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44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44章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需要谈的了。
  两天后(我用这两天为莒族画他们的神鸟旗——玄鸟,也就是燕子)大元族和皋陶族的陶器匠人、建筑工人、木工、教师、厨师和战士共200余人随莒族长老们出发,带着陶器、粟米、海盐以及少量的羊群(用于途中食用)前往莒族的基地。
  80名骑兵作为护送力量,不计入这个代表团,因为他们是要回来的。
  由于这一趟具有特别明显的贸易性质,运输的货比较多,加上长老们的赶路速度和蜗牛们有得一拼,按骑兵战士们讲,最多两天半的路——他们回来就是只花了两天半——这个队伍硬是走了17天!
  我对盈离在莒族的地位实在缺乏了解——他办起事来速度是他走路的10000倍,回到族里的第二天,已经召集了200多莒族战士到大元族营地,问带队的木穷,选好建城的地方没有。
  我对木穷提出的建城地址要求是:离莒族大帐或图腾约2公里的地方,参照贸易城到皋陶城的距离就行了,以便于进行交换贸易,但又不至于相距太近而增加和莒族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机会。
  下一步还要指导莒族建城和建房。
  我实在很想亲自陪木穷前去,但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放下了所有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大元城。
  木青不行了!
  第六十五章 木青大葬
  木青应该已经超过了40岁,在这个年代,尤其他又多年生活在大元的那个山洞里,能撑到今天实在是不容易。
  皋陶族的偃师年纪应该要比木青要大,但游牧部落的生活,环境要比山洞里好得多。现在少昊各族的山洞,多半是作祭为祭祀场所而已。
  所以木青已经在大元族中算得上高寿了。
  我相信以后的长老们普遍会比木青活得更长久些,但从我重生之日起,木青就已经是族中最老的人,加上这些年追随我左右,百般劳碌,比那些成天在屋檐下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身体的消耗大得多。
  这一次要是放在后世,大不了叫做“偶感风寒”而已,对木青却是致命的。
  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我,只能在前往皋陶之前,嘱咐土土两口子,让木青多喝开水,却不知道木青真正的病情如何。只知道他感冒了,痰多,有点咳,至于是什么病,有多重,一点概念也没有。
  土土知道木青对我很重要,也知道我对病情的关注,眼看木青痰中的血越来越多,数日内就卧床不起,汉土医生又无法可想,赶紧让一名骑兵到皋陶来找我。
  “神”村长这次却要让他失望了。
  马在狂奔,我在颠簸中回想起这些年来木青对我的帮助和关心,不禁悲从中来。
  第一次在元齐的躯壳中睁开眼,看见的就是他那张丑脸,正挥着一截鹿尾,召唤我醒来。
  第一次看到我用简体记下洞中每个人的名字,是他在边上给我介绍。
  烧第一窑陶器那晚,他几乎没有睡,整晚在洞口窥视,深怕森林中的猛兽会伤害大元的村长。
  在我的“大元村小学里”,木青永远是最优秀的“学生”。
  为了造字,他一个月都跟我一起劳神,从未叫过苦。
  当我需要全族人按我的意见展开建设,木青永远是我策划的最好执行者。
  是木青做的第一笔陶器生意,为大元族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
  天不佑善人!大元的先祖和我所造设的神灵——你们为什么不保佑木青!
  马队狂卷入大元城,我骑马直奔大元宗庙——是我让木青在宗庙里代我处理大元城事务,也是我让木青在那里养病。
  见到木青时,他的眼神已经有些涣散,但我的到来,让他的眼中重又聚起一点神光,可惜喉头滚动,却发不出一语。只是将颤动的手指着床前的两个人,眼看着我。
  一个是他的儿子,另一个是新任的长老木恩,木青手中常拿着的木杖,现在已经在木恩的手中。
  我知道他的意思。
  一是看在他的份上,要看顾土土兄弟。
  二是新任长老已经产生,今后他的工作将由木恩接替。
  我凝重地点点头,木青脸上露出一丝宽心的微笑,手垂了下去,喉头一响,吐出最后一口浊气,神归天外了。
  愿天地间的诸神和大元的先祖给他指引,让他死后安乐无极!!
  我跪倒在神庙的诸神前,心中惟愿这些神位真的有灵。
  木恩和土土跪在我身后,征询我对丧事的安排。
  我这才醒悟过来,在过去的数年中,木青一直在负责所有大元族人和敌人的丧葬事宜,从来没有让我费过心。
  现在轮到我给木青安排丧事了。
  按大元族的葬法,最多就是挖一个深坑,确保不会被野兽挖出来吃掉就行了。但木青不一样,我要给木青一个风光大葬。
  墓穴选在与大元城相邻的一个山岗上,距离城墙大约两公里,在大元的耕地范围内,刚好可以遥看大元神庙,我也可以从神庙的广场上看到这个位置。
  木青,今后再有什么难事,我会请你默助我!
  大元再有什么成就,将与你同喜!
