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9-图解-西藏生死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快乐幸福的感受
与无乐无痛的感受
⑥飘零的意识体
承受片刻都无
法休息的痛苦
⑦想要寻求
一个躯体
③察觉诵法不当
五种闭胎法
关闭胎门失败
投胎景象显现前
选择正确胎门的方法
对策③
观修如幻不实
对策④
观想观音或本尊守护神
对策⑤
观修马头明王
投胎人道的方法
死亡历程的指引地图 投胎中阴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
临终者进入死亡历程之前,必须了解这次由死亡到转世的过程,其实只不过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旅行”而已,在这个“旅行”中亡者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险境。面对这种种幻景的出现,亡者千万不要惊恐,因这一切只不过是你生前业力的影响而出现的幻相罢了。只要你安住心念,仔细聆听上师的诵读和指导,便会安然渡过死亡历程,脱离轮回,获得解脱。
本书文本转译自《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7),该书由藏族喇嘛卡孜·达瓦桑珠由藏文原著《Bardo Todrol Chenmo》翻译而成,并由美国学者伊文思·温兹编辑出版。此书被译为中文后,有众多的译名,其中有《西藏度亡经》、《西藏中阴度亡经》、《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与《中阴救度密法》等等。如果按这部经的原义来说,《中阴(中有)闻教救度大法》是最贴近于藏文原本意思的,因此很多译文都以此来命名。
这次出版本书为了更方便读者理解和阅读,将原本让人生涩拗口的书名,改为“西藏生死书”这样一个读者更易理解并且更浅显易懂的书名,让读者一看便知本书是谈论“死亡”与“轮回”的西藏密宗经典。这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因为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需要面对死亡。书中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以及他(她)们忧心守护在旁的家属们。通过上师或协助者诵读的方式使临终者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安然度过肉体崩解的恐怖境相。读诵此经所达到的最佳状态是让去世者或将去世的人因为得到了提示而得以见到明光,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涅解脱的圆满境相。或是至少达到安稳死亡与从容重生的目的。
原著英文本首次传入西方世界并得以迅速传播,是在20 世纪初,那时的西方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随之而来的科学大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开始对宗教(特别是基督宗教)失去信仰与信心。失去了宗教慰藉的人们心中感到空虚与不安。这时灵智学、神秘学便悄然兴起。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世界一直是既古老又神秘的,正因这种神秘感的驱使,有的人便转而向东方世界寻求精神的解脱,《西藏生死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精神心灵层面的追求,加上对于死亡与再生问题的关注,这本原来默默无闻的心灵指导教法,在西方近代宗教界与心理学界便具有了极重要的地位。此书后来由欧美转译成中文版出版后,便掀起了国人对生死问题与临终关怀的热潮。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关于死亡的心灵指导教法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西藏密宗关于生死的经典著作,此书可以说是去“另一个世界”的旅行指南,它展现给我们的是“死亡与转世”的过程中的种种景象,而旅行者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是没有肉身的意识体而已。
中阴闻教救度大法
死亡过程中通过听闻获得解脱的伟大教法
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是公元8 世纪印度密宗名僧,他原是乌苌国的王子,乌苌国(Uddiyana)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史瓦特河(Swat)一带。据说乌苌国的因札菩提国王在花园中散步时,无意中在湖边发现一名婴孩,婴孩躺在莲花铺成的垫上。国王收养了这个婴孩,并将他当成亲生子抚养。于是这个传说后来演变成莲花生大师是由莲花中出生的。莲花生大师就如同释迦牟尼一样,早年就放弃了王子的身份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并在中印度著名的那澜陀佛学院完成传统佛学教育,但他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寺院的生活方式,于是还戒,他在今日的缅甸与阿富汗之间四处游历,跟随许多当时的大师学习,后来便证悟成为了密教历史上最重要的圣者之一,在西藏人心中,他神通与法力无边,是文殊、金刚手、观世音三尊合一的化身,有的佛经也称莲花生为继释迦牟尼之后的第二位佛,并尊称他为乌苌大德或乌苌大师。依照西藏人的传说,为了保存众多莲花生大师的著作,后人将它们秘密埋藏,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能公诸于世,这其中也包括了《西藏生死书》。
掘藏
等待后人发掘的许多声称是莲花生大师所留下的非常殊胜的密法遗迹,至今在西藏各地仍随处可见,这些密法在当时被埋藏在岩石、山洞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破坏,一般这种形式的宝典都被称为伏藏(藏语,意思是埋伏的宝藏)。西藏密宗的大成就者认为,受法众生的根器会因时局的不同而将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必须将密宗经典埋藏起来等待后人发掘,其目的是要使合宜的法门在合宜的世代被发掘传递。在莲花生大师之后的几个世纪内,有不少人发掘被埋藏的密教宝物。发现这些精神宝物并且发扬其教义的人就被称为“掘藏师”。许多西藏密教典籍曾经一再失传,又一再被发现,以至奇迹般地保留到现在,这都必须感谢历代的掘藏师。在这些人当中,最有名的掘藏师就是14世纪时发现《西藏生死书》的卡玛林巴(Karma Lingpa)。在卡玛林巴15 岁的时候,在一座名为冈波达(Gampodar)的山上发现许多被埋藏的文献珍宝,包括一份名为“寂静与忿怒诸尊自然显现于觉悟之中”的集册。著名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就在其中。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莲花生大师与西藏掘藏师
