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13-医学课儿策 >

第1章

413-医学课儿策-第1章

小说: 413-医学课儿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医学课儿策
作者: 
朝代: 
年份: 


自序
属性:岁癸卯,鼎汾年届五十,从事医学人近二十年,每临症喜穷究其所以然之故,求之不得,质 
之古人,以寻其极致之理,俾惬于心而后安。于是次儿斗机年长,欲与切磋斯道,用策学条对例, 
随问随答,以得教学相长之益,名之曰《医学课儿策》。将逐渐添补,逐渐修改,未敢以为定论而 
问世也。先录数篇,质之同人,倘得直谅多闻之友教所不逮,则鼎汾虽不敏,窃慕先贤蘧夫子之 
知非。谨录初稿之目如左,时道光癸卯中秋朔日,高鼎汾上池书。 
温热一 温热二 温热三 痢疾 中风 虚劳 痉病 暑病 湿病 燥病 疟疾 喉痧 妇人 胎前 肺病 


周序
属性:有清以来二百数十年医术递变,由伤寒而开治温之道,以周、叶、陈、陈、薛诸氏为先,锡邑当宁、苏之冲, 
医学一门名贤辈出。嘉、道间,高锦亭先生造诣深邃,着有《疡科心得》,集《景岳新方歌》,邑志有传。孙文清公 
序而刊行。王氏旭高乃其门下士也,哲嗣上池,学博承其家传,研究治术内外并精,邑人称之。后学昔年与文孙研 
五遇,出示其令祖所着《医学课儿策》一卷,并谓策中间附旁注,为旭高先生诊余过从共相商榷所注。手录一过, 
想见当时教学相长,揣摩极精,非晚近浅尝者可及。方今欧风东渐,国学有沦胥之势,浙中诸名彦惧中学之失传也, 
续行医报,订行孤本,越州裘君吉生识高学广,实综其成,函来征书,亟录邮呈,当蒙称许,付梓问世,功非浅鲜。 
惟当此保存国粹之日,尤愿同志诸君相与搜罗征集,毋使名家着述或致湮没也可。 
x中华民国四年冬月,无锡伯华周镇小农谨识x 


