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

第24章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24章

小说: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第一,日本人向来追求同等,反对过大的差别,所以有城乡趋同的历史传统;第二,日本是个保守的民族,他们非常重视民族凝聚力,所以农村不可能被城市抛弃;第三,日本政府对农民实行特殊保护政策,比如长期以来实行保护大米价格的政策,并限制大米进口,以维护农民利益;第四,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劳动组合协会保护农民利益。    
    在日本,一提到农民,人们所流露的不是鄙视,而是羡慕。这是因为,农民不仅收入高于城里人,而且生活的实际舒适程度也高于城里人。农民的劳动强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农民的田园之乐则是城里人所没有的。在日本没有强制性户籍制度,任何人想在城里落户,都可以在15分钟的时间内办完全部手续,但没有一窝蜂拥向城市的事情发生。所以,大城市的人口总能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没有发生过失控的事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农村的出生率也并不明显高于城市,日本没有限制生育的政策,舆论上倒是经常表扬那些孩子多的家庭(记得我在日本留学时,听说过这样一个报道:九州有一位生了11个孩子的妇女,一时间简直成了英雄,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农民素质较高。人的素质与人口出生率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素质越高,出生率便越低,西方国家普遍如此。所以,日本全国人口1。2亿,这一数字已经保持了数十年,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也有人担心,“倒城乡差别”终究也是一种差别,差别总不是好的事情,应该抑制一下农民致富的速度。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抑制农民致富速度的做法也是不对的。与其说日本的“倒城乡差别”是人为制造的,不如说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任何国家,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有意地提高他们的地位,甚至让农村略高于城市,这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部分富裕后的十一级跳

    汤涛    
    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城市中出现了一大批富有阶层,他们开始大量购买土地创建工厂或囤积居奇。日本是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大部分在农民手中。农民靠祖传的山林和土地,一夜间暴富。日本农民富裕之后如何消费呢?这就是日本农民的十一级跳。    
    改造厨房和浴室    
    过去日本农民家里的厨房和浴室一直是江户时代的产物,就像以前我们江南地区农民的老虎灶和茅坑,城市居民的冲水厕所是日本农民的热望,当祖传的山林和土地变卖成满满的一捧金钱时,追赶都市人的生活水平,就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改造翻修房屋    
    农民从建材市场上购买色彩鲜艳的琉璃瓦,安装在屋顶上,并把大门装饰得富丽堂皇,远远望去,活脱脱一个暴发户模样。日本农民几百年来一直被地主所压迫,过地主一样的生活成为每个农民的梦想。改造翻修房屋,可以满足心理上的发泄和得到一种补偿。    
    购买汽车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农民开始纷纷购买汽车。有了车,就得有车库,就引导了第四阶段的生活状态。    
    修筑庭院    
    日本式的庭院,围墙是由像艺术品一样的泛着藏青色的石块砌成的;在围墙内,植满了云冠状的灌木和春夏秋冬依次开花的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这种庭院设计,完全可以和任何高级宾馆相媲美。庭院的修筑完工,标志着日本农民的家庭形象得到根本改变,这时的农民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素养了。    
    营造客厅    
    日本人相当长时间叫喊的口号就是“脱亚入欧”,这当然也包括农民阶层。在客厅内,摆设着沙发,铺着地毯,在显眼处摆放着漂亮的钢琴,他们都以欧洲文化追随者自居。百科大词典、雨果全集之类的大型词典和文学书刊,也被作为装饰品摆满了农民们的书架。    
    重金购买装饰品    
    就像一个收藏家一样,没有一个镇家之宝是说不过去的。日本农民不惜重金购买动物皮毛,譬如熊皮之类。据说许多农民花费200万日元购买一张狮子皮,在卧室里一铺就是几张,这时财主的形象熠熠生辉,颇有当年座山雕的架势。    
    旅行,尤其是海外旅行    
    去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在旅游地的介绍或者指示牌上,一般除了英文就是日文了。对于这种做法,不要认为是这些国家对日本人特别尊重。事实是,日本人到欧洲旅游的特别多,顾客是上帝,欧洲人心里很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日本人在周游世界后,也为他们的自我革新提供了机会,促使他们进入第八个层次。    
    收集古董字画    
    收集古董字画,需要具备收藏家的艺术品质和极高的鉴赏能力。买到一件赝品,就有可能体验到壮士扼腕的悲凉。农民们向书画投资,就得进行再一次的自我提升。    
    玩游艇、高尔夫    
    高尔夫是英国人发明的,游艇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日本农民全盘拿下。在日本的乡村,触目可及的是高尔夫球场和棒球场。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说,玩高尔夫球的多是第二代的农民,练习棒球的是第三、第四代的农民。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俱乐部、入门书、专业杂志空前活跃和繁荣。我由此想到了当下国内的电脑和厨师培训班,不过,前者是为了玩乐,后者是为了生存。目的不同,反映出人的生存状态的迥异。    
    享受日常生活    
    在经历过暴风骤雨式的物质需求和享受之后,日本农民就变得温和多了,开始关注身边生活的细节,关注饮食、服装、家具以及电视节目。生活是一种连绵的习惯,要改变吃咸海带和话梅酱的口味,对他们来说还需时日,但他们可以试着吃鱼子酱、牛排和西式糕点。一直到现在,高档的西式糕点的销售,据说乡村都比东京等大城市卖得快,销路好。    
    


