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271-江湖中国 >

第9章

5271-江湖中国-第9章

小说: 5271-江湖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所以,熟人是有频繁交往的人。    
    熟人和关系大体上是同义词。熟人即关系,关系即熟人。这样说,事实上大致不错。交往和利益互动,是很关键的要素,是“不熟”的人演进为熟人的要点。“不熟”的人与熟人之间并没有截然界限,要看利益交往行为的频率,只要带有利益互动,熟人背后的人情交换程序自然就会启动,“不熟”的人也可以转化为熟人。    
    面对面的“初级群体”    
    为了深入理解“熟人”含义,这里不妨借用社会学的“初级群体”概念。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由“面对面”交往方式维持的群体。“初级”二字特指“面对面”的交往,即通过身体感官(眼、耳、鼻、喉、皮肤)直接接触的交往。它不同于另一类依靠符号、文字、文件、制度等抽象载体凝结的群体,后者叫做“次级群体”,譬如,国家、政府、大型社团、协会和互联网。    
    前现代的社区大多是初级群体,靠“面对面”维持运作,譬如一个村庄、一个街坊、一个衙门、一个朋友圈子、一个帮会山堂等等。“面对面”是前现代社会的世界性结构力,抽掉这个因素,传统的组织体系肯定瓦解。“面对面”是传统组织的基石。不见面,便无法合作;不合作,便没有社会群体,便没有任何实际活动。在古代,不见面的抽象合作基本不存在,即便是今日,“见个面、吃顿饭”仍然是合作的流行方式,是宪政程序和市场经济的补充。假若与陌生人合作,就心里不踏实。与之相反,现代团体概念定义的属性反而与见面无关,它依靠抽象符号譬如法规、章程、文件、合同、互联网络等从事合作。这些文本与法律和宪政程序背景融为一体,一旦发生争议,可以由法律强制力来规范多边利益关系,而不需要见面来解决问题。尽管见面还是一种从属的交往方式,但已经不能当作一种心理保障和信用体系,现代骗子也可以利用“面对面”方式进行欺诈。    
    关系或关系网的性质属于初级群体,就此点而论,它是一种前现代组织。但是,关系网没有正式团体属性,因为它的边界十分模糊,没有群体成员的明确界限。它不同于家族、同学、村里、邻里等经典传统群体。譬如,家族有家谱为据,同学有校籍为据,邻里有户籍为据,不易混淆。关系是一种非常模糊的群体,边界十分混淆。譬如,对于一个人,尽管来往最密的亲友属于关系无疑,但外围许多点头之交是否关系就说不清了,不光旁人说不清,自己也说不清。关系或关系网与其他群体不同之处,就是没有客观的硬件作标准,完全取决于双方内心的相互认同。互相认同就是关系,互相不认同就不是关系,即便相互认识却不认同也不是关系。比这更复杂,还存在许多“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形,一个人认为是关系,另一人却认为不是,尤其当中一个地位高,另一个地位低,后者意欲高攀前者,容易产生一头冷一头热。这是关系概念特有的边际模糊区。但是,关系的模糊性一点儿也不影响操作。在实际情况中,“一头冷一头热”并不难变成“两头热”,关系是一种动态概念,一个不断建构和漂移的概念,关键在于人情攻势,只要加入的人情分量足够,剃头挑子也能两头热。    
    熟人不止于熟,弦外之音是“办事”    
    在一些方言区,“熟”与“认识”,二者总是混用,毕竟关系学是世俗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学院派的产物,严谨不是它的性格。比如说,“机关里我有熟人”、“机关里我人头熟”以及“机关里我认识人”,这三句话意思相通。海南话还有一个说法:“懂人”——“机关里我懂人”。所谓“认识”,当然不只是知晓姓名那么简单,其实就是熟悉。每日上街买东西,固然与售货员、摊贩认识,那也不算熟人。因为大家属买卖关系,由市场规则决定,不由人情决定,这就不符合熟人的要件。    
    熟人的要件,是在人情交易规则、相互委托行动上互相认同——你是我的关系,我是你的关系,然后能开启运作,走人情、办事情。至于事情,则因人而异,世道太平的时候要特权,不太平的时候要谋生。并非所有亲戚、同乡、同学、邻居都是熟人,都是关系户,这要看相互之间有无利益往来。没有利益往来,办不成事,或不肯帮忙办事,是亲戚、同学、同乡也不叫熟人,不算作关系。中国有一句民谚:“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写照,因为血缘隔得远,或住地隔得远,八竿子打不着,不如紧邻那么亲密,平时有个照应。照此类推,岂止远亲不如近邻,近亲也可能不如近邻,亲哥哥不一定比邻居好使,特别当兄弟为财产大打出手的时候,反倒不如远亲近邻。这蕴含一个道理,交往比血缘重要。说到这里,读者可能疑惑,不是说传统的家族薪火相传最要紧吗?怎么变成私人交往比家族关系更要紧了?这就是文化演变史的关键。其实,关系网代表的江湖文化早已完成了对古典家族文化的颠覆,价值中心已经从大家族转移到个人。    
    但是,变迁没有止境。过去一百年还在唠叨“远亲不如近邻”,今天又过时了。近年,传统民居大院普遍被高层公寓替代,各家各户铁门一关,来往就少了,有人搬进新家三年,对门邻居一概不知,也没兴趣打听。当代公寓的邻居们很少在楼内串门,反倒与城市远处朋友们经常来往,遇着事情也相互照应。这个变化,于是推翻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定论,反而更凸显熟人概念的本质,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是利益互动,是需要的时候相互帮忙。而原先被重视的血缘和地缘,只不过是近代生活的依托。    
    “关系”的精髓是传导,这是它立足之本    
    由于“熟人”的说法有歧义,所以日常惯例说法慢慢集中于“关系”上面。“关系”二字,更加精确、凝练,而且干脆直奔主题——就是能办事,免得与一般点头之交混淆。认识是认识,关系是关系。率直是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大家交易费用的降低,譬如,称呼当官的,连“长”字都省了,直接称某局、某处。级别是官场文化的本质,多称一个“长”字显得啰嗦和浪费。    
    关系的精髓是什么呢?如果国人要把“关系”译成外文给外国人解释,是意译而非音译,就碰上概念内涵问题。有一次,作者请教一位在美国讲授英美文学的华裔教授,关系二字可否译成Relation?他做了出乎意料的回答:“Relation只代表关系的字面含义,更传神的译法是Connection”。作者顿觉醍醐灌顶,英文Connection是联结、衔接、接驳的意思,这恰是关系在江湖语境中的准确含义——一个人联结到另一人,就像互联网网页的“链接”。有时用英文解释中文名词,反倒比中文还管用。黄仁宇在《关系万千重》中有时将“关系”音译为Guanxi,当外来语使用,意指某种半合法、半非法的灰色行为。两相比较,仍感意译Connection更传神,对国人反思“关系”有所裨益。