正文
属性:问温病始于《内经》何条?仲景接言者几条?后人治温每与伤寒混者在何处?自汉以 
来论温病者几家?叶天士出而直接刘河间,以三焦论治而治温之法始详,其理安在?上焦之 
治不外肺卫心营,肺卫心营见证能详述欤?治肺卫者何方?治心营者何方?兼治者何方?中 
焦之病在阳明经府,见证分别何在?白虎承气变化几方?此外尚有何法?脾脏独不传欤?下 
焦之病在肝肾,宜详见证治当何方?近日治温多宗叶氏,叶氏之阙失者何在?吴氏之得失安 
在?与叶氏可互参欤?其详晰书之。 
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惟火有二,曰君曰相。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 
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温病亦多矣哉。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汉以后,医家皆未注明,因以温病为伤寒伏气,遂以温病与伤寒同 
治由。其不知,“故曰”二字从上句来也。若曰∶冬日严寒重阴者必伤人之阳,而病在阳;春日 
大热重阳者必伤人之阴,而病在阴。故曰∶在冬则名伤寒,在春则名温病,仲景《伤寒论》剖 
别分明,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脉浮而紧者,曰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曰温病;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然则伏气竟不病乎?曰温病之原有三∶一曰伏气,指春温兼 
咳,温疟春初恶寒之病而言;二曰主气,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年初之气民病温厉,寅申丑 
未岁以次而推,此客气也,若每年主气,春夏之交,时令大热,热气感人,岂无温病;三曰戾 
气,凶荒兵乱之后,与非其时,而有其气,皆曰戾气。戾气成瘟,沿门相传,又可所谓瘟疫也。 
明乎此,而伤寒与温病可以不混。宋元以来诸名家,不知温病伤寒之辨,如庞安常《卒病 
论》、朱肱《活人书》、韩祗和《微旨》、王实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览》、《伤寒直格》、张 
子和《伤寒心镜》等书,每以伤寒之法治温病,用麻桂等方于心不安,别立通圣、九味羌活、 
双解等方,甚至辛温药中加苦寒,皆非理也。近时论温病者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家。 
景岳以“温病为伤寒”,无足论。喻氏有火症断不至化为寒病之说,分晰极清,而亦用辛温辛 
热之药,是但能治春初伏气之温,而忘乎主气之温病也,又可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一 
以辟秽为治。彼当崇祯凶荒兵火之时,但能治戾气之瘟疫,忘乎伏气主气之温病也。两家详 
于治温者,各执已见,不能融会贯通,如此后之治温病者,将何从取法哉?幸也,叶天士出 
而剖晰分明,谓∶“伤寒从表入,自太阳经膀胱始,当从六经论传变。温邪自口鼻入,自手太 
阴肺经始,当从三焦论重轻,伤寒必困其阳,当温散以救阳,得汗而寒解。温病必烁其阴, 
当辛凉以救阴,得汗而温亦解。”大纲之眉目既清,三焦之治可按部而理矣。试言上焦温 
邪,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卫,心主营。肺卫见证∶舌白、咳嗽、口渴、脉右大微、恶寒,甚 
则发疹,当以辛凉之品,轻则银翘、竹叶、蒡桔、重则石膏、知母、元参;心营见证∶舌红或 
黑,神气模糊或见血,甚则见 ,当以清营之 
剂,轻则芩、连、丹、栀、赤芍,重则犀角、牛黄、麝、玳、紫雪,此皆上焦见证也。方主卫者银翘 
散两方、白虎汤化三方;主营者犀角地黄汤,又合银翘汤、五汁饮、栀豉汤,清寒清营牛黄、 
至宝、紫雪共,约治上焦者十方。次言中焦阳明为市,病至四五日后必传阳明,而况平日积 
滞者最多积在腑,则温热亦引而传于腑,其见证∶胸痞拒按、口燥,脉沈实,承气症也。然而 
变化者十余方,胃实肠虚,用大黄而去芒硝(为小承气);胃虚肠实,用芒硝而去大黄(为 
柴胡芒硝);肠胃实而不痞,轻用硝黄去朴实(为调胃承气);虚者加三参(为新加黄龙);兼 
上焦者,加瓜蒌、杏仁、石膏∶兼心营者,大黄汤化牛黄丸;兼小肠小便不通,大黄同芩、连、 
丹、地苦泄之液;涸甚者,硝黄同元参、地麦合用,名增液。皆承气变法也。若在经见证,脉 
必洪大浮躁,白虎三法外,又有竹叶、石膏化 汤两方,此皆中焦见证化方也。若伤脾者必 
发黄,其病最急,茵陈栀子大黄汤急救法也。下焦之病见于肝者、痉厥见于肾者、烦而不寐 
治痉者,宜龟甲、鳖甲、牡蛎、阿胶等。治烦者,黄连、阿胶、地芍共约十方,皆从定风珠复脉、 
黄连、阿胶数方变化。壮火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除 
虚痉,不得用青蒿、鳖甲。若夫,叶氏阙失在无消食消痰。盖温病初起,岂无夹食,当用保和 
之类;岂无胸满夹痰,当用陷胸之类者,叶氏方中独阙。而芳香化秽、甘寒生津二法,实足 
为温病死中求活之方。故吴又可能荡涤而短于养津;香化能治黎霍而不能治高梁。叶天士 