第五部分反哺城市,做体验经济的主持人

    如今,“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又成了农民的新追求,纷纷做起了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的主持人。譬如插秧、种果树、摘苹果、种红薯、挖土豆、掏海沙、做沙浴、开澡堂、洗温泉等等,农民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的追随者和仰慕者。    
    “城市太冷漠,望着灯火辉煌的城市,最让我怀念的还是故乡的小河,还有那瓦屋上的炊烟……”乡村成为城里人的一种乡愁,一种怀旧和心灵的归宿,而农民是他们的引路人、管理者和主持人。    
    


第五部分洁癖之邦

    李兆忠    
    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习性,洁癖本来不值得特别谈论,但事情到了日本,就有点例外。洁癖之士虽说各国都有,但达到全民皆“癖”,而且是整个民族从日常生活到审美标准、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都有“洁癖”的,恐怕便只有日本了。    
    “生命诚可贵,洗澡价更高”    
    日本人对洗澡的迷恋不必细表,这里仅举一例——    
    1995年1月阪神地区爆发大地震,导致5000人丧生,数万人无家可归。在抗震救灾的民意调查中,有一项是问灾民最感不便的是什么,结果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能洗澡”。为解燃眉之急,政府同企业齐心合力,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移动风吕”——淋浴汽车。因为要洗澡的人实在太多,不得不规定:每人淋浴不得超过5分钟。为了这几分钟的快乐,不少灾民冒着余震的危险,步行几十里,来到设有这种“移动风吕”的地方,加入长长的洗澡队伍,颇有点“生命诚可贵,洗澡价更高”的劲头儿。    
    日本人对洗澡的迷恋是有原因的:这个国家气候湿润,到了夏天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素爱干净的日本人如何能忍受这一身的黏糊和汗垢?何以解忧,惟有风吕!幸运的是,日本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雨水资源和温泉资源,丰沛的水资源不只是洗涤了日本人的身体,也培养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肌肤美学”。    
    这一点,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有细致的描写:    
    “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细致的肉体享受是洗澡——他们每天洗澡,其重视清洁与美国无异,但此中另有的一番艺术情趣则是世界其他各国的洗澡习惯难以媲美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年龄越大,情味越浓。’”    
    与这种肌肤之乐相映成趣、配合默契的,是“榻榻米”的起居方式。出浴后的日本人身着宽松的和服,光着脚丫,气定神闲地坐在一尘不染的榻榻米上,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庭院的景色,正是他们最为享受的时刻。    
    不用说,这是一种清洁要求极高的起居方式,懒人和脏人绝对不配。日本人对榻榻米的精心呵护,每天在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由此可见,进日本人的家门后要脱鞋实在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袜子一定要干净,脚上一定不能有异味。记得我第一次去日本朋友家,脚上那双换上不久的袜子竟让主妇喷嚏连连,而在她锐利目光的审视下,袜尖一个极小的破洞也无处逃遁,弄得我狼狈不堪。    
    洁净就是美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洁净”占着头等重要的位置。在日语中,“美丽”这个词兼有“洁净”之意,而“洁净”这个词也有“美丽”的意思。可见,在日本人眼里,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也一定是洁净的。    
    打开日本的美术史,可以发现,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位画家,哪种绘画样式、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点:画面绝对干净。千百年来,“洁净”已成为日本超越时代的美学原则。    
    日本美食界有一句名言:“美味来自洁净。”道出了料理的精髓。需要说明的是,“洁净”在这里不只是指餐具和食物的卫生,更是指艺术性的摆设,两者缺一不可。    
    此外,日语也是一种“洁净”的语言。    
    笔者在日本生活了4年,听到的脏话只有这么几句:“马鹿(傻瓜)”、“阿呆”和“粪”。日本男人发起火来固然凶暴,腔调也很吓人,但语言本身却没有多少污染力,比起骂人的脏话可以车载斗量的英语不知要文明多少。就是在号称最高雅纯净的法语里,粗话也远比日语多。中国人的“国骂”是很有点名气的,听说日本的汉学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常为里面的脏话大伤脑筋,因为日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只好直接译入,再加许多注释。


第五部分道德世界的洁癖

    耐人寻味的是,起源于肉体世界的洁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道德伦理。    
    以洁净来比人品高尚,本来在各国都很平常,但日本人却走了极端。不止一个日本朋友和我说过,你骂日本人是“马鹿”,人家不一定生气,但你要骂他“污(脏)”,人家一定跟你拼命,因为“污”不但是指肮脏,还有卑鄙下流、令人恶心的意思,在日语里是对别人最严重的侮辱。    
    另外,日本人“有仇必报”的民族性,也与他们的洁癖有关。他们将对自己个人、家庭或国家的侮辱看作是污垢,必须通过复仇来洗刷干净——就像必须用洗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