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美术史 >

第58章

中国美术史-第58章

小说: 中国美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建),内城大体呈方形,东西长六·六公里,南北五·三公里,城墙包以
砖石,四周建有九座城门,城门都设有箭楼和瓮城,绕城有护城河,坚实严
密。宏伟庞大的皇城及紫禁城位于内城前方的主要地位。在全城中轴线的主
要部位,即自永定门开始到钟鼓楼为止长达七·五公里的中轴线上,布置营
建了一系列政治性宫廷建筑群,构成庄严富丽的画卷。

自永定门(外城正南门)进入是长达三·一公里的正阳门大街,东西两
旁建有天坛、先农坛两大建筑群,正阳门大街笔直宽阔,两旁店铺林立,市
招辉映,大街的尽头是内城的正门——正阳门。正阳门前边建有玲珑的五牌
楼和横跨在护城河上的白石桥,和巍峨的箭楼及正阳门城楼相衬托。正阳门
内是短阔热闹商贾云集的棋盘街,不远即是皇城区域的大明门。从永定门到
大明门构成都城繁盛景象,是画卷的前奏。

皇城从最南端的大明门开始,大明门里是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由红
色宫墙环绕,沿墙两旁建有百余间黄瓦红柱的千步廊,墙外则是五府六部的
衙署,宫墙延伸到广场北侧向东西展开,使巍峨壮丽的承天门(即天安门皇


城正门)突出地展现出来,在进入皇城后建筑即显示出非凡的气势。

由承天门经端门又进入宽敞的午门广场,午门是紫禁城正门,造型复杂
精巧庄严华丽(图382)。午门内的宫廷区域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是以太和
门内的太和殿等三大殿为主的外朝,即封建帝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图
381);后部以乾清门里的后三宫为中心的内廷,是帝王后妃进行日常统治及
生活的区域。特别是三大殿的建筑,在宫廷中规模最大,造型装修又极其庄
丽,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也是全部建筑的高潮部分(图383)。宫
廷的最后是布置亭台馆榭奇花异石的御花园。神武门(紫禁城后门)外有高
耸的景山,成为宫廷的屏障和全城的制高点,景山西部是碧波荡漾的北海苑
囿,穿过景山主峰可达地安门(宫城后门),地安门外又是笔直的大街和繁
闹的市场,大街尽头的鼓楼则构成中轴线结束时的一个顶点。

北京城,特别是宫廷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体现了明清建筑的最高水平,
它通过平面布局及立体造型,并结合雕塑、彩画、装修等多种因素,把政治、
宫廷生活的实用需要和主题思想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同样是城楼,正阳门前面的箭楼纯由砖石垒成,坚实凝重,具有军事堡垒性
质,而箭楼后边的正阳门城楼则木构重檐画栋雕梁,极力渲染帝都的富丽堂
皇。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建立在庞大的红色城台上,重檐歇山顶,下边五个城
门,门前是金水河和五座白石桥,还点缀了华表和石狮,门前封闭的广场和
外界隔绝造成严密尊贵的气氛,而形成另一境界。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城墩
座平面呈■形,上建庑殿顶城楼及四座崇阁并用廊庑连接,构成庄严而华美
的“五凤楼”,宫廷内部千门万户造型上各有千秋:外朝的太和门是太和殿
的前奏,门前院落宽阔宏伟,弯曲的内金水河上横跨白石桥,下面流水淙淙。
太和门建于白石台基上,左右衬以崇政、宣政两门,呈对称状;东西六宫的
院门有的有五色琉璃装饰成美丽的图案,形成生动的景象。

殿堂建筑在宫廷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同样具有丰富的形象与构思。外朝
三大殿是宫廷建筑的最主要部份,建于工字形的三层高大的白玉石台基上,
前面是占地二·五顷的宽大院落,东西有体仁、弘义两阁,四角又有崇楼相
衬。三殿在造型上又有变化,皇极殿(太和殿)是举行国家隆重大典所在,
面阔十一间,黄瓦重檐庑殿顶,殿内中部有六根金漆圆柱,正中是雕镂精巧
的御座,顶上是盘龙藻井,殿前石台上有龟鹤日晷嘉量等带有祝颂性质的雕
刻装饰,殿内外的装修布置都是最尊贵的形制。华盖殿(中和殿)是皇帝上
朝前休息的便殿,规模较小,采用亭形四角攒尖顶,谨身殿(保和殿)开间
与太和殿相同,但采用重檐歇山顶。三大殿的彩画、梁柱、石栏杆、台阶陛
石都大量使用龙凤图案,气势森严,处处体现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宫廷建筑的色彩也非常讲究,金黄耀眼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屋檐下衬
以蓝绿色为主的彩画,下边是红墙朱户,白石栏杆与台基,具有强烈明快的
色彩效果。许多建筑部件非常精美,如现存保和殿后御路的云龙大石雕、太
和殿的宝座、乾清门外的鎏金铜狮、皇极殿外院的琉璃九龙壁,甚至须弥台
座为排泄雨水而设计的螭首雕刻等,都相当精巧细致,体现了高度的工艺水
平。

皇家修建的坛庙建筑在北京城建筑中也占有较突出地位。坛庙具有神权
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但在建筑形象及设计构思上同样体现了那一时代建筑
艺术的卓越技巧。

天坛是北京城坛庙建筑中气势宏伟而艺术性最高者,始建于永乐四年,


至明嘉靖又经改建成现在规模。天坛为皇帝祭天及祈祷丰年之所,幅员广阔,
占地达二八○公顷,在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两组使用目的不同的建筑群。南
端以祈天的圆丘为主,北端主要为祈祷丰年用的祈年殿,两组建筑间以高出
地面二·五米,宽二○米,长三六○米的海漫大道相连接,大道以下两旁大
部分空地遍植柏树,以森严静穆的气氛,把高出地表的神道上的建筑衬托得
更为注目。

