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庶子为尊 >

第27章

重生之庶子为尊-第27章

小说: 重生之庶子为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家少爷三岁能作诗、四岁通歌赋,那可是连皇上也夸的神童。”元宝骄傲道。
  李墨染摇头。
  离开草棚回到县衙,李墨染向县太爷要了书房。他把水坝和村子的情况画成了一副图,这次的水坝崩裂,一共淹没了三个村子,虽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灾民,但是就今天施粥施药的情况来看,就有好几百了,还不包括那些去其他村投靠亲人的。
  其实水坝的问题不是很大,如果上辈子的那些官员能好好的处理,十年后又怎会再次崩裂。
  “小公子。”县太爷在门口求见。
  “进来吧。”李墨染放下笔,把画好的画放在一边。
  县太爷进来,看到了李墨染画的水坝崩裂图:“小公子画的真好。……这是从县衙里调出来的每个村的村民户口登记本,这次的水坝崩裂淹没了三个村,加起来有一千两百多人。具体哪些死亡,还得继续统计。”
  “恩,统计好了抄一本给我。以村为单位,每家都统计仔细,然后总结出每个村死了多少人,有问题吗?”
  “没问题。”这是小活儿。
  “好。关于我之前让你去说的事儿,发的告示怎么样了?”
  “小公子的这个计划真棒,一听说接下来的伙食问题县衙会帮他们解决,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县衙的指挥。”
  “人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为了活着总会有更大的斗志。晚上让他们再好好的休息一晚,等草棚都搭建好之后,你带他们去草棚里暂住,然后安排官兵轮流去站岗,给他们安全和信任,同时维护草棚的次序,免得他们暴乱。晚饭给他们鸡粥,然后再从那些健康的男人里把猎户挑选出来,既然人口众多,不缺少劳动的,那么猎户组队去打猎,打来的猎物给大家下饭。”
  “小公子真聪明。”除了这句话,县太爷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心里的感动李墨染一笑而过:“对了,这个水坝是什么时候造的?”
  “这下官可就不清楚了,下官上任才三年,这水坝在下官上任前就已经造好了。”
  “哦?看你年纪不小,上任却是才三年,十年寒窗,不容易吧?”
  明明才五岁大的孩子,却说出十年寒窗的不容易,县太爷无法把墨染当成五岁的孩子,经过这一天的相处,墨染在他眼里,就如同资历比他高的大官:“也……也不是很辛苦,十年寒窗没考上,下官就……就买了个官。”
  县太爷嘿嘿的笑。
  “本国律法,六品以下的官员的确是可以买的,只要有人担保。”李墨染也没在意。
  等到晚上的时候,李墨染终于拟出了水坝抗灾图。而外面,已经一片漆黑了。元宝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口水已经流了一大块,秦浩和张铁黎站在门口值班。
  感觉突然间,回到了上辈子。
  
