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眯┮┎藕谩!薄 �
“大师说的是,那我们就叨扰了。”
“不必客气,义士请。”
夜色沉寂,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银色的月光洒落下来,将这山林野寺照显得格外清幽。疲惫的义兵们横七竖八躺在华能寺大殿中歇息,大多已经睡去,禅房中亮着微弱的灯光,李福男和知远大师还在低声谈论着对时局的看法,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平静。突然,一声枭鸣,只见从黑漆漆的丛林中闪出十几个蒙面黑衣人,极快地扑到山门前,紧接着林中呼啦啦冲出一片黑影,足有六七十个。
“什么人?啊……”门前放哨的义兵大惊,刚要呼喊示警,只觉眼前白光一闪,已被迎面掷来的飞刀刺中脖颈,哨兵闷哼着抛了扎枪,栽倒在地。一招得手,蒙面客们脚步不停,手提长刀撞开山门,冲进寺去。
李福男与知远大师正在禅房密谈,忽听得外面大殿上喊杀声一片,正不知发生什么事,脚步声匆匆传来,一名僧人跑进来急急禀报:“方丈师傅、郑爷,不好了,倭人偷袭,已经杀入寺来了!”“有多少人?”“黑暗中看不真切,估摸总有百十人。”李福男心中稍定,与知远大师对望一眼,心中暗想,虽经白天苦战,折损了不少人手,可退到这寺里的还有三四百之多,虽被倭人占了先机,全力一拼却也不见得就输于他。
“不要慌,来得正好,今晚咱们把这股倭寇吃定了!”李福男说罢振奋精神,抄兵刃冲出了禅房。
知远大师暗忖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此番来袭的敌人定然十分的扎手。想到这儿不敢怠慢,回身从蒲团下抽出戒刀,招集了十几名健壮武僧也跟了出去。赶到大殿,只见刀光剑影,双方已经混战在了一处,义兵虽众,竟不是来袭敌人对手!
杀入寺内的近百名黑衣人,个个手执锋利的倭刀,十余人一伙,分为八九伙,似鬼魅般在人丛中纵横来去,所到之处,义兵挡者披靡,纷纷被砍倒在地。李福男与知远大师见势不妙,厉喝一声,双双杀入战团,直扑最近的一伙黑衣敌众,身后十余名武僧挺刀抡棒紧紧跟随。
知远大师奋勇向前,手起刀落砍翻两名黑衣人,当面敌人连忙后退。这时忽地从斜刺里又蹿出一名黑衣人,挺刀直刺知远。知远挥刀拨开,反手进招,那黑衣人“咦”了一声退后数步,将倭刀往怀中一抱,伏身低喝道:“少林刀法!你是中土少林派的高手?”
知远大师提刀跃开,扬眉冷笑:“不错,阁下是何人?”
“服部正就!”
“正成是你什么人?”
“家父大名也是你提的么?”知远大师倒吸一口冷气,怪不得敌人这么强,原来今夜来袭的敌人竟全是“伊贺组同心”的扶桑忍者!
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忍者中有著名的四大高手:伊贺的百地丹波、德川家的服部半藏正成、北条家的风魔小太郎,以及杂贺众的首领杂贺孙一。这四人每一个都是名声显赫、武艺超群的人物。
(注:忍者这个称谓是在日本江户时代开始有的,战国時代通常把忍者称为“乱波”,这是武田信玄给起的名字。二者叫法不同,概念是相同的,为了通俗起见,本文采用约定俗成的称谓,即“忍者”,下文不再重复解释。)
第一部分:鏖兵玉浦义兵的抵抗(3)
知远大师暗惊之余,不知服部正成是否也到了,如果“鬼半藏”出马,今日怕是凶多吉少。服部正就也是心中暗惊,这老僧武艺高强,中土大明已经兵发朝鲜国,难道少林派的高手也跟来了么?这可大大的不妙。
要知当年戚继光抗倭时,军中颇多武林高手助战,少林派更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屡次交锋,让倭人吃尽了苦头,今日竟在此处相逢少林高手,怎能不让他胆寒?又斗数合,见除这老僧外,其余义兵及武僧中并无武功出众的人物,这才心中稍安。他生性残忍,敌人武功越是高强,他越是要杀之而后快;做为一名忍者,获得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杀掉一个最值得战胜的对手了。
二人双刀对战,旋进旋退,十几个照面不分胜负,服部正就杀得性起,低啸一声,细长的太刀在手中舞了个刀花,急速碎步上前,快得难以想像,手起一刀斩落!
