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116章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116章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然是为了避免对外造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种形式的承认。

王炳南灵机一动,再出一个小小的难题,考考比姆,试试对手:比姆
先生,贵我两国间事,却跑到人家的使馆去谈,你不觉得多此一举很累人吗?
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对等的方法,轮流在贵我两国的大使馆会谈,大家体面
方便,何乐不为?

杜勒斯显然已有交待,比姆此番大概是有备而来,他说:No,No,大
使先生,我坚持认为在目前我们尚未建立邦交的情况下,你我在瑞士使馆见
面是非常合适的。

外交斗争就是如此,有些事涉及原则立场国格主权,必须坚守阵地一


步不退。

有些事又不能太过较真缺乏灵活,以致影响大局和根本利益。此次会
址设于何处,属枝蔓问题,中方并不十分在意,不必与美方纠缠。但,当然,
中方也不可听任美方安排摆布。王炳南说:大使先生,你我现在已在第三国
的土地上,要想见面,何愁场所,实无必要再到第四国的领地去了,我建议,
可请波兰外交部提供会谈会场。

比姆亦知趣,思忖片刻,说声Yes,点头允诺。

会场问题虽获解决,但一番周折业已显示,即将重开的会谈决不会轻
松,依然云山雾嶂,关隘重重,突破无期,善果难得。

※※※※※


9 月15 日下午3 时,金厦双方炮兵继续狂轰滥射,万里之遥中美大使
级华沙会谈正式开场。

华沙市内梅希里维茨基宫,4 张大桌子排成一个长方形,波兰外交部礼
宾司长请中美代表团进入会场,双方人员分两边相向而坐,王炳南大使与比
姆大使互相点头致意,都在用一种审慎研究观察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对
手。气氛礼貌而冰凉。

四十多岁的比姆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国职业外交家,沉着、冷静、
头脑清晰。

和他的前任约翰逊比起来,他显得稍稍呆板,缺乏幽默感,通常脸上
没有笑容,讲话讲到激动之处,甚至有些结巴。但他具有学者的风度,文质
彬彬,从不使用恶语攻击,像个教授。比姆此时仍是个快乐的单身汉,他直
到五十多岁才喜结良缘,据说夫人能干、活跃、善于社交。比姆的好友都说,
晚宴上和比姆坐在一起很乏味,但有他的夫人在场便弥补了比姆的不足。华
沙会谈之前,比姆有过和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谈判的经历,号称与共产
党人打交道的专家。虽然他不擅辞令,不是那种巧舌灵齿的外交家,但也决
不是王炳南可以轻视的对手。

王炳南请比姆先发言。

比姆开始用刻板的声调朗读他事先准备好了的厚厚的讲稿。他说:美
国要求中国方面停止对金门、马祖几个岛屿的炮击,要求台湾海峡地区立即
实现停火;美国承认,中美长期以来对台湾及附近岛屿存在着严重争议,美
国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在这个阶段放弃自己的意见,美国的目的是消除可能被
对方视为战争挑衅的行动,否则,军事行动将可能扩大,而美国决不能容忍
和坐视与它有“共同防御条约”的盟友的领土被武力夺取;因此,中美当前
的共同任务应为立即着手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

言毕。比姆用一个潇洒的动作把讲稿轻轻抛向桌面,非常自信地向王
炳南点点头,那意思是在说:OK,该你了!他已完成了杜勒斯交待的任务,
不露声色地把美国置于台湾的当然合法的占领者的地位,并把台湾海峡局势
紧张的责任全部推到了中国方面。

1995 年,俄罗斯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费加写道:“长期以来,美国像超
凡的西部英雄那样在世界各处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它絮絮不休振振有辞地重
申自己的行为动因,宣称它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替天行道。说实在的,美国并
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国家,问题在于,他总是在首先违规之后再要求大家来
共同遵守某个规则,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把大兵派往全球而同时高唱‘和平’
的美国。。在诸如国际和区域安全问题上,美国有九十九条道理讲给我们


听。而我们只有一条道理告诉美国:如果贵国安分于你们视为天堂的北美洲,
我们的星球很可能会更安全更和睦更美好的。”对世界警察美国的鞭挞揭露
真可谓入木三分!

王炳南发言。不用讲稿,语调平静。他说:中国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
采取军事行动,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中美之间没有打仗,根本不存在“停火”
问题;在金、马问题上,美国无权代表台湾当局讲话,也无权提出停火的建
议;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的关键,在于美国军队撤出这个地区。

话不投机半句多。华沙会谈首场戏了无新意。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是:
三天之后再见。

※※※※※


三天之后,9 月18 日,老地方,原班子。

仍是比姆先发言。一上来,他便耸人听闻地宣布:我有一个新的建议。
然后,他很有些激动地阐述道:中方除非进行单独和集体的自卫,否则应放
弃对金门和马祖使用武力与施行武力威胁。苦果,美方将设法使金门和马祖
不被使用于对大陆或其它沿海岛屿进行攻击或挑衅行动。

原来如此。比姆的“新意”新就新在字面上虽不提“停火”了,但实
质上讲的还是“停火”,并且,是要在中国大陆和金门、马祖之间,划一条
永久停火线。此线既成,中国领土大概亦将被永久割裂矣。