  第64章 回京面圣
  
  墨染以为皇上派来的赈灾队伍要两天后才能到,不料第二天一早就到了。第二日墨染醒来,就和县太爷赶去了驿馆。
  “下官参见钦差大人。”
  “老师、父亲。”墨染行了个礼,果然如他所料,来人是端磊、李修、张敬。
  李修上前几步,有些激动的拉住儿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然后严厉道:“你这孩子好大的胆子,你知不知道你这一走把家里人都吓坏了?”整个安国公府当真是担心了,抗灾队伍到的如此快,也是担心这孩子的安全。
  “是孩儿的错,孩儿贪玩,让父亲娘亲担心了。”李墨染乖乖认错。
  “就只是你父亲娘亲担心?”端磊端起架子,“还不过来让老夫瞧瞧。”李修说的对,这孩子胆子太大了。就连他这个年过半百,经历三朝的人,也不禁为这个孩子的行为担忧。担忧之余更是惊讶、震撼。
  城外的草棚已经看到了,也去打听了,本以为城内会一片凌乱,却在早晨进城时发现城内安好。
  细问之下得知,是皇上派人来赈灾了。
  他们的队伍清早才到,那么之前派来赈灾的人是谁?此刻看到只有县太爷和李墨染,就算他们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功劳,却依然忍不住这样怀疑。
  李墨染会写出这样的信,他的胆识、智慧,怕是连一个成年的男子都比不上。
  李修是骄傲不已,又惋惜不已。
  端磊则是患得患失,更为骄傲这个人是自己的学生。
  “学生让老师担心了,更是不孝。”李墨染靠近端磊的怀里,半是撒娇道。端磊虽然位高,但膝下只有一个孙子,偏偏端礼野性大,又不是会撒娇的主,李墨染的乖巧,偶尔的叛逆也满足了他这个当爷爷的一点点心思。
  “你啊……外面草棚、施药、施粥等事情可是你所为?”端磊拉着李墨染的手问。
  “不是,是皇上派来的钦差大臣所为。”李墨染微微一笑。
  叙旧过后,几人开始商量抗灾的事情。
  抗灾的事情李墨染在昨晚就已经有了计划,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老师、父亲、张大人,墨染的想法是这样的,水灾如此严重,水流川流不息,如果要截住水流怕是困难,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化整为小。你们看我的图,在这边……”李墨染指着画上的点,“等地方挖井引水,那么水灾的水流就会变小,等水流变小之后,再修水坝,三位以为如何?”
  “墨染画的是水灾现场的图?”端磊问。
  李墨染敢在三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存了把三人拉拢在一起的想法。安国公、户部、加上未来的右相,三者若是在将来站在太子一边,太子继位后的朝廷,会更加稳固。
  “是的。”
  张敬和李墨染没有正面接触过。虽然对这孩子早有所闻,但今日听他一番话,感触良多。区区五岁的孩子,竟然有治水的才能,又是将门之后,端磊的学生,这孩子的前途自是不必想。李家和张家又有亲戚的关系在,张敬想到此,心里也有了打算。
  两月后,京城,崇政殿。
  “朕昨日收到端太傅的信,银州水灾一事已经解决,新的水坝即将建好,两个月,整整两个月了。”文孝帝心情大好,“礼部可以着手春猎的事情了,太傅来信,不日将回。”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两个月的朝堂一直很压抑,大召国近几年边疆安稳,银州水坝崩裂的事情乃是今年的头等大事。而且水坝崩裂之后,洪水淹没了三个村,死亡人口众多,文孝帝寝食难安。
  “左相,下官至今想不通,为什么水坝一事会交给端太傅去负责?”太傅没入朝堂,交给他负责实在不合情理,吕桦想不通。
  “右相年纪大了,势必要有人接他的位置,放眼朝廷,还有谁有这样的资格?水坝之后,端太傅接任右相名正言顺。”宇文霆倒是看得明白。
