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杨虎城大传(选载) >

第5章

杨虎城大传(选载)-第5章

小说: 杨虎城大传(选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炀攘诵矶嗳说纳N舜痈旧细纳频钡厝嗣竦纳钐跫�1921年秋,靖国军总司令部支持三原县成立了渭北水利委员会,利用赈灾余款,兴办引泾河水的水利工程。经约两年大体完成了勘测设计,但因靖国军的失败,未能动工。却为杨虎城在1930年后修建“泾惠渠”水利工程奠定了一定基础。自从参加靖国军投身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杨虎城率部队征战东西,英勇杀敌,成为靖国军中一支劲旅。在战斗中,杨虎城感到自己受教育太少,文化和军事知识都不能与之相适应。客观条件又不允许他系统地进行学习,他自己找了一个方法,就是:广交知识分子,虚心向他们学习,请他们为自己讲解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视野,研究问题。
  通过这个方法,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提高他本人和部队的素质,他吸收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如留日学生韩望尘、张瑞卿等。他以这些人为骨干组建“广益社”,经常定期向部队官兵讲授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政治和讲授一些文化科学知识,力图提高部队的政治文化水平。通过这些学习和对自己苦难经历的反思,杨虎城坚定了革命立场,成为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他认同三民主义就是他多年追求的理想,相信通过奋斗可以实现。现在靖国军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践行着三民主义,符合他们这些贫苦农民的利益。因此这条路不管多么艰辛也要坚持走下去。这就是他后来坚持靖国军大旗不倒的根本初衷。

  不惧压力 独擎大旗

  北洋军中的直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打败了皖系军阀,随即开始夺取原由皖系军阀控制的地盘。
  1921年5月,北洋政府派直系吴佩孚的下属阎相文督陕。6月阎相文率冯玉祥等部入陕,就任陕西督军。随后将皖系军阀陈树藩的部队打挎。阎相文督陕后,为了笼络人心,对各方表示友好,相继邀请靖国军各路将领到省城西安会晤。8月,冯玉祥在西安以宴请为名,设计杀害了靖国军中比较骁勇的大将第一路司令郭坚,严重打击了靖国军的士气,削弱了靖国军的力量。同月,阎相文又自杀,冯玉祥轻松地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新的一任陕西督军。 冯玉祥督陕后,加紧了对靖国军的瓦解工作,力图通过受编,彻底消灭陕西靖国军。一时间,各类说客使者往返于西安与三原之间,络绎不绝。在靖国军内,胡景翼、曹世英、高峻等各路将领都主张接受冯的改编;只有总司令于右任极力反对,由于无兵无将,反对终无效用。各路人马相继接受了北洋政府的改编。在此期间,孙中山曾致函靖国军将领邓宝珊,表示他反对陕西靖国军接受北洋军阀的改编,指出此举“不特败坏纪纲,为西南各省所不容,即于其个人节操,亦有大亏。”
  1921年9月胡景翼在三原召开了“国民代表会议”随后通电取消了陕西靖国军。派兵查封了靖国军总司令部,赶走了总司令于右任。这样风云一时,给人们带来一线民主希望的陕西靖国军,在北洋军阀的压迫利诱下瓦解了。就在靖国军各路司令相继接受北洋政府改编之时,唯有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杨虎城始终反对改编,坚决表示要把陕西靖国军的旗帜坚持到底。
  为坚持斗争,杨虎城率部队由临潼县栎阳向西进发,于1920年2月间,攻克武功县城,全歼北洋军一个营,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接着占领扶风等县,兵力由原来的千人发展到三千余人。部队由原来的三个营扩编为五个营:第一营姬汇伯,第二营任子扬,第三营冯钦哉,第四营鲍贵堂,第五营孙蔚如,另外还有一个卫队连和一个骑兵连。为了争取杨虎城接受改编,北洋政府首脑曹锟、吴佩孚特派参议员武叔斌去武功见杨,表示“吴大帅”的器重之意。并允给杨编一个独立旅,枪支经费都可从优。杨虎城的答复是:“我所争的只是靖国军的这面旗帜,并不是师长旅长一类的官职,如果‘吴大帅’同意我继续树立这面旗帜,那么,任何官职我都不计。”
  胡景翼派人持亲笔信劝杨“受编”,并为自己表白说:“余之受编,是依人也,非降人也。”杨虎城严词拒绝了这些利禄引诱。而派参谋韩望尘去请于右任来武功,恢复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对此,孙蔚如回顾说:“这对于于右任说来,真是喜出望外,遂欣然接受,表现出‘老兵休道戎衣薄,大地阳春可唤来’的乐观态度”。(以上诗句见《右任诗存笺》)② 1922年3月23日,于右任偕李元鼎,在杨虎城率队亲自欢迎下来到武功。经过研究,重新设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凤翔,并设行营于武功。发表杨虎城为陕西靖国军第三路司令;李夺(郭坚旧部)为第一路司令。使陕西靖国军的旗帜继续飘扬了起来。