中轴线最南端的圜丘是皇帝冬至时祭天场所,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石
坛共三层,圆形露天,下层直径五五米,每层都有石栏杆围绕,石坛四周有
两重围墙,内墙平面呈圆形,外墙作方形,整个建筑造型单纯洗炼,效果庄
严开阔,色彩以白色为主,造型上层层收缩,给人以崇高之感。

天坛中最为成功的建筑群为祈年殿,建筑在三层高大的圆形白石台基
上,大殿平面作圆形,三重檐逐层向上收缩,深蓝琉璃瓦金顶,红柱彩画,
造型稳定,色彩绚丽,通体用木构承接,在艺术上技术上都是极为高超的杰
作(图386)。

另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是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太庙殿堂具有宫殿的
宏伟,用了大片古柏簇拥以造成神圣静谧气氛,从地势到建筑规格布局设计
都显示着它尊贵的地位。

明清时期在北京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宗教性建筑,如著名的正觉寺、碧
云寺、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雍和宫、西黄寺等都各有特色。正觉寺俗
称五塔寺,建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重建。寺中建有由五座密檐方塔组
成的高达十六米的金刚宝座,塔四周雕有天王、狮子、孔雀等,精工生动(图
385)。碧云寺后建于乾隆年间的金刚宝座塔也是仿正觉寺塔形制的。乾隆四
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在西黄寺修造的清净化城石塔,是为了纪念乾隆
时逝世于北京的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六世而建的,由基座正中的一座高大喇嘛
塔和四角配以四座八角小石塔组成,也是属于金刚宝座塔形制。这种塔基本
形体起源于印度,但其间又融合了西藏喇嘛教和汉族建筑艺术,以多变的造
型构成庄严华丽风格。

雍和宫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原为胤祯(即雍正皇帝)作亲王时的府邸,
雍正登基后改为喇嘛庙,乾隆时又重加修缮,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富丽。
最大的建筑为后部之万佛阁,重檐三层,并自第二层用飞桥与两旁的永康阁
延绥阁连成一体,匠心独运,极为壮观。

位于郊区寺院大多点缀有优美的园林庭院,不少庙宇佛像法器也具有很
高艺术价值。如卧佛寺的元代铜卧佛、法海寺的明代壁画、觉生寺的明代古
钟、雍和宫万佛阁内的十八米高的白檀木雕大佛、碧云寺的五百罗汉木雕,
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三、园林艺术的繁盛

我国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三代时期已有供帝王狩猎之苑
囿,秦汉以后,除建造宫室外,兼及注意供游赏的宫廷园林。唐宋之御苑当
以宋徽宗营建之延福宫及寿山艮岳最为宏伟。而私人园林于六朝唐宋亦有很
大发展。古代园林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
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出现
了繁盛的局面。皇家苑囿和私人园林的数量、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特别在
绘画、诗文影响下,在意境设计、气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值得重视的创造。

明清两代皇家在建造宫殿同时,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营建园林,
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皇家园林集中于首都北京,有附属
于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区风景胜
地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此外,在某些地区还建有行宫,其中承
德之避暑山庄,尤具有巨大的规模。

包括现今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清时代皇城内规模最大的园林,它的历
史可以远溯到辽代在这里建立“瑶屿行宫”,金大定年间又疏濬水道扩大湖
面,将挖出泥土堆成小岛,并沿湖修建离宫。元忽必烈以这里为中心,修建
大都,将宫阙建筑排列在太液池的东西两岸,巧妙地将巍峨的宫阙和旖旎秀
丽的水上风光结合在一起,使这里成为皇城内御苑。明清两代就是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营建亭台阁榭,堆山叠石,使景色更加秀丽宜人。

西苑风景区是利用天然条件,以人工点缀美化环境的古代园林范例。全
园以水为主,以高耸的琼岛白塔为中心。自琼岛前方观览,巍峨的团城和葱
茏的琼岛上殿阁相连,金碧辉煌,自湖北岸遥望,碧波荡漾,琼岛及白塔浮
现湖上,长桥卧波,湖岸蜿蜒,一洗宫廷庄严呆滞之感而仿佛进入仙境。沿
湖除北岸几组梵刹殿宇外,基本上是平缓柔和的轮廓线,散落布置着造型精
巧参差错落临水而建的五龙亭、华丽庄严的小西天、天王殿、东岸一带更有
清幽的濠濮涧,雅致优美的画舫斋等,构成为具有特色的“园中之园”。

明清皇家的离宫主要在北京西郊一带。这里山峦起伏,水道纵横,经过
历代开拓经营而越发秀美,佛寺禅林园林别业点缀其间,早就成为贵族文人
宴游咏唱的胜地。又经明清两代大力兴建,特别是清代在这一带大规模的施
工几无虚日,涌现出著名的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等“三山五园”。其中现今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
大之园林为颐和园。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距城二十华里,附近玉泉山有清冽的泉水,金
代时山上即建有行宫,玉泉山泉水汇成瓮山前的大片湖泊(七里泊),元代
时曾由此引水到大都,对运输及京都用水起过重要作用。明代称七里泊为西
湖,瓮山前有长堤直延,山上建有圆通寺,湖中遍植莲菱,远处西山隐然如
画,湖光山色,宛然有江南意趣,已成为人们流连忘返之处。清乾隆皇帝为
了给其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