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扫描西部 >

第3章

扫描西部-第3章

小说: 扫描西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的区别,后者多为塔状,是什么造就了这明显的差异?我边拍摄边思考着,不知何时能探个明白。


第一部分 青海大森林第4节 走马格尔木

    如果有人要我回答青海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我会说首推西宁,其次便是格尔木。格尔木完全是一座新兴城市。1956年以后,他是随着青藏公路的修建和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而堀起的。而今这座戈壁新城的现代性,似乎不逊于省都西宁。    
    在格尔木的日子里,我们以此为圆点,先是向北行看察尔汗盐湖,然后西行藏身于胡杨林,最后南进昆仑山口。    
    格尔木距察尔汗盐湖很近,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到达。我们象很多远方的来客一样,来盐湖总要走一走万丈盐桥。有资料说,万丈盐桥长达32公里,折合一算,正好是一万丈的距离,于是有了万丈盐桥之称。    
    驱车对万丈盐桥实地踏访后,我们方看到这桥与常规意义上的桥是有区别的。它没有孔洞,亦无水流从桥下漫过。其桥的形态是一条笔直而又宽阔的公路搭建在盐田之上。不过,视线以内,包括路面在内到处是褐色的“泥土”。晴天里,这“泥土”很硬很硬,踩上去非但没有塌陷,反而会很咯脚。原来,这“泥土”是由盐湖囟盖结成,科学测试表明,其承载重量每平方米高达600吨。如果把褐色的囟盖揭开一米多,下面就是白花花的盐。路边积有一片片囟水塘,看上去如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竟能反射耀眼的阳光,实际这是囟水的凝结。    
    司机丁师傅为满足我看盐田的愿望,开车拐向西,一会儿,闪着银光的望不见尽头的一畦畦盐池,便呈现在眼前。在盐池的边沿,可以看到如同玉石雕刻般的凝结盐,上面形成了无数的乳突,边缘十分流畅的线条犹如经过了工艺大师的着意雕琢,幽蓝幽蓝地给人一种安祥感。有的盐盖犹如冬季湖泊上的冰盖,白茫茫一片。截面的地方约有一尺,展现了盐盖在盐田里的厚度。    
    这时,我看到一处盐盖边缘出现了崩溃,现出的截面形同“冰崖”,便前去拍摄。本想踩着看似密实低凹的雪晶般的盐屑,未想到脚刚一踩上,便陷了下去,以至粥状的盐流灌满了鞋。这时我才知道,表面上堆实的盐屑实际上仍呈流体状,是承载不住人的。    
    据称,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富有的,其盐的储量约为600亿吨,可供中国人吃上一万年。如果用这里的盐在地球与月亮之间铺一条路,路的宽度可达12米,厚度达6米。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盐永远不会估竭,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总是有新生的盐出现。体察到这么富有的沃野千里的资源,我还怎敢轻言青海贫瘠!    
    “格尔木附近有胡杨林,而且是青海省独有的。”我与格尔木市宣传部的同志见面后,他们就此骄傲地向我推荐。柳叶和阔叶集于一树的胡杨,有异叶树之称。因为耐干旱耐盐碱,又被誉为大漠英雄树。对胡杨我是熟悉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克里雅河畔就多次见过,因之对其格外有感情。受其“青海独有”的诱惑,我在市委宣传部同志陪同下,从格尔木出发驱车50公里前去看个究竟。    
    那天我们从格尔木启程的时间为下午两点多,车子沿着公路向西开去。天上骄阳高悬,地下热浪滚滚。戈壁滩上一簇簇一簇簇红红的红柳枝头,在微风下摇曳。正在昏昏欲睡间,突见地平线的尽头,到处都是蓝莹莹的湖水。湖堤上,一行行大树倒映在水中。那湖狭长得好象没有边沿,随着车行而作无限沿伸。我知道,这是虚假的自然现象,即戈壁奇观——海市蜃楼。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离开公路。在拐向通往胡杨林叉路口的地方,格尔木市旅游局在这里竖起一个巨大而又醒目的广告牌,向游客介绍胡杨林。上面写道:“格尔木胡杨林位于昆仑下的托拉海河畔,面积约十平方公里。”“胡杨林被称为‘活着的植物化石’,我国西部现在仅有新疆塔里木河畔胡杨林和格尔木托拉海河畔两处,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这个广告提法有误,中国西部并非就“新疆塔里木河畔胡杨林和格尔木托拉海河畔”两处有胡杨林。当然格尔木有胡杨林,是可以称得上弥足珍贵的。后来我们钻进胡杨林,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几近衰老的胡杨,但这里的胡杨由于地处洼地,水源充足,总的来说长势茂盛。    
    我们欣喜地看到,托拉海胡杨林受到有效地保护,承担保护责任的一对老年夫妇长年住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片胡杨林不仅有效地阻止了西面几座高大沙丘向东面戈壁的进逼,而且由于这片天然胡杨林的存在,为格尔木的绿化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在格尔木有一种说法,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人难得多。胡杨根系发达,它的耐盐耐碱特性,显然对格尔木人是重要的。它是可以做为绿化树种之一,在格尔木贫瘠的土地上广为栽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达里雅布依,我就看到那里就有大片人工胡杨林在茁壮成长。在研究价值上,我觉得最需要研究人员回答的问题,是这片孤立存在的胡杨林同塔里木盆地大片的胡杨林是什么关系?它为什么能在柴达木盆地独立维系生存至今?