  让我们永远患难与共,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土鲁按我的设计,为木青制作了一具华贵的棺椁,就放在大元神庙前的广场上。
  葬礼由木恩主持,也借此确立他在木青之后的地位。
  在众宾云集之后,当着全体大元族人的面,木恩按我事先拟好的悼词,追思木青一生的功德,以及对大元和邻族所作的贡献,场中一片静默,微有啜泣声传出。
  然后是“遗体告别仪式”:所有人排成一线,绕木青遗体而过。
  接下来是“发丧”:木恩将一碗水泼在地面,以示净道,然后领头走向墓地。
  我和土土、土鲁、木驼他们几个人,用麻绳捆扎好棺椁,几根杠子抬起来,缓缓走向墓地,途中多次换人,城中壮年争着要送木青长老一程。
  墓穴深约2米,放下棺椁后,覆土之前,最后一次开棺,我和土土他们跪在墓穴旁,与木青最后一次告别。
  覆土后与地面齐平,只立有一块陶碑,上书“大元长老木青之墓”,旁边一行小字,是“大元六年6月”。
  另一边,大元神庙内,已经树起一块小牌子,与土鲁制石犁那个牌子相对,上书“大元长老木青之位大元六年6月”
  从兹日起,长老木青就离我而去了。
  我跪在木青灵位前,心中默祷:“木青长老,你在天有灵,当看顾我大元族和我元齐——如果你在天上没有碰到那个真正元齐的灵魂的话。”
  我在神庙内向木恩交待了木青的日常工作,并将木青平时常用的房间移交给他,看得出,在木青临终这段时间,木恩已经在病床前守了不少日子,而木青也已经将多数未了的事情托付给他了。木恩对庙内事务了如指掌,也让我放了不少心。
  来到这个世纪后的第一个熟人离我而去,让我心灰意冷了一段时间,眼前总是浮现出那张月光下在大元洞口露出的不放心的老脸。
  但大元的发展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在莒族的新城建设进展,大元文明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扩散。
  时不我待,木青长老,愿你走好!
  元齐——前世的那个也好,今生的这个也好——必将会带领大元走向更好的未来!
  我将尽快前往莒族,推动那里的建设。
  第六十六章 大元新书
  我赶到时已是木穷他们到达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莒族基地的大元贸易城已经开始夯筑地基。但由于人手太少,进度太慢,不像在皋陶族建城时那样,先贸易后筑城,有足够的羊群去和周边部族交换劳动力。看来木穷还是经验不足,对贸易和建设的先后顺序处理不当。
  我立即让木穷抽出一部分人手,在莒族提供的建城地点外,先以帐篷的形式开展贸易——开玩笑,修贸易城做什么?贸易在前,城在后嘛!
  我则带上20斤海盐,先到莒族神山,祭祀玄鸟,再向莒族族长和长老们送礼。
  进了大帐才发现,盈离对我们送给莒族的锅不太满意——为什么就做不出在皋陶族大元贸易城宗庙里尝过的那种美味呢?
  看着盈离长老微微板起的脸,我在心里窃笑了一下——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食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啊!
  这才向长老们和族长解释:在皋陶大元贸易城吃到的东西,除了炖品,还有大量的煎、蒸、炸菜品,不同的菜品得有不同的陶制炊具,按不同的制做工序,加入不同兽油,并佐以大元特有的粟米饭和特色野菜,才能做出那般美味。
  长老们面面相觑,才知道他们曾经享用过的“大元美食”背后还有如此复杂的基础条件。
  长老们迫不及待地向我问起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我提出现有的贸易计划——不同的炊具、粟米、野菜、成品兽油、海盐等这些东西,大元族人将立即在建筑的新城外开始贸易,价格按皋陶族外的价格,绝对优先供应给莒族!
  同时作了一个广告,请长老们向莒族的各小部落,以及其他少昊金天氏大族宣传我大元族所有的特色产品,以便大元族能尽快的获得所需要的物资。
  长老们全都一力支持——尤其是那些在大元贸易城享尽美味的长老们。
  但我送出的另一项大礼,就让他们全傻眼了:菜谱!
  我解释说,这个东西本来不是为莒族准备的,是大元新城的厨房工作资料,因为这一次新城的厨房里有许多生手,为了让他们尽快学会烹饪,我才制作这了份“教材”。
  长老们陷入抓狂状态中——有了这个东西,不是就可以天天在大帐内制作美食了吗?
  但莒族没有人会读大元文字啊!
  没有关系,这个我可以让大元族的教师义务来做到,绝对为莒族培养出既会烧菜又会认字的厨师来!
  在此之前,我支援莒族一名大元厨师。
  有了莒族毫无保留的支持,从第二天开始,大元族的贸易帐篷外就开始热闹起来。首先是莒族长老们对大元族所送的陶器数量和品种都不满足,按我送的菜谱上画的炊具示意图,一大早就来“按图索骥”,用莒族的数百头牲口换取了一系列炊具。
  我派遣去的那名厨师——看来以后应该改叫“业务员”,不失时机地向莒族长老们提出了大量要求:这口锅没有;那个勺也不能少;粟米是一定不能少的;海盐一次要放多少……在他的吩咐下,长老们派战士至少在一天内跑了大元族五趟!
  这小子以后回来我得重奖他——我在纸上记下了这名厨师的功劳!
  随后在莒族外的生意日渐兴旺,莒族的附属部族比皋陶更多,尽管在大元筑城处的神山外,只有大约不到1500人的规模,但这恐怕与莒族长老们的管理理念有关:盈离总是认为,一个单独的部族太大,牲畜太多,每天早上就得将牲畜赶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有足够多的草可以供牲口食用。
  因此,他的管理方法是——只要有一天看到族人放牧到天黑以后才回来,就会立即召开长老会议,将族人的一部分单独立帐,并指定方向让其迁出去。
  从盈离的解释来看,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作法,上一任的长老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无怪乎莒族有近300个分支了。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一个小族前来祭祖神,那些长老代表团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