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使命 作者:[美] 哈尔·克莱蒙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副标题: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译者:周玉佳
ISBN:7536460309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6…06…01
页数:182
定价:¥15
制作:XINTY665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颗叫做麦斯克林的行星上。这颗星球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的重力远远超过地球。另外,它极高的自转速度造成了行星表面的巨大重力差异。该星球赤道地区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两三倍,而南北两极的重力却是地球重力的700倍。由于高重力,人类发射到麦斯克林南极的科学实验飞船坠毁了。人类探险家只好乘坐飞船在赤道附近降落,求助于当地形似蜈蚣的土著麦斯克林人。个头小小的、技术落后的麦斯克林人于是踏上了横跨整个星球的长旅,前往极地,在这个人类几乎无法抬起脚步的高重力星球上,完成了一次最辉煌的壮举。
重力星球的奇景,不同生命的冲突,落后观念与先进技术的碰撞——壮丽的长卷就此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冬天的风暴
第二章 飞客
第三章 远离地面
第四章 实遇险情
第五章 绘图
第六章 雪橇
第七章 石头防卫
第八章 治愈恐高症
第九章 陡坡
第十章 巧取独木舟
第十一章 险遇暴风眼
第十二章 风之飞翼
第十三章 失言遭疑
第十四章 独木舟遭难
第十五章 高地遇险
第十六章 风谷发难
第十七章 妙用升降机
第十八章 造山救火箭
第十九章 新条件
第二十章 凯旋而归
书评
作者简介
前言
科幻作品向来有“软”、“硬”之分,不少读者都直言更青睐“硬”科幻,而以科幻“硬汉”形象现身于世的作家也总是更易于名垂青史,如阿瑟·克拉克、拉里·尼文等,这其中,最为“纯正”的硬科幻作家首推哈尔·克莱蒙特。
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原名哈里·克莱蒙特·斯塔布斯,1922年5月30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东部城市萨默维,童年在波士顿地区度过。1943年,克莱蒙特从哈佛大学天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值热血青春的克莱蒙特毅然加入了美国空军预备部队,成为一名B241解放者轰炸机驾驶员,他数十次参加执行飞行作战任务,因战功显赫,多次获得嘉奖。
二战结束后,克莱蒙特继续深造,陆续取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和化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开始在马萨诸塞州米尔顿高级中学教授自然科学和数学,直至1987年退休,克莱蒙特把毕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教学之余,克莱蒙特还以其扎实的专业背景为报刊撰写科普文章,并以乔治·理查德为笔名,发表了许多描绘天空的画作。同样的,使克莱蒙特声名鹊起的科幻小说创作也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
克莱蒙特的科幻之路始于1942年。那一年,还在上大学的克莱蒙特在《惊奇科幻小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证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克莱蒙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作品《针》(Needle)。这部作品最初发表在1949年的《惊奇科幻小说》上,1950年出版单行本。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发现一个外星警察寄居在自己身体里,这名外星警察到地球来是要追捕一名潜逃的外星犯人,外星警察希望能得到小男孩的协助。这部轻松童趣的小说还有一部续集《通过针眼》(Throughcthec Eyecofcthec Needle)。续集的故事发生在八年之后,这时的“小男孩”已经22岁,由于长期被寄生,他的身体患了重病。如果寄居的外星警察此时停止寄生,他会立即死亡。这部小说有个弊病,就是长篇累牍地叙述如何克服技术困难,使得情节推进非常缓慢,小说也因此颇受批评。
但克莱蒙特并未因此退却。1954年,他的《重力使命》(Missioncofc Gravity)一书得以出版。正是这部硬科幻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蒙特在科幻史上崇高的地位。
故事发生在一颗叫做麦斯克林的行星上。这颗星球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的重力远远超过地球。另外,它极高的自转速度造成了行星表面的巨大重力差异。该星球赤道地区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两三倍,而南北两极的重力却是地球重力的700倍。由于高重力,人类发射到麦斯克林南极的科学实验飞船坠毁了。人类探险家只好乘坐飞船在赤道附近降落,求助于当地形似蜈蚣的土著麦斯克林人。个头小小的、技术落后的麦斯克林人于是踏上了横跨整个星球的长旅,前往极地,为人类回收实验飞船。
通过这个旅途,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高重力星球的种种奇景异事。为了描写这颗奇异的星球,克莱蒙特采用了最“笨拙”的方法:提出高重力的基本设定,再推想在这个设定之下,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的形态会有什么表现。这样一来,种种奇景异事无不合乎科学规律。
