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1章

白话六韬-第1章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前 言
凡  例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遭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人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附录一 姜太公传略
附录二 六韬逸文
 
前 言
  一、《六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那么,《六韬》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呢?《六韬》之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中的《杂篇·徐无鬼》,其中记载战国初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称:“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彛!薄蹲印芬皇椋话闳衔亲用湃嘶蚝笱鳎奔洳煌碛谡焦笃冢得鞯笔闭獠渴橐丫嬖谟谑馈!逗菏椤ひ瘴闹尽啡寮依嘀加小爸苁妨鶑|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这里提到的三个成书时间,而周显王时正当战国中期,唐颜师古注指出,《周史六彛芳础敖裰读骸芬玻茄匀√煜录熬弥隆|字与韬字同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1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汉简中;有《六韬》等书。其中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内容、与传世本《六韬》基本相同,1973 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六韬》的内容。这一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此书在西汉前期己广为流行。
  再从《六韬》本身的内容看,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骑兵作战的战术、骑兵选拔的方法,以及骑兵同步兵、车兵协同作战等问题。而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武灵主生活于战国晚期,与周显王为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因此,具体反映和论述了骑兵战术的《六韬》,不可能出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而只能产生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六韬》之中还提到了多种铁制兵器。众所周知,我国自战国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这说明《六韬》只能产生于战国时期。另外,《六韬》中所论述的军事训练等问题,与战国晚期的《尉缭子》等典籍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其成书时代也是大致相同的。
  由上述可知,《六韬》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当无疑义。作者之所以假托为“周吕望撰”,不过是想借重太公之各以广流传而已。
  二、《六韬》各卷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六韬》之“韬”,与“彛弊窒嗤ǎ肮住猓猩畈夭宦吨猓晡甭浴!傲骸保褪橇置孛苣甭裕绰凼稣秸侍獾牧骤郝浴H橐蕴耐酢⑽渫跷蚀鸬男问叫闯桑至恚擦
  第一卷为《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第二卷为《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六韬》的战略思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实现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这是高层次的战略。二是通过军事斗争赢得战争胜利以实现政治目的的军事战略,这是相对低层次的战略。
  关于“全胜战略”,《六韬》指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发启》)。并进而强调,要实现这种不战而胜的“全胜战略”,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作后盾,建立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之上。为此,提出了一套实现全胜战略的措施。在经济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宝”,即“大农”、“大工”、“大商”,充实经济实力,打好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争取
  民心,爱护民众,取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在外交上。提出了“文伐”十二法,列举了分化、瓦解、离间敌人的各种方法。《六韬》认为,强大的实力只是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可能,当这种全胜战略难以实现政治目的时,就要采取军事进攻的方式。即在考虑和制定战略时,不能仅仅依赖“兵不接刃而敌降服”的全胜战略,还要制定立足于战场胜负的军事战略。
  在军事战略上,主张正确判断战略形势,在全面准确地了解敌情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进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实行巧妙的战略伪装,隐蔽启己的战略企图,适时把握战略时机,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等。
  《六韬》不仅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还进一步阐明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全胜战略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综合运用全胜战略和军事进攻,才能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在《文伐》篇中这样写道:“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这种把进行“文伐”的全胜战略同进行“武伐”的军事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使古代战略思想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任何战略的实现,都离个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军事战略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是武装力量。《六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论述了战略的有关问题后,紧接着在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将帅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将帅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水平的高低,对军队本身的建设、战争的胜负,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六韬》用了大量篇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选拔和考察将帅的方法,将帅所应具备的品格、知识、才能等等,从而使有关将帅的理论更加详尽、系统和全面。
  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作战,而要夺取作战的胜利、离不开一定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六韬》从第四卷开始,用了三卷的篇幅,详尽论述了各种条件下的具体战法。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作战地域扩大,战场已从过去的平原旷野等一般地形扩展到山地、丛林、水泽等特殊地形。因此,在第四卷论述了上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
  则和战法之后,紧接着在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军事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产生了新的兵种, 步兵和骑兵逐渐从车兵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兵种。因此,如何组建步兵、骑兵、车兵以及在战斗中如何使骑、步、车三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第四、第五卷分别论述了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后,在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
  “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总之,《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详尽具体,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上述可见,《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它的问世,充实了我国军事理论宝库,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六韬》的影响和流传
  《六韬》的重要价值,引起了历代兵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观点,常被后世谈兵者所引用。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大公世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所谓“太公兵法”,据考证就是《六韬》。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宋神宗时设立武学,刊定《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学员的必读书目,其中之一就是《六韬》。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等等。
  《六韬》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六韬》很早就传到国外,十六世纪时开始译成外文,仅日本对《六韬》进行翻译、注解、评点的著作就达四十余种。此外还传人朝鲜、越南等国,有朝文、越南文译本多种刊行。
  毛元佑
  一九九四年八月于北京 
凡  例
  本书内容包括《六韬》各篇提示、原文、注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