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笫呛苎系模铝钭鍪裁矗匦胍龊谩!币痪哦四晔露湃眨叛Я纪ǖ缍币字摹J氯蝗眨裾蚊叛Я嘉北叻谰玖畛す佟4哟耍叛Я伎剂烁槭暮献鳌U叛Я妓担骸拔液徒壬鋈斯叵捣浅:茫朗蔽胰タ垂N液退墓叵悼梢杂昧骄浠八得鳌彼底牛叛Я寄霉徽胖剑颜饬骄浠靶戳讼吕矗骸肮鼗持笄橥侨猓鹑舫鸬小!闭叛Я级运虢槭恼髁怂得鳎骸拔彝芡常ㄒ咦ⅲ核淙唤槭谝痪潘陌四瓴诺毖∽芡常芡吃谔ㄍ逡殉闪硕越槭南肮叱坪簦┐嬖谡褪墙芡持饕前材谌镣猓揖椭髡湃镣獍材冢褪侨镣饩湍馨材冢敲唇芡乘迪劝材冢院笤偃镣狻4涌嘉颐橇饺司痛嬖谡夥矫娴囊饧制纾挥泻罄凑饷醇馊瘛!闭叛Я家簿吞讣傲斯赜诠膊澄侍狻K担骸拔腋揪筒辉敢狻斯病6本牖丶蚁缡侵魈狻K且毡救舜颉K遣辉敢馔膊匙髡绞チα浚氡4媪α客毡救俗髡健5笔保泄谷涨樾鞲撸幌肟谷眨膊忱每谷兆プ×嗣裥摹!彼底约杭峋龇炊阅谡剑骸暗笔备静辉负凸膊炒蛘獭J凳翟谠诘夭辉敢狻!本胖壤先苏叛Я蓟厥谆暗蹦辏匀毡荆危菿电视记者所说的对日本、对蒋介石、对中共的看法,也就完全说清楚了他当年下达扣押蒋介石命令时的动机。
当然,他也仅仅是下令扣蒋,而非杀蒋——如他所言,就个人感情来说,他和蒋介石“情同骨肉”。当年,“三国四方”:日本,国民党的中华民国,中共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而中华民国之中又有蒋介石一方,张学良、杨虎城另一方。张学良说清了他处于“三国四方”之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理清了历史的思路……
第三部分:西安斗智“先礼”不成,这才“后兵”
张学良说及他和蒋介石的“政见之争”,从一开始就存在,“但没有后来这么尖锐”。临潼扣蒋,是“尖锐”到了无法解决才断然发动的。这“尖锐”,是一步步加剧的。“先礼后兵”。在“兵谏”之前,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了一次次“言谏”。当蒋介石在洛阳“避寿”的那些日子里,张学良曾对他诉说心中的痛楚:“我遭国难家仇,却受国人唾骂为‘不抵抗将军’,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部下,处此环境,有何面目……”张学良劝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蒋介石大为不悦,说道:“红军已成强弩之末,只要大家努力,短期内不难彻底消灭。安内之后便可攘外。”张学良又与阎锡山一起,劝起蒋介石来。蒋介石益发不悦,斥道:“是我服从你们,还是你们服从我?”于是,蒋介石在洛阳空军分校训话时,不点名地训斥起来:“有人想联共。任何想与共产党联合的人都比殷汝耕还不如!”殷汝耕何许人?早年倒是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与日本特务土肥原勾结,成为大汉奸,策划在华北五省成立亲日“自治政府”。蒋介石警告张学良,你要联共的话,比大汉奸都不如!
蒋介石咄咄逼人。他知道东北军、西北军不愿“剿共”,十二月六日,他在华清池行辕召见张、杨,向他们摊牌了。蒋介石毫不含糊地说:“无论如何,此时必须讨伐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命令,中央……不能不给以相当的处置。”蒋介石提出两个方案,让张、杨抉择:第一方案,服从命令,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全部开向陕北前线,进攻红军;第二方案,如不愿“剿共”,则将东北军调至福建,十七路军调至安徽,让出陕甘两省,由中央军“进剿”。这两个方案,显然都是张、杨所难于接受的。蒋介石把张、杨逼上梁山了!抱着一线希望,张学良于翌日上午再赴华清池行辕,向蒋介石面谏。张学良此时,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直陈己见,直抒胸臆:“日寇侵略我国,贪得无厌,继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已名存实亡。最近,日伪军又大举进犯绥远(引者注:当时的省名。自一九二八年设绥远省,一九五四年撤销。辖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等市),进一步窥视我西北。国家民族的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不足以救国。继续剿共,断非出路。”“当今是抗日第一,红军问题可用政治方法解决,只有一致对外,才能安内,一旦抗日,就能统一。东北军抗日情绪很高,不可压制。”蒋介石听罢,寸步不让,针尖对麦芒一般,加以反驳:“你明白共产党,你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日本,是共产党。”“今天确是到了剿灭共产党的时候了。你不主张剿,而主张联,简直是反动。”最后,蒋介石说出了最为强硬的话:“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听了蒋介石这句话,张学良知道“言谏”已经不再有什么效果。随后,杨虎城亦到,又对蒋介石劝说了一番。蒋介石也毫不客气地对杨虎城说:“你是本党老同志,要知道我们跟共产党势不两立,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红军已成流窜之众,我决心用兵!我有把握消灭红军!十七路军中若有不主张剿匪而主张抗日的军官,你放手撤换,我都批准。”到了这地步,张、杨心中明白,苦劝是劝不动蒋介石的。就在这一天——十二月七日,张、杨定下了实行“兵谏”的决心。于是,张学良便带着白凤翔、刘桂五前往华清池察看地形了。
