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1276-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浑身乱颤,立马就跪地上求天朝丞相救命。 于是一百多个兵都姓了陈,不但保护着他的家属、财产,还帮着维持附近街巷的秩序。
等到恢复秩序,陈宜中就领着几个家人也上了街,当目光和楚风相撞的时候。 他还微笑着点了点头。
楚风往这边走过来。 和他寒暄了几句,就忙着离开了——占城的事情。 足够忙上好几天,现在不是他乡遇故知的时候。
汉王一走,人群就沸腾了。
“汉王,救咱们性命地大恩人呐!”周世学的老母亲突然眼睛明亮,不像前几天那么疯疯癫癫的了,将怀里几个小瓷像丢开,朝着楚风的背影磕头:“恩人高侯万代!”
周世学皱着眉头,扯着喉咙喊:“汉王英明神武、尧舜禹汤!汉王千秋万世、一统江山!”声音压过了母亲,众百姓也跟着吼了起来。 汉王的位分,说什么裂土分茅还嫌不到位,高侯万代,那不是骂人吗?母亲真是老糊涂了。
看着威风凛凛的汉军,看着尽显胜利者风光的入城式,欧阳睿只觉得全身热血沸腾,“我要当兵,我要投汉军!”
欧阳智看了看哥哥,拍手叫道:“好啊好啊,哥哥带我,小智也要穿铁甲、扛钢枪,打起炮来,轰、轰——”
“国之将兴,国之将兴啊,天道循环大势所趋,将来天下必归楚氏!”陈宜中快步向自己家走去,他已经作出了决定。
各家汉商把损失数字报了上来,楚风令人把占城国库开了,对经济损失双倍赔偿。 占王忙果和一班大臣,心疼之余暗暗下定决心,把对占人老百姓的税收提高三成,来弥补这项损失吧——至于有多少百姓会在疯狂搜刮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以占城君臣的思维方式,是一向不会考虑的。
经济得到补偿,还需有正义地清算。 之后地五天,占城一片肃杀,参与排华事件的占人被一个不留地抓了起来,占城王忙果下令,告发有奖,隐瞒者族灭!一时间告密、背叛蔚然成风,占城人人自危,因为官员们得到的命令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率先投降的三位将军,兴高采烈的带着兵四处抓人。 参与抢劫汉商的官员、军队,都是矢里迭瓦的嫡系、亲信,要么是街面上混混无赖,哪怕汉人把他们全杀光,与我屁相干!他们也算看出来了,如今自己的主子是忙果。 忙果地主子是汉人,不在清算矢里迭瓦的事情上好好表现一番,以后哪儿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呢?
受害的汉商及其家属指证,南岛猴子都长得差不多,难免认错,反正差不多样子的都逮起来好了;占人们互相检举揭发,互相推诿的丑态。 简直让人恶心。 最终抓了七百五十个暴徒——这个数字正好是被害汉人的十倍,而且。 若不是绝大多数大王子一系地士兵死在了战场上,数目还得翻上好几番。
五月初四,汉军入城后五天,暴乱发生后的第二十天,占城百姓被官吏们用棍棒和皮鞭从家里赶了出来,去参观公审大会。
汉国商务代表处地院坝早已没有一顶帐篷了,房子被毁的汉商被忙果请到王宫和官衙里暂时居住。 等待新房造好。 院子外面的大片空地上,搭起了一座高台,左右两边悬着的布幅上写着“坚决镇压极端分子”、“坚决维护汉占友谊”。 两个营的士兵杀气腾腾的排在台下,他们将充作行刑队,汉商受害者家属则坐在另一边搭起的凉棚底下,他们要亲眼看看杀害亲人地仇敌,是如何在汉军枪下伏法的。
上万占城人站在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们的心情则是五味陈杂。 因为即将走上刑场的,就有他们的亲戚朋友,而城外挖的一口埋尸体的大坑,更是叫人心惊胆战。 新上位地官吏们还不停的挥舞着皮鞭,对着老百姓嚷嚷:看吧看吧,看了刑场杀人。 你们这些刁民就不会再闹了!忙果大王发了谕令,今后谁要是敢害天朝人,杀一人拿十人抵命!