直接描写麦斯克林星球的同时,作者还表现了人类与麦斯克林人的种种冲突。冲突起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是因为所处的不同环境造就的。用这种方法,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这颗重力之星进行了深入描述。直接描写外星,同时通过外星人与人类的不同、从另一方面凸显外星异于地球之处——这种手法为后来的许多科幻作家所借用。
1971年,克莱蒙特出版了《重力使命》的续集《星光》(StarLight)。在《星光》中,克莱蒙特设想了一颗大气中含氧、重力比地球高40倍的星球。这部小说虽然也获得不少嘉许,却始终无法超越前作的地位。
从上面的作品可以看出,克莱蒙特非常擅于创造离奇的异星生物,以出奇的想象力弥补叙事节奏缓慢的不足。他笔下的外星种族与它们生活的外星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自己的个性,它们的种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显得真实可信,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情节要素。克莱蒙特探讨外星文化的优秀作品还包括《火环》(Cyclecof Fire,1957)、《接近危急点》(Closectoc Criticall,1964)、《固氮》(The Nitrogenc Fix,1980)、《静静的河流》(Stillc River,1987)等,这些作品都有不错的反响。
1996年,克莱蒙特因1954年发表的短篇作品《不同寻常的感官》(Unmonc Sense)获得“回顾雨果奖”,1999年,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为克莱蒙特颁发了“大师奖”,该奖项是科幻小说作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其获奖者都是像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这样的响当当的人物。
在克莱蒙特去世的那年年初,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噪音》(Noise)得以面市,给他辉煌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果我还有机会访问中国,希望能提前几个月得到通知,我至少要花几百个小时学习中文。我知道我的中文不可能学得多么流畅,但我强烈地认为语言能够表达思想。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学习并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1994年4月6日,在致《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社长杨潇女士的信件中,克莱蒙特诚挚地表达了希望来中国做客的愿望。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天永远不可能实现了。2003年10月29日晚,克莱蒙特在睡梦中安详逝去,永远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以及永远拥戴他的读者……
第一章 冬天的风暴
狂风呼啸,像有自己的生命一般卷过海滩,把平静的海面彻底撕碎,搅得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浩瀚大洋,狂风肆虐,顷刻之间便能像卷走木屑一样吞没“布利”号。千层巨浪随风卷起,整整一英尺高下,又被狂风吹散,成为弥漫四面的喷流。
伯纳兰蹲伏在高高的船尾木筏上,只有他一个人溅得全身是水。他的“布利”号早已安全上岸。伯纳兰一知道将在这里过冬,便马上把他的船稳稳当当地拖上陆地。但此刻他仍旧禁不住有点担心:巨浪比在海上历年遭遇过的高几十倍。是失重的缘故,浪花才卷得这么高。同样因为失重,即使巨浪席卷海岸也不会对“布利”号造成什么不得了的损失,可他就是放不下心来。
伯纳兰并不特别迷信,但与“世界边缘”近在咫尺,谁都说不清到底会发生什么。即便他那一伙怎么说都毫无想象力的船员,这时也偶尔显得躁动不安,私底下嘀咕着越过“世界边缘”会倒霉。他们偷偷抱怨说,“世界边缘”那头不知有什么怪物,卷起这令人心惊胆颤肆虐千里的狂风。不管这怪物是什么东西,它准保讨厌被外人打扰。一遇到什么突发情况,船员们便开始新一轮抱怨,可是任何意外在这儿都是家常便饭,抱怨于是终日不休。麦斯克林人本来习惯了自己自己五百五十磅左右的体重,在这里却只有二点二五磅。这种情形下稍不留神便会失足跌跤。伯纳兰船长对这点再清楚不过,但船员们就是转不过弯子来。弄清自己的处境,迅速调整状态以适应新环境,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有这种能力,至少也必须是个有逻辑思维习惯的人。
唐纳默尔本该比其他人强些,可就连他也……伯纳兰长长的身体绷紧了,两个木筏外的地方发生的事,他几乎还没明白其含意,命令便差点脱口吼出。正是唐纳默尔,他的大副,不早不晚,偏挑了这个时候检查一根船桅的系索。他利用现在几乎全无体重的情形,把原本匍匐的身体向上竖起,靠六只后脚摇摇晃晃保持身体平衡。“布利”号的船员们大都看惯了类似把戏,即使这样,他的动作看上去依然有趣极了。但是伯纳兰却一点也不觉得有意思。到了仅有两磅重的地步,你必须时时抓住什么东西,否则一缕微风就能把你吹跑,而六只用来爬行的脚是抓不住任何东西的。飓风呼啸,即使伯纳兰拼命叫喊也没人听得见他的命令。他正要爬过隔在自己和闹剧现场之间的空地,见大副把一副索具牢牢系在身上的扣带上,另一头在甲板上固定好,稳稳当当伏在地上,几乎就像被他放倒系牢的桅杆一样牢靠。
伯纳兰又一次放下心来,他明白唐纳默尔刚才竖立的原因,这是表演——不管是什么东西掀起这场暴风雨,唐纳默尔以自己的举动表示对它的轻蔑,以此打消船员们的恐惧情绪。好样的,伯纳兰暗暗称赞,再一次把注意力转向海湾。
没人说得出哪里才是水陆交接的海岸线。海浪喷出的白沫夹杂着接近白色的沙,卷成一堵白色旋涡形成的水墙,挡在“布利”号四周,一百码外的一切都隐藏在这堵遮挡视线的水墙后。而现在,甲烷雨滴子弹一样嗖嗖地打在伯纳兰的眼壳上,他连“布利”号都看不清了。还好伯纳兰的许多只脚下的甲板还像岩石一样坚固。这船虽然也因为失重减轻了份量,但似乎还不会被吹走。“布利”绝不会被吹走,伯纳兰恶狠狠地想,多少根缆绳啊,系在深深扎进地下的锚上,系在散布岸边的矮树上。是的,照说不应该出事。可是万一呢?冒险开近“世界边缘”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船多了,“布利”也不是第一只。船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