据孙铭九回忆,使张、杨下定“兵谏”决心的,还有一封密电,那是十二月初,张学良部将王化一从武昌发来的。他说,据何成浚(当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密告,何赴洛阳见蒋介石时,曾在蒋介石侍卫长钱大钧的办公桌上,见到一份拟好的电报稿,内容是调东北军到苏皖,然后调到福建去,使之与共产党及杨虎城分离开。王化一请张学良有所准备。
这一密电内容,在张、杨十二月六日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得到证实,表明蒋介石早已在安排处置东北军。就在这柴已布满之际,蒋介石反倒自己点了一把火!那是在十二月十一日,蒋介石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送达手谕。这手谕是他十二月九日在华清池亲笔写的:力子主席兄勋鉴: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谒蒋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中正十二月九日蒋介石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或许是故意放出空气,要以蒋鼎文、卫立煌取代张、杨,以此逼张、杨“剿共”;或许是借报端披露消息,观察一下张、杨的反应。当然,也可能蒋介石真的要下这一步棋。另一逼迫张、杨总摊牌的举措,是蒋介石决定于十二月十二日颁布第六次“剿共”总攻击令。张、杨如不服从总攻击令,便以违反军令处置。蒋介石的宪兵团和陕西省警察局已在暗中列出了东北军及十七路军中中共及亲共人员名单,只待第六次“剿共”总攻击令下达,马上着手逮捕。双方的箭都已在弦上。终于,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华清池响起了急骤的枪声。顺便提一笔,骊山上蒋介石被扣之处,也从此遐迩闻名。国民政府在那里先是建了一座草木结构的亭子,先曰“蒙难亭”,又改称“复兴亭”。一九四六年,胡宗南令桂永清推倒旧亭,建一钢筋水泥结构的亭子,曰“正气亭”。
一九五○年,此亭依旧,只是易名“捉蒋亭”。一九八六年,为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此亭再度改名,曰“兵谏亭”。从“蒙难亭”、“复兴亭”、“正气亭”,到“捉蒋亭”、“兵谏亭”,历史给那小小的亭子打上不同的印记。
第三部分:西安斗智古城西安沸腾了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哪里,哪里就轰动。实际上,那是一次对蒋介石的态度的大检阅:反蒋者欢欣若狂,拥蒋者如丧考妣,这两种人虽说心态相左,但都旗帜鲜明。妙不可言的是一些表面上拥蒋、暗地里踩蒋一脚的人物,态度暧昧,连连做着小动作……沸沸扬扬,保安—西安—南京,这三座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不同的戏。枪声只是行动。行动需要宣言加以阐明。临潼扣蒋,发生在十二月十二日清晨,当天的报纸已无法加以报道。当天,张、杨印发的第一号《号外》,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最早报道。现照原件全文抄录于下:
号外
第一号
张副司令杨主任暨西北各将领对于蒋委员长实行兵谏
(一)为停止内战已将委员长妥为保护促其省悟
(二)已通电全国并要求政府立即召集救国会议
(三)已请南京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
(四)此后国是完全决诸民意容纳各党各派人才共负救国责任
这第一号《号外》,非常清楚地道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那就是两个字——“兵谏”!“谏”什么呢?紧接着,当日印发的第二号《号外》,阐明了张、杨的八项主张。现仍照原件,全文抄录于下:
号外
第二号
张副司令杨主任暨西北各将领救国主张
(一)改组现在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人才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这八项主张的核心,一是“停止一切内战”,即停止“剿共”;二是“救国”,亦即抗日。两份《号外》,短短三百来字,简洁地阐明了华清池枪战的缘由。《号外》只能当天在西安城里撒发,张、杨还于当天向全国发出通电表态。电文中写道:“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通电中同样开列了那八项主张,阐明“诤谏”的含义。随着《号外》、通电的发出,古城西安沸腾了。十二月十二日上午,“捉蒋”成了西安三十万市民最激动、最热门的话题。街上,一辆辆宣传车在撒《号外》。人们自发组织游行,高呼着口号:“拥护张、杨八项主张!”“公审蒋介石!”“枪毙蒋介石!”这后面两句口号,虽说从未见诸张、杨宣言,但是东北军、西北军士兵和西安的老百姓,却喊了出来!
西安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古城,城中央的钟楼向来是人来人往最频繁的所在。那里顿时贴满了标语和漫画,标语的主题句是支持张、杨,漫画的大主角则是被抓的蒋介石。围观的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密密匝匝,口号声此起彼伏。这天下午,西安几十个群众组织纷纷开会,忙着发表宣言,发表通电,不亦乐乎。诸如《致全国将领及全体武装同志电》、《拥护张杨救国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