能柔和而短于消痰,消食能治高梁而不能治黎霍,此定论也。在今日读两公书者,去其偏 
而救其弊,何不可互参欤? 
问∶治病必先定病名,而后可按证立方。王叔和虽不能自立温病之方,而伤寒例中立 
温病名目九条,能一一分晰其见证欤!吴又可着《瘟疫论》,瘟温二字能详辨欤?温病始于上 
焦,能言其所以然欤?温病之因与伤寒分别处安在?明乎死症之所以然,而后可救其生。温 
病之死法有几?能历历详言之欤?温病不用麻黄发汗者曷故?而冬温病萎蕤法独用麻黄 
者曷故?何者为 ?何者为疹?能详其所生所发之源欤?或曰宜托,或曰宜化,能剖其宜 
托宜化之故欤?医家以实事应人之求,了然于心者,先当了然于手。 
温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 
条。王叔和以一切外感叙于伤寒例中,悉以伤寒法治之,贻惠无穷。今按∶风温者,初春阳气 
始开,厥阴令行,风夹温也;热者,春未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 
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 
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 
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 
也。《瘟疫论》一书,又可特论瘟疫一端,瘟字从温之半,仍属热病,但只指厉气为病耳,不 
可以统治四时之温病也。试言温病起手太阴之故∶夫天地一阴阳也,若在时节一寒暑也, 
而寒暑之成由风变也。自秋而冬,风从西北方来,乃 栗之寒风,寒必伤阳。膀胱足太阳府 
也。寒邪郁遏阳气,而为头痛恶寒之伤寒。自春而夏,风从东南方来,乃解冻之温,风温必 
伤阴。肺经手太阴藏也,温邪郁遏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身热之温病。故伤寒从太阳 
经肌表始,由表而里;温病从太阴上焦始,由上而下。一纵一横,而寒热之病情彰矣。故曰∶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之阴阳和平,而万物生;人身之阴阳 
和平,而百病却。一有所偏,即为病。偏于水者病寒,偏于火者病热。烛其病在水也,温之 
热之;烛其病在火也,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底于平,而医之能事毕矣。虽然不明乎温病, 
所以死之故,将何以救其生?夫温病死状大略不外五条∶一曰火势燎原,血从上溢,肺之化 
源绝者死;二曰热入心营,心神内闭,内闭外 
脱者死;三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四曰肝郁发黄,黄极则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五曰 
在下焦者,无非销烁津液,涸尽而死也。明乎此,病既了然于心,药可了然于手下矣。若夫 
温病发汗不用麻黄之故,可罕譬而知之。今夫冬令严寒,西北令行也。西北风为主风,见之 
不雨,风转东南而雨来矣。春夏温暖,东南令行也,东南风为主风,见之不雨,风转西北而 
雨至矣。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夏令安得用辛温之麻黄发表之药乎?且夫汗也者,以阳 
气为运用,以阴津为材料。阴津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杀厉之气所搏,不能自出,必用 
麻桂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其阳气而汗始出,故《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若阳气 
有余,阴津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烁,而汗自出,或不出必用羔、知、冬、地辛凉甘润之 
品培养其阴津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故治温病者,始终以救阴津为主,至萎蕤用麻黄。虽 
感冬时之温,仍有冷风外束也,故以石膏治温,麻黄达表,或温病而误发太阳经之汗,其 
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必发 疹,不知手经本是逆传。手太阴病不 
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络之理,故温病中发疹者十八九,发 者十二三。 乃纯赤大片, 
为肌肉病,胃主肌肉,胃病也,赤为营色,故化以石膏、知母,亦可加犀角、元参,所谓主以咸 
寒佐以苦甘法也。若夫疹系红点,高起系血络中病,肺病也,当主以银蒡芳香透络,薄翘辛 
凉解肌,甘竹地元参甘寒清血,一皆主以化法为正。彼吴又可出一托里举 法,用归升柴芷 
山甲温燥之品。当春夏阳升时更升阳气,能不畏其烁津液乎?此不通经文之过也,宜戒用 
之。 
(一)论寒暑由乎风变及寒风伤阳、温风伤阴之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