  浴血苦战 坚持到底(1)

  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恢复不久,杨虎城就率领部队积极作战,与北洋军展开了浴血拼杀。孙蔚如对这一时期作了这样的回忆:“甘肃督军陆洪涛买的一批枪弹,要经过西安、乾县运回甘肃。此事为杨部参谋张澍(号雨生,甘肃陇南人,因此事为陆所含恨,后在兰州遇害)所侦悉,当即报告杨虎城,杨令其继续侦察,并秘密作截械准备。雨生对给他的任务很认真负责,在细心侦察周密研究后,预计这批运输枪弹和担任保护的约5个营的部队于3月26日将达到铁佛寺。但直军和新受编的岳维峻旅均住在不远的地方,陆洪涛派的迎接队伍,听说也快到达,因此这一战斗要求以极其敏捷勇敢的行动于短暂时间内结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缜密部署,决定以刘香亭的骑兵连为先锋,第一、第二两营跟进,五营为预备队,均于先一日在乾县之临平集结完毕,二十六日上午开始行动。大约八、九点钟前后,我先锋已与对方的护送部队接触,对方退入铁佛寺镇内与我对抗,一、二两营遂向这个小集镇展开攻击战。可是那些护运队伍的抵抗并不算弱,直到下午,一、二营曾几次组织强攻,尚未得手,适预备队五营赶到,一举攻占了铁佛寺西的制高点秃子山,以猛烈火力向镇内撖射,那些护运的队伍,垂头丧气,顿时混乱。一、二营趁机猛扑,在不大的时间内结束了战斗。这时陆洪涛的迎接队伍已距铁佛寺不远,只好撤回。是役计缴获各种枪械一千多枝,子弹五六十万发。这对于当时枪弹两缺的靖国军第三路来说,确实是一次了不起的补充。”靖国军第三路司令杨虎城,在缴获了甘肃陆洪涛枪弹之后,积极充实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亲自督促,加紧各营的训练,经常在直军驻地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以熟悉那些地区的地形和迷惑直军的注意。
  同时联合第一路军李夺,筹商扩大靖国军的政治影响与军事地区的计划。适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全部开出关外,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可利用来打击在陕直军的好机会。于右任遂令第三和第一路第一支队麻振武部,共同进攻马嵬(杨贵妃自杀的地方),于得手后,趁机向兴平、咸阳扩大战果。
  4月21日杨虎城率部东进,22日拂晓以装作军事演习模样,趁马嵬敌军迷惑不清疏于防范之际,一举攻占马嵬,全歼直军阎治堂的两个整营。第二日敌纠合附近所驻的各部队,猛力反扑,杨军奋勇抵抗,战斗极为激烈,终以友军没有及时赶到,被迫撤回原防。这一仗按当时情况说如果第一路的麻振武部能在杨部攻占马嵬时赶到,不给敌以喘气机会,攻占临近直军的一些据点,第二日敌人可能不会组织反攻,即使第二日敌人反攻,在双方鏖战正酣的时候适时增援,则杨部也不会放弃已攻占的马嵬。可惜的是麻振武贪图小利,在答应出兵策应的那天晚上,没来马嵬却分兵两路去终南山麓攻夺直军的军用物资,而由于晚间两路联络不好,彼此误为敌人互相打起来,反被守护物资的直军,趁其互打混乱之间,给以猛烈的攻袭,麻振武率残部狼狈逃回岐山。
  直军并不以恢复原防地——马嵬为满足,为了消灭这支革命性最强,对他们威胁最大的靖国军第三路,集合了直军阎治堂第二十师、郭金榜第二旅及镇嵩军第五路柴云升部等北洋军,配备大炮40余门,向杨虎城部发动了全面进攻。而杨部,既无炮兵,武器也不太好,就以步枪刺刀、手榴弹与倍数的敌人相拼。史家疙瘩的阵地守卫战打得尤为惨烈。杨部守军只有一个连,而镇嵩军第五路柴云升部,用全部兵力昼夜进攻好几日,反复争夺阵地,在其他部队的增援下打退敌人五个营的进攻。后来,大部队转移时,留下周子健连在该处掩护,该连最后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拼坏了,就用镢头、铁锨和敌人拼命,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三夜,掩护了大部队从容撤退。在武功坚守战的半个多月的昼夜战斗中,北洋军依仗优势兵力、优势火力,用40多门山野炮,不停地轰击,多次组织强攻。由于杨虎城指挥有方,身先士卒,将士用命,阵地始终屹然未动,敌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两军形成对峙状态。后来由于北洋军不断增援,对杨的部队形成四面包围的情势。同时由于部队长期作战,兵员和枪弹得都不到补充,很难坚持。不得已,杨虎城5月5日放弃武功退到岐山,与靖国军第一路的部队靠拢。