  “那张敬和李修呢?”谢君豪问,“李修虽有安国公的爵位,也在兵部任事,却无实际的官职,原以为帝皇打压李家,如此,今次又为何派他去赈灾?”
  “本相派人去打听过,首先到银州的并不是端太傅,而是李修的儿子李墨染。在赈灾队伍到的前一天,这李修的儿子就在县城里开始施药施粥,一个区区五岁的孩子……本相以为这其中定有原因。而且银州水灾的事情也不是下面的官员来报,赈灾队伍出发前一天,李修、张敬、端太傅,三人一同进宫,事后皇上下旨赈灾。”宇文霆知道其中有联系,只是查不到。
  “张敬是户部尚书,又是李修的岳父,如果李家和端太傅都站到太子那边……”吕桦点到为止。
  “老夫怕他们不成?”宇文霆不以为然。“皇上多疑,他们声势越大,越不讨好,咱们暂且看着。”
  三月中旬,赈灾的队伍终于回京了。
  端磊、李修、张敬,先进宫面圣,李墨染直接回了安国公府。
  “少爷回来了……少爷回来了……”
  杨氏带着三个女儿早就在门口等着了,看着马车的到来,看着李墨染从马车上下来。才两个月不见,杨氏左看右看,都觉得墨染长高了。
  “孩儿不孝,让娘亲担心了。”
  “担心……怎能不担心,你这孩子……”杨氏说着,把李墨染紧紧揉住,声音哽咽中,是作假不来的关心。
  “是孩儿不孝,孩儿带了很多银州的特产回来孝敬娘亲,还请娘亲不要生孩儿的气。”
  “弟弟,可有给姐姐带东西了?”大姐姐问。
  “还有我们。”二姐姐三姐姐也揉着李墨染问。
  “都有。”
  皇宫,御书房。
  “臣端磊(李修)(张敬),叩见皇上。”风尘仆仆的赶路回来,而今见到皇上,三人才觉得真正松了一口气。
  “起,赐座,银州水坝的事情老师在信中提到回京面述,可是有其他的问题?”文孝帝退了其他人,只留下一个权衡伺候。
  “回皇上,这次银州水灾地方米铺趁机控制米价,逼得我们不得不舍近求远,赶上几天的路去其他州买米,新建水坝全靠墨染提议,让水灾的百姓用劳动力换取米。当日我们赶到银州时,先我们一步到达的墨染已经安顿好了难民,他以皇上的名誉施药施粥,又怕皇上怪他假传圣旨,这会儿不敢进宫面圣。”端磊据实以报。
  “哈哈哈……”文孝帝大笑,“小墨染胆子这么大,到了朕这胆子就变小了?”
  “请皇上恕罪。”李修赶忙跪下。
  “李爱卿起来吧,你这儿子生的好,朕喜欢着呢,胆子大才有出息,咱们大召的下一代可是靠他们了。”文孝帝不以为然。“按照太傅的意思,朕该给墨染赏赐什么呢?”
  “皇上,等皇上看了臣的画和折子之后再赏赐也不迟。”
  “哦?太傅快说,朕等不及了。”
  “首先皇上请看那幅画,是当时水灾后的图,上面画了抗灾的分布措施。微臣这里还有折子,是关于米价的问题。”
  文孝帝打开端磊说的水灾图,不错,里面关于抗灾的分布画的清清楚楚,再打开端磊的折子,文孝帝眼睛一亮:“好,好计划。经过水灾一事,米铺提高米价的确造成了更多灾民的难处,也造成了朝廷的损失。如果在每个州都设立粮仓,百姓交税的大米中,每年都留下一层的米放在粮仓里,以备不时之需,的确妥当。等到来年,陈米再送去边关当军粮,新收的税米再存着,也不怕陈米发霉。好计划,真是好计划。太傅……老师,朕好激动。”如果国家能掌握一定的粮仓,以后边关的军粮就不会是问题。
  战争的时候银子不值钱,只有粮食才能救命。
  “只是这画和粮仓的计划,跟墨染有什么关系?”文孝帝平静下来之后回想端磊的话,有些好奇。
  “这抗灾的分布图是墨染所画。关于粮仓的计划,那日墨染跟微臣抱怨,那些商贩提高米价利用水灾来赚钱没有商道,说如果国家能有自己的米铺那该多好,微臣便想到了这个计划。”事实上,粮仓的计划是李墨染提议,师徒两人用了大半个月的修改,才拟定了这个计划。李墨染的功劳可是比过端磊了。
  但是端磊也不是抢学生的功劳,李墨染才五岁,锋芒太露会惹来麻烦,故而端磊只是稍微提起他,这是师徒两人商量的。
  
  第65章 世子春猎
  
  翌日,崇政殿。
  右相杨世庆主动辞官,文孝帝大手一挥,准了。同时,文孝帝连下两道圣旨。第一封,封端磊为右相;第二封,封安国公四公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