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必有大疫〃,这从自然灾害来讲的。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
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
话,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
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
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所以在《东汉会
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七
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
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这是一
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这样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孩子的哭泣声,
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知身所往〃,自
己吃了今天的饭,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性命都不能
保,〃何能两相完?〃怎么能够使我和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呢?所以她忍
痛把孩子扔掉了。
这样一个社会,自然是传染病大面积地流行,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
病论序》里头,我们大家在座的都学过《医古文》,学过《伤寒杂病论
序》。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
经有过二百多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建安纪年,就是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的
时间,我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
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下面我们会提到它的
含义的。就死于传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
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
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自己平脉辨证,这样才写成了《伤寒
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对张仲景的探索防治传染病的这种路子,是
一种激励,是一种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机会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实
践经验,也使他有机会来收集防治传染病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大家说
了,你今天是伤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够写一个治疗传染病的一个新的
东西?我说我要抄书是可以的,你要让我谈实践经验我是没有的,因为
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
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
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你看不到多传染病,
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病,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验,
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
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是经
验用方。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
作。有医经7家,有经方11家。医经7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
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
还有《(白氏)旁经》。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
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
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所以〃医经〃是基础
理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
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
验证是有效的。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
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
的农村,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
错,就是凭一种感觉。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
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
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
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过几天这个病
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这
个方子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又如来一个病人,水
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利尿的方
子,过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点也没有
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
过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
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导?
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
些东西。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什
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论指导,又谈不上系统。这些经验用方,有11
家,其中在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
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
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
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
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
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
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
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
要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非常简
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
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在学术上,由于〃医经〃著作的大量问世,
和〃经方〃著作的大量流传,就给张仲景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
提供了学术背景,提供了学术条件,才使张仲景能够把握理法方药,创
立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
杂病论》的沿革和主要版本。在公元200年前后,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从《伤寒杂病论》自序的这个话来看,说《伤寒杂病论》十六
卷,我们为什么说它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呢?
这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即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是根据
它自序里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们刚才也说过,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犹
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既然说建安纪年以
来,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
那就是说要是十年的话,那就是公元206年,是以我们推测,他写这个序
的时候,应当一般来说书已经写成的时候,是以推测他的写书的这个时
间就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我们刚才所
说哪个时候,并没有印刷技术,至于造纸在西汉的蔡伦虽然总结了民间
的造纸技术,纸张已经有了,但是一般民间写东西的时候,仍然是应用
竹本或者木本,所以这才造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是一条一
条的表述形式,所以张仲景在世的时候,他这书肯定是保存得不错的。
张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战乱,再加上天灾,再加上你说那个竹本或木本
是拿绳子穿着的,那时候用的绳子或者是棉线,或者是麻绳,你说过上
十几年、几十年,那这绳子早就自然断了。所以他的学生王叔和收集他
老师的《伤寒杂病论》的残卷,然后进行整理,进行编次,因为绳子断
了,不知道那个竹本在哪个位置,所以重新编次。这个时间是在西晋,
这个人物叫太医令王叔和。
这个王叔和也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
仲景的学生之一。收集、整理、编次,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
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他只整理出十卷来,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内容大
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
论》10卷22篇,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大部分内
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
征求张仲景的意见,是王叔和自己给他改的。所以《伤寒论》这个名字
从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书,当然那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王叔和还做了另外一
项工作,他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
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只不过他没有保留方药而已。所以《脉
经》本也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
书。这是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
没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
作。尽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的第
一大功臣。
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
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他曾经在《千金要方》里说过这
样一段话,说〃江南驻师,密仲景要方不传〃。他这段话,说明什么意思
呢?过去人认为就说,孙思邈没有收集到,他作为这么大和一个医家,
他没有看到过《伤寒论》。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江南的这些医生
们都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不轻易给人。这说明当时医生对《伤寒论》的重视,这也说明当时有许
多医生有《伤寒论》的内容。特别是唐代的这个进行医官考试,就是我
们今天要进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
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
你看我这里有一个资料,在唐代,所设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唐汇要见
八十二医术》,它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从医学界选拔人才,和选拔
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