第一部分 青海大森林第5节 今日昆仑山口

    走过青藏公路的人,没有谁不知道昆仑山口,因为这里是必经之地,还因为这里是昆仑山的门户。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四围高山耸立,雪峰连绵,十多年前仅有一条青藏公路蜿蜒穿过时,显得格外荒凉。而今这里一改前貌,只见碑刻成林,雕塑高耸、神石兀立,荒野中展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昆仑山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历来有“万山之祖”之称。“登昆仑兮回望,心飞扬兮浩荡。”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这一名句,高度概括了登昆仑山者的感慨。距格尔木160多公里的昆仑山口,往往被人们视为进入昆仑山的大门,也是从青海赴藏的必经之地。因此到达者无不怀有一种神圣感。    
    近年来,昆仑山口由于文化的陡然富集,强化了这里的不寻常性。青藏公路在这里呈南北向。自北向南走去,山口公路左侧,是由20多块条石组成的碑林,碑刻的内容基本是对昆仑山的歌颂,以及登昆仑山的感受。其中有1956年6月,陈毅元帅路过昆仑山口时,所作的名为《昆仑山颂》一诗。他写道“峰外连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一位名叫杜青的人士所作的诗,也对昆仑山充溢着敬仰之情,他写道:“独爱昆仑风韵壮,骋眸苍莽巨龙蟠。”崇拜昆仑山,是碑林众多文字的基调。    
    碑林的南面,是当地藏族群众以红砖修筑的用于烧香拜谒的两座煨桑,虔诚者除了在煨桑开口的地方烧香,还在上面披上洁白的哈达,以示敬意。煨桑旁边的地面上,置有一块办公桌大小的白色巨石,上面刻有“昆仑神山”四个醒目的大字。过路的很多司机都要来摸一摸它,祈求神的佑护,获得幸福和安康。    
    碑林后面的山坡上,是一幅用无数个白色石块连成一线,摆成长约百米、宽约五六十米的中国地图。在各省、市、自治区首府的位置上,竖立着一块块打磨光滑的条形花岗岩石墩,上面分别刻着云南、辽宁、上海等地的地名。看得出,这幅地图对于来自全国各地过往昆仑山口的人别具吸引力。尽管此处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口长气,以补充氧的不足。但他们往往主动地不辞辛苦地去找自已的家乡所在地,然后拾起石片,深情地叠置在各自省、市、自治区标记墩上,有的已叠高十多片。    
    公路右侧的文化积存更为丰富。最为显眼的是1995年10月,格尔木市修建的“昆仑山口”纪念碑。这个底部带有四阶基座的碑体不仅刻有立碑的时间和此处的海拔高度,还在主碑后面的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附有“昆仑山口碑记”。碑两侧各置石雕一座,为左麒麟右雄鹰。或架起或缠绕在纪念碑上的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动,更为纪念碑增加了庄严和神圣。不幸的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发生一次8.1级特大地震,主碑被震毁倒下,只留下“山口”二字。此次地震断裂带距“昆仑山口”纪念碑的确太近了,往北仅约四公里。至今,地震断裂带仍给目睹者以强烈的震憾,最深的地方有两米多,宽达三米多。断裂带大致呈东西向在绵延起伏的昆仑山上做无限延伸,远远看去十分醒目,如同一辆深耕的巨型拖拉机在山上刚刚走过。    
    昆仑山口纪念碑的南面,是高耸蓝天的“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他的如同真人头像大小、两目炯炯有神的照片被镶嵌在碑体的中下方,照片两侧竖刻着“音容常在 功盖昆仑”两行字。英雄光辉形象下面的文字,镌刻的是他为保护藏羚羊与犯罪分子搏斗而牺牲的不朽业绩。1994年1月初,时任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受县委和县政府的委托,率领一个5人工作组前往著名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目的是寻求保护此地珍稀动物和矿产资源的有效途迳。在可可西里腹地,索南达杰一行意外地截获了两个盗猎珍稀野生动物犯罪团伙,抓获了20多名犯罪分子,同时收缴了21支枪,一万多发子弹,还有五辆满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张的汽车。押解返程途中,也就是1月18日,其中部分犯罪分子经阴谋策划,在杰桑·索南达杰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凶残地杀害了他。年仅40岁的英雄为保护野生动物,就这样倒在了高原上,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路过这里的人读着镌刻着他的事迹的铭文,无不向杰桑·索南达杰投去敬仰的目光。据称,南面200多米处的正在建造的青藏铁路高架桥,准备以杰桑·索南达杰名字命名。    
    索南达杰碑的南面竖立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雕塑。这个由三部分巨石组成的雕塑。最上面是一双巨手托护的地球,中部近乎方形巨石上分别用汉、藏、英文刻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行字。基底的立面石板为浮雕,上面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图象,那轻盈的体态,矫健的四肢,弯曲的双角,让人产生怜爱之感。    
    也许是为了强化保护可可西里的意志,在自然保护区雕塑的南面,又一个雕塑突兀而起。顶端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的抽象造型,下面是近似树木主干的条形岩石,并刻着“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尽职责”一行字。再下面以鲜红色大理石板拼立的一米多高的方形体,以“保卫可可西里”为题,刻有介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文字。可可西里地区位于北纬33度20分——36度36分,东经89度30分——94度00分的青海高原腹地,包括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青藏公路以西的青海西南部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的广大区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读了这些介绍,方感到,地处青藏公路以西的这些碑刻,正是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东部边缘。    
    显然,在这里集中竖立与可可西里保护区相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