  浴血苦战 坚持到底(2)

  1922年5月11日杨虎城率领经过苦战的部队到达凤翔县的田家庄。受到总司令于右任和第一路官兵的热烈欢迎。杨、于会合后,对形势做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就全国整个形势来说,对革命是不利的南方,孙中山广州革命政府遭受挫折;北方,陕西靖国军大部已被瓦解改编,第三路虽然高擎靖国军大旗,但终究势单力薄,一时扭转不了大局。为图今后的革命大业,应该保留好这批革命的骨干、种子,而决不能让敌人消灭了。杨虎城对于右任表示说:“你到广东去找孙中山先生,看今后怎么办。我带队伍去沙陀国(指陕北)敬待后命。” ③经与于右任及部属商议后决定,派小部士兵护送于右任经甘南绕道重庆去上海,向孙中山先生请示机宜;由杨虎城率第三路军其余主力杀出重围向陕北转进,依托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以保存革命实力,为西北保存革命火种,徐图再起。①贾自新:《杨虎城年谱》。②孙蔚如:《杨虎城在武功继续坚持靖国军旗帜》,《陕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第5页。③同上,第8页。


  第五章 接受新思想

  隐匿沙陀 蓄势待发(1)

  1922年5月29日,杨虎城率领部队离开田家庄,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部队经过两千余里的作战,跋涉进入了号称沙陀国的陕西北部。当时的陕北以人烟稀少、贫瘠而著称。从延安到榆林经过安塞、保安、靖边等县,但由于荒芜辽阔,不见村落,使得部队几天都找不到食物,饥饿难耐。杨虎城后来回忆此情说:“当时走在前边的部队,有时还可以找到一些红苕之类烧着吃,官兵的嘴都吃成黑的了。我到了宿营地,大家正在吃烧红苕,却没有一个人对我表示礼让,只有一个老炊事员向我做了一个礼貌性的表示,但他手中那半块红苕还是塞进他口里去了。”①从这段回忆,可以感受当时的困难,也可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