这部经的渊源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是密宗名僧莲花生大师,他留给世人的这部心灵指导法,是每个临终者与亡者死后历程时所必知的旅行指南。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
运用这部经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临终者都能从容面对死亡。
生与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作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绝大多数的人在死亡来到时,将面临一片迷惘的世界,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心情会受到百般焦虑和煎熬。然而死亡后又会进入神秘的中阴世界,在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不停地逃亡,不停地闪躲恐怖景象的威胁。这时亡灵极需要他人的协助,提供安稳走过死亡历程的协助。这部经便是应用于临终的人,由上师或协助者在其近处读诵,通过清晰而且正确的读诵,叮咛临终者以及亡灵在临终时或进入中阴世界后必须注意的事项,藉此获得解脱,脱离痛苦的轮回。这种方式是人们在走到生命旅途终点时,真正克服死亡的恐惧,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的法宝。
佛说生死
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佛祖曾在《佛说譬喻经》中为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胜光王作了一个譬喻:有一个族人独自在旷野中跋涉,忽然前方传来野兽的咆哮声,随后一只老虎便出现在他面前。于是旅人惊慌失措地逃到一口空井前,只见井口垂下一条树根。情急之下,他便沿着这条树根爬了下去,希望借此能够躲避恶虎的追逐。谁知才爬到一半就来了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开始啃噬他所抓的树根。旅人于是环顾四周,希望找到新的依靠,却发现井壁上盘着四条毒蛇,而再往下看,情况则更糟,只见一条毒龙正张着血盆大口在井底等待。正在旅人惊慌失措之际,忽然从树根上流下许多晶莹诱人的蜂蜜,旅人被眼前的美味所吸引,顿时忘掉了所处的困境,于是便舔了五滴。
顷刻之间,风吹树摇,蜜蜂倾巢而出欲螯旅人,而且又有野火开始燃烧树根。胜光王问佛:“这个人为什么身处险境,却还要贪图眼前那一点美味呢?”佛祖于是解释说:“旷野象征着六道轮回的无明长夜,旅人就是众生,恶虎象征无常,空井象征生死,黑白二鼠啃噬树根象征昼夜时刻缩短着世人的生命,四条毒蛇即指色身四大,五滴蜂蜜即指五欲,蜜蜂象征邪思,野火象征老病,毒龙象征死亡。可见,生老病死原本都是痛苦的事情,世人应该早做打算,不要被五欲所迷惑。”
佛祖的这段譬喻正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时认真地思考生死的意义。
岁月如梭,无常的猛虎时刻都在我们的身后追随,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然而世人终日却只见眼前五欲的蜂蜜,不知老病的野火已经开始焚烧身躯,死亡的毒龙早已张开了血盆大口。惧怕死亡或者蔑视死亡都不应成为我们对于死亡无知的借口,佛祖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为众生探索并开辟了那片超越生死和轮回的净土。我们应该顺从他的指引,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不敢正视死就永远不能理解生,不要总是用后背面对着死亡,让我们从正面来与它对决吧!
死亡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们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不必为此担忧。其实死亡就像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然而死亡还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必须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生命的奇观(1)
简单地说,中阴是指死亡直到转世的这一段过程,“中阴”是“间隔”或“过渡”的意思。它可以是时间与空间的间隔,也可以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间隔。
中阴的三种形态
中阴在藏文中念为Bard,它是指一个过程的“完成”和另一个过程的“开始”之间的过渡或间隔。中阴的这种间隔可以是时间的,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是意识的。打个比方,我们耳熟能详的“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中的“黑暗”就是中阴状态,也就是说,日出前后之间的这段时间就可以算是一种时间概念上的中阴;再比如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即是空间中阴。还有我们内心瞬间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意识,此起彼伏的意识与意识之间有极短的间隙,这个间隙也许只有十分之一秒的短暂,但它同样也是一种中阴。其实,任何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之间的间隔都是中阴,而人类意识的经验便是由无数的间隔所构成。由此可见,生命就是由无数个中阴所组成。
六种中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