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我生命的两极 >

第34章

我生命的两极-第34章

小说: 我生命的两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染力要强一些。这次《孽债》用沪语,又有新的突破,效果更佳。” 
  还有人反映说:“目前使用居多的‘沪语版’引发了一股学说上海话热。而沪语的使用,使不少渴望了解上海的外地观众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连上海本地33家外资银行的不少人也都希望通过此剧学说上海话,以求商战中的不时之需,外地观众学说上海话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孽债》沪语版的意外收获了。 
  还有报纸以“赞浦东阿奶”为题,专门评说了这一剧中并非主要人物的老人,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利用了上海话的优势,活龙活现地演出一位真正的上海市井老太。 
  上海的《采风》杂志,在沪语版引发争论的高潮中,在1995年第4期上,做了一栏“热门话题”——从《孽债》看上海话的魅力。 
  编者说:电视连续剧《孽债》在上海播出后,其轰动程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当时的《渴望》与《编辑部的故事》。关于《孽债》的讨论,一些报刊已有刊载,本刊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邀请各界人士对《孽债》进行探讨。 
  俞亮鑫(《新民晚报》记者)说:我记得要搞沪语影视片是三年前由谢晋提出来的。当时谢晋提出后,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对意见,感觉不美,以为沪语只能达到滑稽戏水平,而滑稽戏只能拍出轻喜剧,插科打诨,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东西。当时觉得要拍上海的母语片,语言是个关键,上海的语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出沪语魅力的作品倒是《孽债》,《孽债》为了生活化,是用语言的陌生来展现环境的陌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这次《孽债》成功我有几点感想:首先,剧中许多话如用普通话讲,上海演员就有装腔作势之嫌。现在是原生态的东西,沪语的间接效果使演员拍到后来,自己有了创作欲。演员真正进入了状态,并且是愈演愈有劲。其次,使用上海话关键是能否将剧中本身的主题及人物行动表现得恰如其分。大规模使用,《孽债》属首次,这将对以后上海影片的走向很有影响。语言表现的好坏不在于语言本身的形式,而更在于真实性。剧中许多话只能用原汁原味的沪语讲出来,才能有魅力和韵味。   
  《孽债》沪语版引发的争论(2)   
  《孽债》用沪语表现人物性格是非常传神,非他莫属的。如吴冕演的角色有句话:“侬哪能放心得下啊?”表现出其善良的特性;还有马老板的那句:“侬放只码头给我跳跳,我也拎得清。”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用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葛明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滑稽王小毛”编导)说:看了《孽债》,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大量运用了沪语。普通话在上海推广失败,是因为上海人讲上海话的根基很 
  深,但为何在文艺领域里人们反对用沪语,我觉得可能是滑稽戏作为舞台艺术没有弄好的缘故。 
  电视剧《孽债》完全反映的是生活的愿望。电视剧在语言处理上有特色,就易产生共鸣。剧中表现上海的生活非沪语莫属,细微的表情只有在讲上海话时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吴冕演的角色中,有一句“怪勿啦?”说时就有一种特殊的表情,是上海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别人不一定能学得像。因为剧中运用沪语的恰当,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上海人独特的气质、表情与精神风貌。 
  《孽债》没有媚俗,是生活化的艺术,因而获得了语言上的成功。我有种感觉:《孽债》中的沪语运用不但没有过分,有的甚至没有到位。《孽债》开了一个运用沪语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先例,使人们更加树立起上海人讲上海话的信心。 
  巢宗祺(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孽债》中的角色使用的方言与人物的环境、文化背景吻合,因而使人物更丰满,更有层次感。 
  我们对使用方言要有信心,但也要慎重,不要在兴奋当中滥用,语言要提炼,更要恰当地运用。希望《孽债》带来的成功作为一个契机,将滑稽戏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带动海派文化提高到更新的层次。 
  钱丽芳(上海金沙江大酒店总经理)说:看了《孽债》把胃口吊起来了,我作为普通观众谈些想法。使用沪语不是猎奇,而是突破。如叶辛所说,当初上海话作为密码使用,为了怕云南孩子听懂,但到后来,产生了亲和力。我感觉严晓频演的梅云清的三场感情冲突戏,沪语的魅力极佳,一是得知丈夫隐瞒了过去事实时,二是与李爽在一起,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三是终于想明白,去阳台晾晒衣服。特定的感情都展示了出来。比如那句“价长价大的一个小囡来了”,如翻译成普通话:“突然之间,又高又大……”味道全不对了,而且只能她讲,别人代替不了她。 
  当然沪语也有缺点,南方话和北方话不一样,北方话有豪言壮语之势,战争片就不能使用沪语,譬如《高山下的花环》就不行。 
  语言是一种载体,载体要与内容相结合。《孽债》有感情戏,使用沪语能抓住观众,沪语容易出感情,引起心灵共鸣,但不能因《孽债》中使用沪语的成功,就出现一窝蜂的现象,滥用是要失败的。 
  一晃眼,自沪语版《孽债》于1995年元月在上海首播,已是第七个年头了。记录下关于沪语版引发的争论和不同看法,也还是颇有意味的罢。 
  (2001年11月) 
本书来自txtsk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txtsk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