“东瀛一刀斩?”知远大师忙吸一口气,大喝一声“呔!”退步横刀,铛!双刀相碰,激起一溜的火星,服部正就借势变招,太刀划过一道寒光,直斩对手腰腹,知远大师左闪右架,铛铛铛!服部正就纵高伏低,一口气连劈17刀,这17刀,若是换了旁人,那地上就得躺着17具尸体。好个知远大师!60多岁的人了,身手敏捷此时竟不输于少年,生死一发间手中单刀使开了,竟连接了这17式杀招!
服部正就叫声“好和尚!”一个空翻退出十余步,身子后退,左手连扬,三点寒星疾射知远面门,知远大师忙使个铁板桥,间不容发之际让过暗器,刚起身,服部正就急速碎步又闪电般到了面前,双手握柄“刷”的倭刀斩落!知远大师毕竟年岁大了,这一招铁板桥使得虽好,起身却慢了些,脚下尚虚,百忙中挥刀对攻,扎向他小腹,明知敌人这一刀难挡,竟是要拼个同归于尽!
服部正就只好变招去挡,双刀相交,铛的大响,二人借势跃开,知远大师暗叫一声惭愧,紧了紧手中刀,严守门户,细看对手招路变化。
这时黑暗中双方混战作一团,不时有人中刀中枪倒地,忍者虽然强悍,但朝鲜义兵个个奋勇当先,拼死地搏斗,不肯退却,一时间大殿里喊杀声震天,知远与服部正斗得难分难舍,服部一刀砍来,知远后退趋避,暗夜中不防身后一名忍者悄悄扑上,手持短刀猛地扎进知远僧的腰间。
知远大叫一声,反手出刀将偷袭的敌人砍翻,服部正就借着这个机会已经欺近身来,双手举刀劈落,一道寒冷的光弧闪过,知远痛哼一声,只看半条手臂已被齐肘斩断,连带手里握的钢刀一并落在地上,热血迸溅!
知远大师强忍巨痛,飞腿踢出,服部正就一刀得手,快速退后,让过这一招,不料知远大师情急拼命,左腿尚在半空,右腿紧跟着飞起,正是少林连环腿的步架,服部正就躲闪不及,被一脚踹在胸口上,扔了刀向后跌去。
周遭义兵及武僧虽然看见知元大师势危,但被强敌缠住不及相救,这时不禁地齐声惊呼,奋力冲杀过来,众忍者也死命向首领身前抢近相护,知元大师咬牙努力向后一跃,如飞鹰掠空,闪出两丈多远,踉跄着扑倒在地,几名武僧忙将他搀扶起来,杀退上前的忍者。
服部正就拭了拭嘴角渗出的鲜血,接过部下递过来的武士刀,挥刀厉喝道:“杀!烧了这寺院!一个也别走了。”闻声早有十余名忍者举火四下投掷,余人持刀掩护,不一时,华能寺中大殿前后数个火头蹿起,山风一吹,立时蔓延开来,眼见救不得了。
朝鲜义兵群情忿恨,呐喊着追逐厮杀,战到此刻,虽然有100多名义兵被杀,但来袭的东瀛忍者也有30多人战死,另有所括服部正就在内的几十人带伤,见势不利,指挥手下且战且退,伤者先行,精壮者持弓箭断后。忍兵训练有素,箭无虚发,追赶的义兵连珠般被击倒,其余的人只好弯弓对射,无法欺身近战。服部正就率部撤出华能寺,借着冲天的火光夺路而去,另伏下数人刺探义兵的动静。
“大师,你怎么样?”李福男跪在知远大师身前,焦急地问道。知远大师年岁已高,身受两处刀伤后流血过多,此时已是油尽灯枯,闻声挣扎着道:“李居士,你带着大伙和寺众们快走吧,倭人不久定会大举来攻,你们不要管我……向南,快向南!过江找大明大军去,一定要赶走倭寇!复我……国土!”
