而显得夺目。
  吕风指着这座山向我们介绍,当年,就是由族被炎族所逐,原本要来投同为姜氏的吕族,到此地方得安身,并遇上了在此山多年的公孙氏族人,由族将带来地黍种教会公孙氏种植。也是由此山开始。
  果然,第二天,我们向这座山靠近时,远远就在坡地上看到了开垦过的熟土。地里还有未烂尽的黍杆,却没有见到公孙氏族人。
  这里的土质应该就是与黄土高原相似的的,颜色泛黄,实而疏松,轻易就可开垦,从黍杆的残迹看,也比由族当年种的要好得多。姜由他们带到太昊地黍杆我也见过,跟眼前的比较起来,就显得很纤弱了。
  正观察间,一名侦骑跑来,在我身边下马。
  “族长!快上马!可能要出事!”
  与此同时,木驼也紧张地跑回来,集结骑兵,准备开战。
  怎么啦?不是前去打探种黍的人么。怎么会至于就要开打?
  不一会。前方的坡顶上出现了一群战士,大约有百人左右,身材高壮,肤色黝黑。身披羊皮,手持长矛,肩挎弓箭。
  看到坡下地200余骑,这些战士显得有些意外和惊慌,立即放下长矛,张弓搭箭,瞄准我们。
  我看了看,双方大约60米左右,但对方在坡顶上,占有地形优势,这土坡有近45度,不是很有利于发起冲锋,但全力冲击之下,这百十来人是挡不住我们的200骑兵的。要是在平地,我可以理都不理,这点子人纯粹是菜。但在坡地上,我就得考虑骑兵的损失了。
  没有必要的话,我宁可选择退走,不过我得搞清楚,为什么会起冲突。
  “你们是哪一族的人,为什么要与我们开战?”我大声吼道。
  “炎族野兽,快快离开我们斟戈氏的土地,否则我们就要放箭了!”
  对方地首领出现了,并带来了更多的战士,坡顶上防御的一方显得力量更强了一些,却远不具备出击的能力。
  “炎族野兽”!我们不是炎族的啊?我看了看周围的骑兵,大家也茫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吕风发挥了重要作用,悄悄在我身后说:“斟戈氏是公孙氏的一支,一直在这座大山上居住,善于凿土为屋,也是种黍的好手。”
  那就对了,跟我们应该是一路地,为什么会与我们为难呢?
  吕风牵了牵我地皮衣,指着木驼——这小子,居然戴了一个黎族战士送给他的牛头盔,还在那里傻愣着倒处张望!
  这不就是炎族的典型标志么!
  加上骑兵所带的皮帐篷搭在马背上,更符合炎族披牛皮战士地特征!
  “你头上顶了个什么?”我拿弓敲了敲木驼脑袋,他回头看到我笑骂,才一下子恍然大悟,连忙取下牛头盔。
  “我们是太昊族人,前来寻找公孙氏族长公孙干!”
  这下子对面坡顶上一片哗然,战士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首领也和身后的一名长老磋商起来,不再理会我们。
  过了一会,那名首领大声叫道:“你们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们是太昊人!”
  我一招手,骑兵们从一匹马上取下一个袋子,牵出一面墨龙旗,我用双手举在马前,向斟戈氏人展开。
  “呜哇!”坡顶上的战士们欢呼起来,甚至在相互拥抱。
  他们的首领带着两名长老,下坡向我走过来。
  我也下马,收好墨龙旗,交给后面的战士。
  “斟戈氏族长斟戈原率族中长老,欢迎太昊族人到来!”斟戈原捧着一皮袋黍穗向我递来。
  “这是我们太昊的族长”木驼指着我介绍。
  斟戈原一愣,注视我半晌,向着我直接跪叩了下去,两位长老也照办无误。
  “公孙氏受太昊一族大恩,斟戈原虽然没有亲历,也听宗族长老们提起过太昊族长的大名,没想到族长会到我斟戈氏来!”斟戈原语声都带着颤抖,看得出来,公孙氏宗族回归祖地的途中,已经把我的事情广为传播过了。
  当晚我们都住进了斟戈氏族中,其中过半的战士住在了窑洞里,我和吕风、木驼却是住在了一个山洞。
  这一天斟戈原大开盛宴,为族人介绍“神奇的太昊族长”。
  看来神族长之名已经越过大河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再渡大河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流边。
  从姜水的流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发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发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洞里,但这样的窑洞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洞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洞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精”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洞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发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发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洞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