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129章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129章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镜”,千百遍将那场炮战再拉到眼前,认真而执着地研观其生动鲜活的各
个细部,以及它于广阔背景下面同别样事物的种种关联,以及在并未中止的
进程中曾经和仍在发生的作用。

海峡对岸也有同样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厦门召开的关于两岸问
题的学术会议上,台湾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间来“切磋”炮战。我们互
相恭维了“您是专家、权威,向您学习、讨教”之后,便开始了客气、礼貌
的磨牙。争执涉及史实,关乎评价,直至都口干舌燥,互相不能扭转对方的
固执,从而都真切感受到了两岸认识上的差异及达成共识的艰辛。最后,王
教授又委婉地向我发难,他说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若干困惑,目前尚无人给出
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

我笑:敝人见微识浅,怕不能令教授满意。

王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直通对炮战历史意义的归纳、总
括。对此,我的谦逊绝对真诚,不敢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当然,我亦认为,
当代人已经没了当时人、当事人的种种局限,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
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和更为大度、公允的心态,来回首往事,去探寻真谛。
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抛开某种偏狭,应该坦承,那场战争中确有对双方来说
均属积极的东西。这里可借用卢梭的一句话:每一次重温过去的岁月,聪慧
理性的人们总会采撷到新鲜的价值。

※※※※※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大凡战斗、战役均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
此乃战争常识。然而,“炮击金门”属于例外,许多人说得清它的“生日”,
却道不明它的“忌辰”。遍览海峡两岸数十种著述,在炮战结束的日期上,
竟难有一致的定论。

台湾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个版本倾向在炮战45 天处将其“腰斩”,
划上句号。

因为10 月6 日这一天,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此乃共军“损失惨重,
打不下去,找借口下台阶,掩盖失败”的遁辞。如此解释界定,最能反衬台
湾的“胜利”。

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炮战打了64 天,于10 月25 日“功德圆满”。
这一天,毛泽东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
策重心已开始由“武谈”向着“文谈”偏移。

问题是,金厦海域并未就此“停火”,毛泽东、蒋介石作古了也没停,
“单打双不打”整整延续了20 年。有人计算,如平均每次各打100 发,20
年里累积,双方各打炮弹30 万发。世界战争史上,谁见过此等枪炮“马拉
松”互射的奇景?1979 年1 月1 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终止
双方的“共同防御条约”。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
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
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
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
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
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
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
门方面的炮未停,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 年6 月27 日,金门国民
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0。2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 余发,
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
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
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
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
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
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 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 月25 日毛泽东《再
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
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
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
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
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
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
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


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金厦海域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
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
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
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
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
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
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
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
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
保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
现象包涵着积极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
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
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如此理解,方知
其看似“怪诞”,然功莫大焉。

※※※※※


问题二:谁是赢家?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
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 年的金厦海域,
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
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

表象上看,似乎是一场不分伯仲的无果之战。

台湾却一直陶醉在自诩的“胜利”之中,因为“国军英勇无故,致使
共匪踏平金马、血洗台澎的图谋惨黯失败”。另外,“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
共军被击毁野(高)炮221 门、炮位86 处、炮兵掩体21 座,油弹储存所17
座、各型车辆96 部、兵营4 座,我只损野(高)炮14 门、油弹库1 处、码
头栈埠2 处;双方海军18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匪机帆船86
条);双方空军10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32。共军兵器悉由俄共供给,故
台湾兵乃打胜了‘世界大战’”。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在,
“国军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
大陆方面的统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 架、
击伤19 架;击沉敌大小舰艇7 艘、击伤17 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
辆、缴获1 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事327 处,汽车9 辆,雷达、电台7 部,
各种火炮30 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俘敌飞行员3 名。我方被
击落、击伤飞机11 架;损失鱼雷艇3 艘、伤1 艘;被击毁火炮32 门、汽车
8 辆;伤亡官兵460 余员、民兵群众218 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
2、大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
台湾方面的数字掺水过多,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 万发,为


金门发射10 万发的4 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
方面称,大陆40 万发炮弹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
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
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
政治、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
到了预期目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
烈时,美国6 个航母编队,500 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
硬挤到台湾海峡来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
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
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即:A 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
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 状态,在阻止国
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 状态,在
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
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
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黄教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判胜负提供了一把钥匙。君不见,台海战
火因三角矛盾的剧烈磨擦而燃起,但深入观察,三种状态在炮战中所发挥的
作用,并不均衡,A、B 两状态明显地降为从属和次要,C 状态却表现得十分
强势和凸显。尤其在战事的下半段,毛泽东的打与停都是为了助蒋同美国吵
嘴闹独立性,蒋介石也多亏了毛的一臂之力才扛住老美的高压,保住了金门
的阵地和仍然“代表”中国的面子。正是在此层面上,有一种意见说此役的
赢家是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输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佬:谁说不成道理?当然,
战争中的毛、蒋联手,仅仅是对付共同对头的一种心照不宣、权宜默契,他
们始终都是对手,而从来不是盟友。甚至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都谈不
上。

所以,所谓的中国人之“胜”,也不过是对美国的力逼势迫还以颜色并
小有收获,使其阴暗企图难以得逞而已,谈不上什么“大胜”。中国若真想
“大胜”和期待美国的“大败”,唯有实现自觉意义上的和解与联合。1958
年的炮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