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想在南面与朝鲜及明朝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开战,不想两面受敌,所以与袁崇焕之间使节往来频繁。三、遣兵援助毛文龙。后金军队在天启七年初进攻毛文龙及朝鲜。受朝廷之命,袁崇焕派水军援助毛文龙,派赵率教等人进逼三岔河以牵制攻朝的后金兵,后来因为朝鲜被迫臣服后金,明军遂回撤。四、组织东北地区的屯田和移民。按照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方针,要使辽河两岸能成功抵御后金军队的进攻,就不能光靠从内地调来的军队,而是要鼓励人们定居于此,从而增加人民抵抗后金侵略的决心。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就要实行屯田,实现军队自给自足。五、组织宁、锦之战。天启七年五月,后金军队进攻赵率教镇守的锦州。袁崇焕镇守宁远,另派四千精兵援锦州。随后,袁崇焕令满桂、祖大寿等人赴援锦州,在城外与后金军队大战。双方各有死伤。后金军队攻锦州不下,只好撤兵,途中毁大凌河、小凌河二城。这一次战斗,虽称大捷,但袁崇焕却被魏忠贤的亲信们弹劾,说他不敢遣宁远城内的精兵救锦州,是“暮气”,也就是老气沉沉、没有勇气的意思。袁崇焕在魏忠贤的排挤下,终于无法立足了,遂向朝廷请求辞职。当年七月,袁崇焕辞官。
取而代之的是王之臣。王之臣以督师兼辽东巡抚,仍驻守宁远。这说明,袁崇焕虽然被免职,但是他从天启三年开始经营的宁远城,确实成了关外防守的重镇。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身死蒙奇冤(1)
天启七年十月,魏忠贤被新近即位的崇祯皇帝除去,廷臣纷纷请求重新召用袁崇焕。崇祯元年(1628)四月,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从家乡来到京城,在紫禁城的平台接受年轻的崇祯皇帝的召见,恩宠异常。谁料仅仅一年之后,即次年十二月,袁崇焕便被下狱,随后在崇祯三年(1630)八月被磔死。前后三年间,袁崇焕从威权极重的督师,沦为阶下囚,再被残忍地处以磔刑,令人不胜唏嘘。究其原委,固然有党争的背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阉逆余党企图借袁崇焕来除去东林党人钱龙锡),然而,他的被杀的确还有他本人所造成的伏笔:从他出任督师以后,接二连三发生了数件事情,最后合力形成他的死局。
一、五年平辽之海口。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时,对袁崇焕大加激赏,对他不远千里来京城赴任表示慰劳。随后,崇祯帝问袁崇焕:“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回答:“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崇祯皇帝大喜过望:“你如果恢复全辽,朕也不会吝啬封赏。你努力救国,你的子孙也会享有你的福分。”在场的内阁辅臣对袁崇焕的气概表示钦佩。惟有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对袁崇焕的说法表示怀疑,于是趁崇祯帝在便殿休息之时问袁崇焕:“五年之期,应当是你胸中早有成算吧?”不料,袁崇焕却说:“皇上对于平辽的期望太大了,暂且以五年平辽一说来安慰圣心罢了。”许誉卿当时就叹道:“皇上英明,你岂可随便应对?将来要按期责效,那你怎么办?”
实际上,明朝在军事上对于后金已转入战略防御时期,能守住辽西的宁远、锦州数城,已属不易,而谈兴复全辽,简直是痴人说梦。后金继主皇太极励精图治,施行改革,军力国力进一步增强。对这样强大的敌人,最现实的对策应是以守为攻,徐图进取。袁崇焕对于这种战略其实深有所见。他曾说过,“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也就是说,辽东的战事,守为上策,辅以战、和,才有望在辽东战事上获得转机。然而,面对崇祯皇帝的眷顾,袁崇焕确乎有些忘乎所以,以致于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这样的海口,对于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对于袁崇焕来说,他的大话无疑是给自己立下了一道生死状。五年若能平辽,自然是将更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如果五年不能平辽呢?恐怕结局就不妙了。一经许誉卿提醒,袁崇焕也立即对自己的失言大生悔意,于是向皇帝提了许多条件,如要求吏部、兵部、户部、工部给他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要求京官们不要哓(xiāo) 哓不止对他的军事行动妄加评价。不想,崇祯皇帝当时就一口答应,并且下敕各部如言做到。
崇祯皇帝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同时将满桂、王之臣等边臣的尚方宝剑收回。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一味依从,使袁崇焕完全没有了退路:五年平辽,即是生路;五年若不能平辽,必定是一条死路。即使这样,崇祯皇帝最后甚至连五年的时间都没有给袁崇焕。此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使多疑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不仅失去了耐心,也起了疑心。
二、擅杀毛文龙之过。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单骑出关,赶赴宁远上任。他成功地处置了宁远兵变事件,杀了十几名叛兵首领,平息此事。袁崇焕凭借其在边关的经验以及皇帝的信任,很快在边关将士中取得很高威信。他着手调整宁远一带的防务,重用昔日的部下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等人:以赵率教镇山海关,以何可纲镇宁远,以祖大寿镇锦州。随即,袁崇焕请求皇帝撤消了辽东巡抚、登莱巡抚等职。这样,在袁崇焕的督师辖区,再无一人与他可在权力上相抗衡。不过,另一大将毛文龙因独据皮岛,相对较为独立。因此,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想法是: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参军后曾为都司一职。后金军队攻陷辽阳之后,毛文龙率部攻陷鸭绿江口的镇江堡,后退守鸭绿江口之皮岛。在天启年间,皮岛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也是朝鲜使节来明朝进贡的必经之路。在军事上,驻兵皮岛的毛文龙,一则可以联合朝鲜抗击后金,二则可以牵制后金军南下。当然,毛文龙在皮岛上的作为,确实有贪赃枉法之事,像侵吞军饷之类的事情更是常见。总体来说,毛文龙驻守皮岛,利大于弊。但是,袁崇焕既然想统一号令,就不可能长期容忍毛文龙的坐大。于是,袁崇焕请求朝廷让朝鲜使节不经皮岛,而改由觉华岛来朝贡。同时,他对毛文龙采取了经济控制的措施。这引起了毛文龙的不满。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以督师身份赶赴皮岛附近的双岛。次日,毛文龙从皮岛来船上谒见袁督师,袁崇焕虚意慰劳。六月初三日,袁崇焕应毛文龙之邀登上皮岛,暗示毛文龙告老还乡,但遭到毛文龙的婉拒。六月初五日,袁崇焕以十二条当斩之罪擒杀毛文龙,改编其军队。六月初九日,袁崇焕启航回宁远。