汉国在外国土地上审判涉及汉人利益的外国人,开创的先例被人们称作“治外法权”,将来,这种做法被大汉推行到了大炮射程之内的所有海洋和陆地,其开端就是占城的审判。
忙果手下地军队,押着蓬头垢面的囚犯过来了。 两位军法官客串了一场审判官,在请示汉王楚风之后,他们就不停的在犯人名册上画红勾。
酷刑之下。 罪行早已审得清清楚楚。 每画了十个人的名字,就把催命单子发下去。 占军把捆好的犯人押到空地边上站成一横排。
一个排的汉军士兵出列,跑步前进到犯人身后十米,排长喊口令:“预备-瞄准-射击!”炒豆子似的枪声响起,这么近的距离,大口径软铅球型子弹的停止作用又出奇的好,平均每个犯人挨上三枪,身上炸开三个碗口大地血洞,连哼都不哼一声,就去见了毗湿奴。
按照规定,枪决只打身体不打脑袋,但士兵们听过同胞地哭诉,恨占人入骨,有的士兵就故意瞄准犯人地脑袋,把它打成个烂西瓜。 负责运尸的占军就倒了血霉,一不小心沾上些脑浆子,黏黏的叫人恶心。
法官手上笔不停的签批,十个又十个犯人被押上刑场,汉军以排为单位组成行刑队,执法的同时顺便练练枪法,噼噼啪啪的枪声,从清晨一直响到了中午。
姚志诚、周世学、欧阳兄弟等等汉人坐在凉棚下,眼见仇人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亲人大仇得报,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往天祝拜,还有人轻声问道:“咱们,还要走吗?”
“不,我不去琉球了。 ”周世学指指那些占人百姓官吏,他们看汉人的目光就像在看大神,天呐,亲眼见到天朝天兵从铁管子里发出神雷,今后谁再和天朝作对,只除非想早点去见毗湿奴。
“大家都不必逃走了。 今后,占人永不敢正眼觑我天朝上国之人!”
最后的压轴戏是矢里迭瓦,这几天,汉人给他嘴巴里插上个竹筒,叫他没法咬舌自尽,还每天给他灌点稀粥,免得他早早的挂了。
如此小心服侍,自然是希望今天能出彩。 凌迟碎剐玩过了,这次李鹤轩设计的是五马分尸。
五马分尸,古称车裂,改革家商鞅先生就是死在车裂之下,和名人享受同一待遇,矢里迭瓦与有荣焉!
可惜,这位大王子太没有气魄了,四肢和头颅被套上绳索,绳索分别系到五匹马的时候,他已吓得晕了过去,没有扯着喉咙喊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让李鹤轩深感遗憾。
五马分尸的具体做法,还分两种:一是长绳子松弛着,五匹马同时向五个方向狂奔,当绳子绷紧的一瞬间,就把人拉成了五块,这办法省时省力,犯人死得也快;第二种嘛,就是开始拉的时候绳子已经绷紧,马儿是凭蛮力把人揪断,这就比较费事了,当然犯人的痛苦也就更大。
以李鹤轩的性格,傻子都能猜到他安排的哪种……
矢里迭瓦的人头,悬在汉国商务代表处的旗杆旁边,和人头同时升起的,是灿烂的金底苍龙旗,旗上的苍龙以从来没有过的威严姿态,俯视着占城这片土地,箕张的龙爪,更是把占人的命脉抓在掌心。
正义的审判,来得如此的迅速,来得如此的彻底!