10月,明万历皇帝令辽东发兵10000开赴朝鲜义州,协助朝鲜军民抗战;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000,宣府、大同各选精锐骑兵8000,限五日开赴辽东;参将吴惟忠率领南兵、火器手各3000人,限五日开赴辽东,数万援朝大军在经略宋应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跨过了鸭绿江,在义州整兵备战。
第一部分:鏖兵玉浦箭在弦上(1)
12月,大雪纷飞的日子,一支两千余人的明军骑兵部队渡过鸭绿江,前往义州与那里的明军主力部队汇合。
“大哥,马上就要到义州了,等汇合了宋帅的大军,就要和倭兵开战了,听朝鲜过来的使者说,倭兵阴狠善斗,火器和刀术俱精,这一仗可是不太好打啊。”一名身材粗壮的武将说道。
“是吗?”为首的将军听了微微一笑,反问一句。
“倭人再厉害,能比得上西北蛮族么?勃拜那么善战都不是大哥的对手,量区区倭寇,算了得什么!”另一名黄须军官自后赶上,不服地插言道,“这次父亲保举大哥为援朝提督备倭将军,定然马到成功,咱兄弟建功立业的时候又要到啦。”先前那武将也笑了:“可惜如樟、如桢他们没来,不然李家兄弟齐上阵,当是成就一段兵家史话啊。”
这三个人是亲兄弟,带兵的将军四十有三,头戴乌金盔,身披豹头环锁铠,青面黑须,虎背猿腰,正是明朝大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另两人分别是李如柏和李如梅。
李成梁有九子,人称李家九虎将。长子李如松,以父荫充宁远伯勋爵,骁勇善战,授辽东总兵;次子李如柏,曾任贵州、宁夏总兵,进右都督;三子李如桢,任指挥使,锦衣列环卫,后镇辽东;四子李如樟,任都指挥佥事,随兄如松征宁夏有功,任广西延绥总兵;五子李如梅,也曾任辽东总兵;其余诸子如梓、如梧、如桂、如楠皆官至参将。
这时李如松手拈长须,控缰徐行,听着两位兄弟的议论,面上不禁露出一丝笑意。是啊,多年的征战,有些倦了啊,虽然又是一番杀戮,但对武将来说,无上的荣誉总是建立在鲜血和死亡之上。作为大明帝国的守卫者,今次出兵,当报皇恩,为君解忧。正在思索间,忽听得马蹄声响,一名前军小校飞驰而来。“报提督大人,前方便是义州,宋帅帐前参军李应轼先生已经出城来迎接大人了,即刻便到!”
“好!”李如松精神一振,策骑扬鞭,率一众军马踏雪飞驰前去,转过山角,眼前出现一座城池。一中年秀士率十几人徐徐近前,翻身下马,李如松也忙下马迎上。
“李将军鞍马劳顿,辛苦了!卑职奉经略大人之命前来迎接将军。”
“先生不必客气,咱们进城叙话。”“请!”二人寒暄数句,重又上了马,大军整顿旗帐,鱼贯入城。
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大臣宋应昌在义州的府衙,与朝廷配给自己的攻坚大将、备倭提督李如松会了面。明朝的军制是文官统兵,宋应昌深知自己虽是经略大臣,总管明军入朝备倭一体事务,可说到冲锋打仗的事儿,归根到底还得靠李如松这样的战将。
宋应昌呷了一口绿茶,慢慢地用杯盖掠了掠茶花,抬起头来面带微笑道:“子茂将军(李如松字子茂)劳苦功高,去年平定西北,为国家立了大功,真是可喜可贺哦!”
“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