在这一事件中,袁崇焕布置周密,而且先斩后奏,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毛文龙专擅的问题。但是,对于明廷来说,对于袁崇焕自己来说,其实都是一个错误。且看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叛降后成为清廷建国功勋,就可知毛文龙乃是枭雄及其军队之善战。杀毛文龙,以致激变其部,无疑是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赠与了后金。何况,驻守皮岛的明朝军队,能起着牵制后金军南下的作用。崇祯二年后金军队敢于长途奔袭京师,后方没有毛文龙的威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明史》记载,毛文龙被杀后,“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崇祯皇帝的本意,自然是不想让毛文龙死。王之臣、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可以收回,而毛文龙的尚方宝剑却不收回,也说明崇祯皇帝对于毛文龙的赏识与倚重。袁崇焕的擅杀,虽然加强了自己支配全辽战局的权力,却无疑也招致了崇祯帝的隐恨。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身死蒙奇冤(2)
三、救援京师之失策。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军队绕开锦州、宁远防区,从蓟门大举南下,进逼京师。十月下旬,后金军队到达遵化城下,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袁崇焕闻信之后,心急如焚。他先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京师。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在遵化城下与后金军队血战,全军覆没。袁崇焕本人则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关。按照当时总督京城防卫的大学士孙承宗的意见,明军应当拒敌于顺义、蓟州、三河一线,而不应退守通州、昌平。照袁崇焕部将周文郁的意见,袁崇焕不宜入京,应该及时在京城外围寻机堵截后金军队。但是,袁崇焕以京城安危为念,率军直趋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大军到达京师广渠门外。崇祯皇帝立即召见了袁崇焕,深加抚慰,并咨询战守策略。袁崇焕以为,自己一听到变故就马上千里赴救,积极主动,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可是,京师居民长期歌舞升平,突遭战事,心态失常。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在先,故意引敌入关。在这种氛围下,朝野上下不能不对他有怀疑,再加上皇太极施用反间计,袁崇焕差不多是走上了一条死路。
十一月二十日,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同时与后金军队开战。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率军将清兵击退。二十三日,袁崇焕入城觐见皇帝,请求像满桂一样,可以让士兵入城休整,却遭到崇祯皇帝的断然拒绝。皇帝对袁崇焕的疑忌从中可见。京城内外,官民们面对来自后金军队的骚扰,对袁崇焕驻守蓟辽而不能阻后金军队于关门之外,怨言颇大。皇太极与谋臣范文程密谋,实施反间计,纵放宦官杨某,故意让杨某把在后金军营里听来的“密约”传报给崇祯皇帝。十一月二十七日,袁崇焕再次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京师外围局势趋于平静。十二月初一日,不辨是非的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祖大寿、满桂三人,着锦衣卫拿下袁崇焕。祖大寿是袁崇焕部将,见皇帝如此无情,害怕遭到跟袁崇焕一样的下场,便率领辽兵东返,离开战场。后来朝廷还是靠着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才将祖大寿召还抗敌,收复永平、遵化一带。
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利用袁崇焕来整倒内阁辅臣钱龙锡,说钱龙锡与袁崇焕两人早就密议与后金议和。议和,对于刚愎(bì) 自用的崇祯皇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罪行。因此,此论一出,袁崇焕算是死定了。何况这些人给袁崇焕安有另一条罪名:擅杀大帅(指杀毛文龙)。在那个时代,擅杀是侵犯皇权的行为。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磔死,抄家,兄弟妻子流放二千里。据野史记载,袁崇焕受刑时,其尸体被民众抢食,可见京城百姓当时对袁崇焕降敌谣言信之不疑。可悲可叹!
《明史?袁崇焕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更是不可收拾,明廷离败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的恶果。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袁崇焕传》,中华书局,2005年
(2)杨本义:《袁崇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TXT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