第174章 鸟雀肚肠
“楚呆子看什么呢?给我看看。 ”
上次伤风感冒还没好全,楚风就赶去占城,来回海上颠簸,就有点上火。 雪瑶特特为为亲手熬了荔枝雪蛤汤给他端来,走进汉王府书房,就见这家伙拿着张纸签出神,她嬉笑着一把夺过,大声念道: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又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好一首温婉香软的艳词!“好哇!楚呆子又骗了哪家姑娘的芳心,写着的情书呢!”雪瑶娇媚的眼中秋波一转,捂着嘴吃吃笑道:“呆子,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实交待我就帮你保密,否则呀,就告诉公主姐姐去!”
楚风揪着她的鼻子,“小笨狐狸,你再仔细看看。 ”
难道还有什么奇处?雪瑶疑惑的拿起纸签,她知道,这首《卜算子》乃是国朝名妓严蕊的词。 此女和台州知府唐仲友交好,唐属于永康学派,与朱熹理学互相攻击,朱文公为浙东常平使巡行台州,上奏弹劾唐仲友,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唐为官期间嫖宿妓女——宋时律法,官员可以召妓作**,但不能上床玩真的。 严蕊在朱熹酷刑之下,坚决不肯承认和唐仲友有染,受尽折磨,直到岳武穆之子岳霖提点刑狱,将严蕊释放。 她遂作《卜算子》以明沦落风尘、身不由己的苦衷,和从良为民地心愿,得岳霖相助,脱籍为民,后嫁与赵宋皇族子弟。 此事因朱熹、唐仲友交替上奏弹劾对方,史上称为“朱唐交奏”,其是非、细节众说纷纭。 但不管朱唐二人谁是谁非,最终严蕊一介妓女而与两大名儒同列。 真真名扬后世了。
此时再写这首词,自然写词之人寄望“东君”能超拔自己出“风尘”,想到此节,雪瑶又看了看楚风,这呆子,难道看上的是个妓女?不会吧,都有了公主姐姐。 敏儿也等着,就是自己,难道还不如……
楚风好笑的拍拍她的小脑瓜,“胡思乱想什么呢?我让你仔细看看笔迹,认出来没有?”
银钩铁画、字体端丽,似乎胸中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宇宙之志;笔画转折处原装如意,没有生涩之感。 大约性格圆滑,善能折冲樽俎;惜乎字体架构略为小心了点,显得意志不够坚定——这个笔迹雪瑶实在太熟悉了,楚风一提点她就想起来了,非是别人,正是她的义父、恩主。 大宋朝的前任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宜中!
占城正式成为大汉属国,同吕宋麻那巫、琉球阿泰例,每年朝贡。 商务处升格为领事馆,原商务代表姚志诚成为首任领事,并兼占王最高顾问官,对国事享有最终决断之权力。 汉商聚居的码头,由汉国永远租借,并从琉球本土抽调警察,成立巡捕房、外事法庭,行使治外法权。
安排好占城一应事宜。 楚风就率着舰队回琉球。 愿意到琉球生活地汉商也同船返回——数目实在很少,但其中有老熟人陈宜中。
陈大丞相到琉球。 明面上是探望义女雪瑶,实际上却带了全家人同行,摆明了要在琉球常住下去。 果然,第三天上楚风就收到了他亲笔写的这份艳词,是套在封套中送来地,上面写着几个墨迹淋漓的大字:学生陈宜中再拜顿首。
这个陈宜中,有点意思!楚风嘴角向上弯,“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陈宜中是说自己没能阻止陆秀夫的阴谋,悔恨之情类比严蕊沦落风尘;“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我现在到你琉球来啦,生死贵贱全凭汉王做主;后面四句,严蕊是要从良,陈相爷则是要弃暗投明来了。
雪瑶眼睛睁得溜圆,玉手捂着红艳艳的小嘴巴:“我家相爷,他、他写了这首词?”她简直不敢相信,威风凛凛的大宋丞相,会自贬身价和妓女同列,词中意思,更是把楚风捧为恩主,恨不得执鞭镫以随的样子。
“有什么好奇怪的?”楚风笑笑:“陈大丞相一颗功名心比谁都炽烈,大宋不用他,蒙元要他他又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