二、关系网细说关系(二)

    “关系”的滥觞    
    “关系”二字在中国耳熟能详,涵义几乎融进骨子里,可以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然而这种说法,滥觞于何时呢?    
    “搞关系”一词的大量涌现和流行,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此前,关系的说法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也就是说,那时的“关系”二字是汉语“关系”的本义,即联系,而不是“搞关系”。当然,严格地说来,没有“关系”的说法不等于没有搞关系的事实。搞关系、走后门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于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只不过在其萌芽时期未被概括为抽象的“关系”,而是用各种带有亲情色彩的称谓表示“关系”,譬如,“亲戚”、“朋友”、“叔伯兄弟”、“同窗”、“门生”、“老乡”、“表亲”等等,未将包含“搞关系”、“走后门”等内涵的众体提炼成一个统一的符号。未提炼,也说明“搞关系”尚未流行,尚未平民化、制度化。“关系”一词走向前台开始流行,并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惯例制度的崛起。这种抽象提炼过程,明显增强了一种冰冷的色彩,不再谈亲情、友情、学谊,毅然决然地抽掉温情的面纱,将利害关系赤裸地凸显在眼前:是亲戚、朋友、同学……那又怎样?大家在此一律平等,都是“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对象而已。当然,这只是价值蜕变的内心独白,并不排斥嘴巴上“咱俩谁跟谁”的曲意逢迎和逢场作戏。    
    在清朝以前的文献中,没有今日意义上的“关系”这个词汇。那时的“关系”,都是其原始语义,即联系,而不是指走后门的熟人。在古代文献中,第一次或较早地出现“关系”这种说法,是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全书仅在第二回出现过一次,不过不在正文,而是在对“过班”这一台词的注释。原文总共九个字:“过班:过通关系而升官。”此“关系”,即今日关系之雏形。    
    随20世纪向前延伸,“关系”在文献及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日渐提高,曾一度在20世纪中后期“文革”中达到顶峰,并一直延续至今。在今天,关系概念是人所共知。在日常口语中,托熟人、走后门含义已经超过原始语义上升为第一含义,在托人办事中谁都不会误解它的意思。而它的原始语义即“联系”的含义,则萎缩为一种纯粹书面语言,基本局限在学术和政治文本里。    
    “关系”何以称“关系”?    
    关系作为一种特指的符号,具有特殊的生成结构。    
    从符号学看,符号的“所指”是内容问题,应该是针对已存在的客观事实。但符号的“能指”,即符号名称的选择带有偶然性。为什么选择“关系”来称呼关系,而不是其他?是谁选择了“关系”称呼?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时机选定和流行“关系”称呼?这既要归结到近代社会的移民性质与社会主义语言文化的交叉。    
    依托移民迁徙的江湖秩序,其组织模式的发展和繁荣,通过对大众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渗透,在20世纪积累了丰富的小传统底蕴,至此时需要进一步改造、整合和规范,需要用新概念和新符号来加以提炼和标识,以利于惯例制度的进一步提升。对新符号和新概念的需求是必然的,但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则是偶然的。因之,这一时代出现的新符号就不可避免打下了当代的烙印。    
    关系名称的认同、流行和时尚化,与集体主义体制的话语习惯有关,与集体主义的精神无关,仅仅是一个话语习惯而已。尽管,早在清末就有“关系”的零星叫法,但并不流行,不成为得到大家认同的主流话语。《官场现形记》只是“关系”说法的星星之火,“关系”说法的真正燎原是在“文革”时期。    
    解放后,在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的组织体制下,所有工、农、商、学、兵、政、干……都要填写人事档案。标准档案格式都有“主要社会关系”一栏,要求填写近亲和密友①   ① 近亲和密友同时也是搞关系的主要对象。。每个人从上小学开始到进入工作单位,填写下的表格不下百份,每份都有“主要社会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