王炳南微笑着告诉自己的谈判对手:大使阁下,你刚才的讲话使我想
起了中国的一个成语,新瓶装旧酒。你不能企望仅仅更换一个标签,中国就
把那杯苦酒喝到肚里去的。

比姆的脸拉得很长,胀得通红,嘴角在不规则地抽动,但他仍然不失
外交家应有的风度:王大使,能否告诉我什么样的酒你才会把它喝下去?王
炳南说:我还是希望通过你我的努力,找到一种我们可以共同品尝的好酒。

我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就下列几点深入讨论,并达成正式协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的领土,金门、
马祖等沿海岛屿是中国大陆的内海岛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
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解放中国的这些领土,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
许外国干涉。
2。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保证从台湾、澎湖列岛和台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
装力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直接威胁厦门、福州两海口的,为国民
党军队所占据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必须收复。如果国民党军队愿意主
动地从这些岛屿撤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不予追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在收复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以后,将
争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避免使用武力实
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一致认为,在台湾海峡公
海和公海上空的航行和飞行的自由与安全,必须受到保证。
毛泽东、周恩来为王炳南悉心准备的这份“要点”,立场不变,然字里
行间,确诚心诚意想探索出一条绕过险滩恶礁,顺达彼岸的新的航路。其中,
“和平解放”的提法最为新鲜醒目。通观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
的演进发展,此一概念的存在期相当短暂,但却非常重要,为“武力解放”
转换到“和平统一”间必不可少的中间链条和过渡式,表明早在五十年代,


一个全新的统一中国大思路已在中共领袖们的头脑中萌芽。关于蒋军撤离
金、马不予追击和美军撤出台湾海峡暂不攻台的承诺,也都包含了真挚的善
意、闪烁着智慧的光点,着实可供任何一位负责任的美国政治家、战略家掩
帘深思伏案长考。

比姆与左右助手交头耳语几句,然后,用一句难得的幽默来稀释表情
的干涩:非常遗憾,王大使,美国的苦酒你无法下咽,而中国的烈性酒看来
我也很难接受。。

会谈又陷僵局。

结果并没有出乎意料。中国和美国虽然都在谈论“和平”,但中国要的
是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两岸逐步走向统一的“和平”。美国要的是让中国永
远保持分裂状态的“和平”。终极目标原本不同,行动起来岂能不南辕北辙。

最后,双方继续在唯一的问题上没有分歧地达成了协议:三天后再谈。

※※※※※


以后的会谈几乎就是“原版”的复制品,每回,王炳南和比姆都是在
互相提防和压抑的气氛下,你谈你的,我说我的,无兴而来,不欢而散。中
美会谈像一块推不动的巨石,毫无进展。

明知谈不拢,何必白费唾沫耽误功夫?国际谈判桌上,愤起退场拍案
罢谈拂袖而去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然而,中美会谈却照旧一次次进行、一
版版复制,沥沥拉拉拖泥带水地一谈就是15 年,据说,这一奇特罕见反常
古怪的历史现象,引起了诸多现代历史学家的兴趣。

1979 年,中国退休副外长王炳南飞越太平洋,首次访问美国。20 多年
前轰动世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三位对手约翰逊、比姆和卡伯特也已退
休,在安享晚年中撰写自己的回忆录,他们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接待了
王炳南。当王炳南同他们紧紧握手,微笑着互相审视对方的变化时,都抑制
不住激动和兴奋。宾主觥筹交错,往事栩栩,宛若昨日,谁曾想到,昔日谈
判桌上唇舌交锋的对手,今日会像故友一样在宴会桌上谈笑风生。四位经历
了中美关系史上一场特殊的谈判和斗争,这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已成过
去,使人有“逝者如斯夫”之叹,但无论王炳南,还是美方的三位,以及整
个美国外交界,都颇为一致地认为,中美能够建交,跨入发展关系的新的历
史阶段,同过去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及其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给一场劳而
无功的马拉松谈判下一个“功莫大焉”的结论,其中丰富的内涵,确实值得
史学家们去潜心研究一阵了。

王炳南生前回忆:中美大使级会谈使中美两个大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
情况下,有了一个沟通和联系的渠道。两国互不承认,却有会谈关系;没有
外交关系,却又派出大使进行长期会谈;双方还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创造了
协议上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新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使级会谈就是中美
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两国关系,甚至比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联
系得更多。因此,两国虽然隔绝,却是互相了解底细的,这就是中美大使级
会谈15 年的意义所在。最终,我们在会谈中一再重复的关于在台湾问题上
中国政府的立场,得到美国政府的承认。尽管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中美关系
发展的障碍,尽管美国政府还在这个问题上枝节横生,但历史的潮流毕竟滚
滚向前,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历史证明,这是无可阻挡的。

美国史学家的多篇论著,基本上赞同王炳南的看法,当然,站在美国
的角度,也有许多新鲜观点补充,例如,普遍认为:中美不论谈出了什么,


而正在进行会谈这件事情本身,对企图不顾一切发动军事冒险的蒋介石有一
种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在1958 年和1962 年台湾海峡紧张危机时表现得尤为
明显。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