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雇员的社会特征,他们在自己的意识和群体评估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性格。” Lederer; Emil; The Problem of the Modern Salaried Employee (New York: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1937); p8莱德勒证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独立企业主(即老式中产阶级)在经济活跃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882年的28%降到1907年的不足20%;同一阶段手工劳动者的比重也仅有小幅增长;而薪金雇员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则从1882年的18%上升到1907年的67%。这和后来米尔斯揭示的美国同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十分相似。
第一部分:序一何谓中产阶级(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欧美各国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鲜明的变化之一是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扩张。这种变动或“扩张”,使得有关中产阶级的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1951年)、帕克的《中产阶级的神话》(1972年)、吉登斯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5年)、古德纳的《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1979年),以及阿瑟·维迪奇主编的《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地位诉求和政治取向》(1995年)等, Mills; C Wright; Ibid; Parker; Richard; The Myth of the Middle Class(New York: Harper; 1972); Giddens; Anthony; The Class Structure of Advanced Societies(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75); 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英文版1979);Vidich; Arthur J; op cit。而关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在某一类群体中的中产阶级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同早期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基本特点是:(1)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对欧美中产阶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2)对构成中产阶级的各群体均作了分类研究;(3)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特征、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4)发展了有关中产阶级的相关理论。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上海:《社会》2005 第1期。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从字面上看,理解中产阶级即英文中的middle class似乎并不困难,它指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但是,问题常常在,这个社会资源究竟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或阶级分层的标准是一元的,即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它起码包括:(1)从经济的角度界定的阶级(class),“从具体利益的观点来看,阶级是由同样经济地位的人组成的一些集团”,或者说他们具有共同的生活机遇;(2)从社会的角度界定的身份或地位(status),不同的身份或地位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或缺乏这种声望……它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方式来体现的”; Gerth & Mills; ed; From Mar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405(3)从政治的角度界定的权力(power),这是在社会生活中贯彻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意志的机会。这一由财富、权力和声望构成的所谓三位一体分层法后来影响到众多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吉尔伯特和卡尔的包括职业、收入、财产、个人声望、交往、社会化、权力、阶级意识和流动在内的九变量系统。吉尔伯特和卡尔:《美国阶级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9页。这九个变量既包括职业、收入、财产等客观因素,也包括了个人声望、阶级意识等主观因素。尽管这九大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以及这九大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都常常被人们视为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但一般而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或收入和财产等经济因素是人们用来划分中产阶级的常规标准之一。比如,早期人们将老式中产阶级称为“小资产阶级”(the petty bourgeoisie),而现时人们仍习惯将中产阶级称为“中等收入阶层”。职业也是人们用来划分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另一常规标准,比如,在米尔斯眼里,新老中产阶级的交替,就“是从财产到新的分层轴线——职业的转变”。
第一部分:序二中产阶级的历史脉络(1)
一般说来,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产阶级”即英文中的middle class最早出现在近代以来的欧洲。自17世纪甚至更早,欧洲社会就出现了现在被称作“现代化”的社会变迁历程,并通过这场绵延数百年并不断向整个世界辐射的大变迁使人类生活于其中数千年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公认的这场大变迁的“震中”却是18世纪欧洲的两次大革命。
