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

第39章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第39章

小说: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缎隆措A層消費〉の時代》,东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85。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失业破产不断,国家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而一批IT精英等跻身全球性大公司的“新阶级”却伴随全球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等发展获取了巨额财富,《文芸春秋》編集部:《新階級社会日本》,东京:《文芸春秋》2000年5月号。“一亿总中流”的平等、富裕表象再也掩盖不住现实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从1980~1992年短短十多年里,日本基尼系数上升了约01,且数值甚至超过04,以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日本在各发达国家中不平等程度最高,超过了美国。有研究者认为,日本已从曾经堪与北欧媲美的机会与结果的“双高”平等社会坠入了与英、法、德等国为伍的机会不平等、结果也多少不平等的社会。橘木俊詔,同前引书,1998,第5~6页。    
    面对新的社会状况,对中间层问题的探寻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中流崩溃”论成为众多研究者论述的主题。《2010年中流阶级消失》田中勝博:《2010中流階級消失》,东京:講談社;1998。、《中流幻想的崩溃》上野千鶴子:《中流幻想の崩壊》,东京:至文堂;1987。、《〈中流〉的幻想》岸本重陳:《〈中流〉の幻想》,东京:講談社;1985。、《中流的幻想》越谷政一:《中流の幻想》,日本青森市:北の街社;1985。等类似的著述标题便清楚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所谓的“中流社会”不过是一个迟早会破灭的幻想而已。也有的学者反驳认为,日本现在的不平等只是“富裕中的不平等”,“‘中流层崩溃’说缺乏根据”。参见原純輔《中間層の空洞化説は疑問》、大竹文雄《〈中流層の崩壊〉は根拠乏しい》等论述,出自《論争 中流崩壊》,东京:《中央公論》編集部,2001,第89~106、121~126页。另一些学者则从“新中产阶级”研究概念的产生上反驳“崩溃说”,认为从米尔斯的论述及18世纪“新中产阶级”概念的诞生伊始,“新中产阶级”一直就是“位于阶层序列的中部、支撑着社会秩序的稳定”的符号化的象征性存在,而并非真正的实体,因此所谓的“中流崩溃”不过是个故事而已。盛山和夫:《中流崩壊は〈物語〉にすぎない》,同上,2001,第222~237页。还有的学者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发现,占全体人口约20%的上层白领雇员的代际继承性增强,“担任企业、行政部门的专业工作者或管理工作的上层白领自80年代下半期始,无论在可能性的差距上还是终点的状况上都处于封闭化状态,称之为‘知识阶级’也不足为奇。”佐藤俊樹,同前引书,2000,第98页。佐藤俊树并且认为:“就算泡沫经济之后的不景气结束,日本经济重新踏上稳定发展的轨道,不,就算再来一次60年代那样的高速经济增长,仅凭这些也无法消除上层白领的‘阶级’化,说不定在‘馅饼’整体加大的情况下,反而存在收入差距加剧的可能性。”同上,第102~103页。据此,“新中产阶级”又开始形成自己新的实体,有部分学者甚至视其为重构日本新型社会的希望。櫻田淳:《今こそ〈階級社会〉擁護論——〈中流の飽和〉を超えて》,东京:《中央公論》編集部,同前引书,2001,第257~279页。    
    


第八部分:“全民中产”社会的诞生与终结二模糊的定义与细致的操作(1)