现代意义上的英国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着最为密切的关联。这场以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前导的技术革命,在产生了现代大工业的同时,也使得以市场为中心的整个资本主义体制得以确立,同时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原先繁复的社会等级逐渐演变成贵族阶级(gentry class)、市民阶级(burghers class)和劳工阶级(working class), 他们分成为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upper class)、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和下层阶级(lower class)。早期的英国中产阶级由大小不等的商业和工业资本家构成,他们对财富孜孜以求,借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法国中产阶级的最初形态是那个后来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扮演了积极角色的第三等级(Third Estate)。同教士与贵族即所谓第一和第二等级相比,第三等级数量庞大,占到人口总数的97%,并且它的涵盖范围也很广。按托克维尔的说法,“最有钱的商人、最富足的银行家、最干练的工业家、作家、学者同小农场主、城市小店主以及耕种土地的农民一样,均成为第三等级的一部分。”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287页。但是,虽然第三等级包括了所谓“中产阶级”,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三等级都是中产阶级。第三等级包括了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分,也就是说,第三等级中有富人和穷人,有目不识丁的人、也有有教养的人,当然,也包括了中产阶级,或法国人所说的the petty bourgeoisie。如果需要解释的话,那么,第三等级中的富人是资产阶级,包括最有钱的商人、银行家和工业家;中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是小农场主、小店主,占总人口80%的农民中的10%的富裕者,以及为数不多的作家、医生、学者等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专业人员等;而穷人则是大多数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城市贫民。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日千里的发展,这个在政治上仍然处在被统治地位的第三等级,包括上述大资产阶级,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已经对包括贵族在内的整个法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法国贵族阶级之间上演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相互模仿的“闹剧”:一方面,传统的贵族阶级对向上攀爬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充满了鄙夷和不屑,甚至Bourgeois一词本身在贵族阶级眼里就是粗鄙和缺乏教养的代名词;Maza; Sara; “Luxury; Morality; and Social Change: Why There Was No Middle… Class Consciousness in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69(June 1997)这种鄙夷和不屑使得包括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兴市民阶级既反对贵族阶级的特权,又对这种特权顶礼膜拜。在当时的法国,用金钱来购得贵族的身份几乎是每一个法国新富们追逐的流行风气,而莫里哀笔下的那个醉心贵族的小市民——茹尔丹先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罢了。另一方面,有着天生的商业冲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们,也像托克维尔所说,则拿着用各种手段获得的“财富这一特权来反对他们的敌手所享受的五花八门的特权,他们当然会在贵族眼前炫耀所有的豪华富足”。托克维尔,同前引书,第286页。像贵族成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模仿对象一样,他们反过来也以后者为模仿对象:既要学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阔气,但又不知生财之道,于是很快就产生了经济上的拮据,或用托克维尔的话说,其收入赶不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贵族阶级在经济上的衰落,既是那场摧枯拉朽式的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起码是起因之一),也是它的必然后果。革命期间及革命之后,Bourgeois又开始具备了经济以外的政治特征,它和“无套裤汉”(sans…culottes,指激进的巴黎市民,包括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店主以及一部分富人,与小资产阶级有十分相似的构成)一样,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尽管德国不是中产阶级最早的发源地,但是就像我们已经提到的那样,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德国思想家们却是中产阶级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确实,德国资本主义的出现晚于英、法国,但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就齐头并进,到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国,而它的首都柏林也“从一个相当偏僻、死气沉沉的市镇一下子变成为世界性的城市”。Coser; L; Master of Sociological Thought; Ideas 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7); p203 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短暂的魏玛共和国时代,尽管政治上的安宁一天也没有过,但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领域的活跃却为德国造成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正是在这个期间,埃米尔·莱德勒和雅各·马沙克注意到了由薪金雇员和公务人员组成的所谓“新中产阶级”的出现,除了这两个主要的群体外,还包括私人教师,护士,在各种经济联盟、职业团体、工会和消费者协会中的高级雇员,劳动组织的秘书,保险公司的雇员,以及演员、歌手、音乐家、合唱队员、药店雇员、报刊编辑与记者等。尽管包括莱德勒在内的许多德国理论家们都认为,中产阶级在德国社会结构中的中间位置结束了社会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强了阶级之间的亲和力,但是1920~1930年代的德国却对这种说法提供了反例。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带来了整个德国的社会和经济的衰落,此时的中产阶级尤其是那些“边缘”或“低等”中产阶级终于发现,自己既不相容于资产阶级,也不相容于劳工阶级,他们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扩展感到压抑,另一方面也对工人阶级力量的崛起惊恐万分。这种两头不靠的“中间状况”或“中产阶级的惊恐”(p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