    从前面的一些叙述可以发现,日本围绕“middle class”研究出现了多种名称定义,“中产阶级(阶层)”、“中流阶级(阶层)”、“中间阶级(阶层)”、“中等阶级(阶层)”等等不一而足,其中虽不乏无视区别、顺手拈来型的混用,但对有产还是无产、阶级还是阶层等概念的区分却反映出研究者对该问题的根本认识立场。同时,“概念上的混乱常常源于背后理论结构的不严密,反过来,偶然的概念混乱有时也会促成理论结构的重组。”高坂健次,同前引书,2000,第147页。    
    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日本普通民众对这些用语有着自己清晰的区分。对“中产阶级”,接受调查的人一般主要着眼于财产、收入等方面的情况,认定其“在以经济能力建构的阶级结构序列体系中,处于接近顶点的相当高层”。与此相对,对“中流阶级”、“中流阶层”等,被调查者一般根据所占的社会地位高低、社会威望大小等进行判断,主要建立在印象中的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上,认为在以社会地位高低来划分的阶级结构中,“中流阶级”、“中流阶层”大体接近中间位置。而对“中间层”、“中间阶级”等用语,一般被调查者的反应是一种模糊不定、悬在半空的不稳定感,更多强调的是“中间”概念中消极的一面。从学术角度来说,该定义应当属于适用范围最广的最为贴切的表达,将前两种定义的内涵都包容在内,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其归属者却最少,多只有学者群体使用。1960年的调查结果发现,选择“中流”的占56%、“中产”29%、“中间”19%。尾高邦雄:《日本の中間階級——その位置づけに関する方法論的覚書》,《日本労働協会雑誌》22号,日本労働協会,1961,第4~27页。    
    日本的中间层问题研究较早是在阶级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的,作为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补充,认为它属于劳资间的第三阶级即中间阶级。大河内一男,同前引书,1960。岸本重陈也认为,称“中”则必有两极,他将雇佣与被雇佣视为两极存在,认为在雇佣关系上位于二者之间的、拥有一定独立财产、享受适度富裕的为“中流阶级”。岸本重陳;同前引书,1985,第90~98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农地改革、民主化改革等措施消灭了地主阶级,也同时多少消除了意识形态上传统的马克思式阶级划分的影响,阶级分类逐渐演化为阶层结构分析:“阶级理论运用‘剥削’概念描述社会的利益对立,但随着社会形势变化,逐渐失去其解释力,与此相对,阶层研究通过细化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测量指标等方法,来捕捉社会现实的面貌。”丹辺宣彦、田渕六郎:《書評論文〈日本の階層システム〉》,东京:《社会学評論》2001年(52)3,第435页。阶层概念往往与阶级概念形成对照:“阶级将人们分割成界线明确的集团,阶层则呈现连续分布;阶级的基础是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差异,阶层的基础则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分配;阶级伴随着阶级间的利害对立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敌对性关系,阶层则并不一定包含这一假设。”浜嶋朗:《現代社会と階級》,东京:枺┐笱С霭婊幔1991。1975年日本实施的第三次SSM调查放弃了阶级概念,专门采用阶层概念,阶层结构被定义为“社会性诸资源分配形态的相对持续性状态”。浜嶋朗:《現代社会と階級》,东京:枺┐笱С霭婊幔1991。村上泰亮则根据韦伯经济、政治、文化的分层方式,对“中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定义:经济上拥有足够维持一定生活方式的收入和资产;政治上拥有选举权,而且在行政机构、民间法人企业、地方社会肩负着某种管理职责,包括为产业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型专门职业层,即广义的管理阶层;文化上受过一定高等教育,拥有独特的“中流式”生活方式,是促进产业化的“手段式”价值即所谓“中产阶级美德”的自觉承担者,如勤勉、节约、重视婚姻与家庭、计划性、效率性、责任感等,是资产阶级实质上的文化领导层。村上泰亮,同前引书,1987,第187页。盛山和夫通过对阶级分析历史的回顾,同样否定了“导致社会变动的政治主体阶级”的存在,认为应从身份制、社会资源分配等角度重新找寻“中间层”问题的研究途径。盛山和夫,同前引书,1999,第150页。而渡边雅男等学者则坚持阶级观点,主张应当重新回到马克思。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430~431页。新一代的社会学学者佐藤俊树则把“与父亲从事相同职业的倾向增强”这种知识精英层代际流动的封闭性称作“阶级的出现”。佐藤俊樹,同前引书,2000。    
    就如何具体区分出中间群体,有学者总结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综合三种方法。尾高邦雄,1961。第一种主观方法由传统的舆论调查发展而来,询问被调查人认为自己属于哪一阶级,由此决定其所属阶级。调查内容综合三种选项:①“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家阶级”中3选1;②“上流、中流上、中流下、下流上、下流下”中5选1;③“支配者层、指导者层、经营者层、中间层、劳动者层”中5选1。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单刀直入,操作简单,而且分析结果的信度较高。    
    第二种客观方法较为复杂,一般程序是:①选择研究者认为对阶级判断具有决定性相关意义的客观因素;②对这些因素设定一定数量的排序体系;③以这一排序体系为标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人、各家庭进行定位,并按序位进行分类;④对分类后的各组连续体标上3个、4个、5个或更多的分隔标签,并以其为界计算各自区间内的人数或家庭数。判断阶级划分的客观因素一般有职业、学历、收入、财产、消费水平、居住方式、居住地区、家庭背景等,其中根据选取最具决定性的变量数目是一个还是综合两个以上,研究又不断细化。经济学家多以收入为决定性变量,社会学家运用最多的则是以职业为基本要素来测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划分。    
    


第八部分:“全民中产”社会的诞生与终结二模糊的定义与细致的操作(2)

    第三种是一种综合尝试的方法,如日本1955年的“成层与流动”调查中,将被调查者自我认定的阶级归属(“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家阶级”)与被调查者的职业结合,制定出5个阶级划分(①资产阶级;②小资产阶级;③白领A;④白领B;⑤蓝领),再据此调查全国的阶级结构。    
    研究者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两种新的研究途径:①设定综合的客观阶级划分标准,考察职业、收入、财产、消费水平等,从中制定出中产阶级标准,再调查其中有多少人抱有中产阶级意识;②反过来,先根据主观调查得到的自我判断比例制定出主观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或中间层,再以此为标准,调查该标准内人们的职业、收入、财产等量度。他们对两种方法进行再综合后得出一种认为是较为全面的划分:最上层、中产阶级、准中产阶级、中间层、下层。1955年处于日本经济腾飞期,该分类的各层比例分别是3%、18%、19%、32%、28%。研究者认为,上层仅占3%,中产阶级和准中产阶级的数目几近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因此,作为“中产阶级”培养对象的应是第四阶级的中间层。结论认为,“中产阶级(包括准中产阶级)”与“中间层”在阶级归属意识、工作中的权力、支持的政党类别等方面存在深刻的性质差异,如中产阶级的“中间阶级”意识达46%左右,工作中部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