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秘事-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位大臣赵经,任职太仆少卿,奉命以工部郎的身份监督乾清宫的修缮工程。这人不是什么好官,趁机大捞一笔,贪污了数十万两公款。这事儿自然难逃神通广大的锦衣卫侦缉了。把这种腐败分子收拾进诏狱,本也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钱宁不这么想。他是觉得,我去检举告发了你,皇帝最多夸我一句〃办事得力〃,可你被抄了家,钱还不都是皇帝的,我能分到什么好处?他倒也耐心,一直隐忍不发,过阵子听说赵经病死了,立即来了精神,点齐人马直扑赵府,佯称是朝廷派来的治丧委员会,强迫赵夫人把棺材抬出大堂,转身就抄没了赵经所有家财,甚至连人家的小妾也不能幸免,悉数〃充公〃归到了钱宁的名下。
第58节:〃皇庶子〃钱宁(4)
属下们见着钱都督此举,明白他老人家不仅贪财,关键还是好色的,这也就算是找着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个叫作廖鹏的锦衣卫官,仗着自己有个在河南做镇守太监的哥哥,鱼肉乡里,作恶多端,被河南巡抚邓庠告了一状。皇帝因为刘瑾前车之鉴,正烦着这些太监亲党,于是明诏降级安置。廖鹏为了保全官爵,忍痛把自己的宠妾送给钱都督〃享用〃一番,于是钱宁传出话来,说你就放心吧,有我在,降不了你的职。最后果然如此。
然而赵经不常有,廖鹏更是难得,钱宁要〃开源〃,不能总指望着别人撞上门了,还得自己跑出去创造机会。他联合东厂,往广大城乡周边地区派出大量人手,乔装改扮,引诱无知村民发表些不合时宜的言论,或是蒙骗别人参与邪教活动,然后立刻拿办,送交有关部门查处。这叫〃铸铜板〃,也叫〃种妖言〃,坐实了案情,才好严刑逼贿。谁不知道这些人是冤枉的呢?可钱宁在那儿盯着,办案官员即使心知肚明,却也只能照办。
若干年后,朱厚照的堂弟,也就是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有位给事中孙磐回忆起当时情形,说是〃死者填狱,生者冤号〃,那些禁不住刑讯的死者把锦衣卫的牢房都填满了,余下活着的囚犯就趴在死人堆里不停地喊冤。其情其景,殊为发指。
大臣们这下子又坐不住了。你是皇帝的干儿子,那你总不能这么败坏你干爹的家业吧?只是上疏控诉钱宁的官员,到头来要么落得个革职遣返,要么就给扔进诏狱〃反省〃去了。这时候正赶上天象异常,前面那位杨一清,挺身站出来发表了一番议论,言辞间颇有讥讽皇帝亲近小人的意思。朱厚照听了是不为所动,钱宁火可大了。他仍旧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授意豹房里的一干人等及朝中某些官员,在皇帝跟前对杨一清百般诽谤。给事御史周金、陈轼这两位一看不对,连忙对朱厚照说,杨一清可是忠臣,陛下您千万不要听信小人胡说八道啊!皇帝信谁呢?皇帝是信钱宁的。锦衣卫就监督百官嘛,谁是谁非,钱宁心里有谱。于是找来一问,钱宁支支吾吾,好像还颇有些不好背后说人闲话的意思。朱厚照这下子知道了,杨一清这人确实不怎么地道。消息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杨一清无可奈何,唯有一声长叹,三叩九拜,说皇帝既然信不过我,那我也就回家种地去吧!
不过朱厚照倒也明白,杨一清有功,文韬武略,不是朝廷里那些寻常书呆子可以相提并论的。以前刘健和谢迁不都还〃退休以后待遇从优〃么,到了杨一清这儿也不能坏了这规矩,丰衣足食,给国家好好地养着吧!没准将来还有再用他的那一天。
杨一清人是走了,回到南方,不过说到底心里毕竟牵挂着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过不得几年,朱厚照御驾南征,就住在他的杨府大院。君臣两个把酒言欢,畅饮两日两夜,以诗文唱和,倒也其乐融融。杨一清趁机向朱厚照进谏,天子动辄远离京畿,安全无凭,又是劳民伤财,不宜过多此举。他说话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也是朱厚照喝了酒心情好,竟然听了进去,于是打消了原本计划中巡游江浙的念头。
只是这朱厚照南征,却不再是钱宁的主意了。正德朝的锦衣卫故事的〃精彩〃之处正在于,他们是一家唱罢,一家登场,个个都是卯足了劲头,唯恐身段不够秀丽,唱腔不够婉转,给前面那位比了下去,空教后来人笑话。提议朱厚照南征的,是边将出身的锦衣卫头领江彬。这一位比起钱宁更加了不得,因为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以一人身兼厂、卫双重职权的正德宠臣。倚仗着是他在塞外沙场多年磨炼出的铁石心肠,非但权凌驾众人之上,最后更是反客为主,竟然将提携过自己的钱宁置于死地,其人其事,说起来便又是一番别样的洞天。
第59节:朱寿大将军(1)
朱寿大将军
边兵入卫,这在整个大明朝来讲都是件大事。因为国家体制,九边驻军各据要津,恪尽其职,向来是不能轻易调动的,一旦开了先例,就会惹出无穷的乱子。事情起源于正德六年,因为不堪忍受暴政前有刘瑾,后有钱宁,朱厚照又是个荒唐透顶的,这谁能受得了山西、淮安〃群盗〃蜂起,养尊处优惯了的京营官军不能抵抗,暴动的农民甚至一度打到了京师附近的文安地区,搞得朝廷乱作一团,急忙宣布北京全城戒严,内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由皇帝本人和他那些佞臣们搅出来的祸乱。
有人便提议说,既然如此,那不妨调镇守北方的边兵前来征剿,他们长年和蒙古人杀得难解难分,自然是要比京营的老爷兵管用得多了。
朱厚照点点头,好哇,只要打得赢,那就让他们来吧!
此言一出,阁臣李东阳头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是当年的三阁辅之一了,刘健和谢迁因为斗不过刘瑾,告老还乡,李大学士却独自留了下来。要说他其实也是为着朝廷着想,唯恐自己也走了,真的再没有人能替天下的臣民说上几句公道话。只是刘瑾在世,谁见着他都要矮上三分,李东阳也不例外,还为着顾全大局,常常佯作顺从地听从刘公公差遣,结果一度引来天下人的耻笑,就连他的学生也直接写来绝交信说:〃像您这样的为人,我都没脸做您的弟子!〃当真里外不是人的滋味。可这心里还是明白的,关系国家根本的事情不能让步,也多亏了他曲意奉承,这才从刘瑾眼皮子底下搭救出不少蒙受不白之冤的官民。这时一再向朱厚照进谏说:〃边兵生性狡悍,如果把他们调来内地,难以管束,只怕是要生出许多的麻烦,以后再收拾起来可就不是那么的容易了。〃此例一开,对今后政局将会造成的影响,实在令人难以预料。
朱厚照哪里肯听他的,说要调,就得调。只是依着规矩,诏书得由内阁草拟,然后经由司礼监转呈御前批准。朱厚照于是派太监过去催促,自己坐在乾清宫门外等着。李东阳为官多年,委屈了大半辈子,这回终于硬起了脖子,说什么也不肯写。朱厚照拗不过他,最后索性直接从大内发出文件,调来了宣府、大同的三千精锐之师。
在这些奉调进京的队伍里面,大同总兵官张俊麾下,有位游击唤作江彬,本是宣府人氏。他随着大军开拔,半道路过蓟州,大概因为闲来无事,就趁着月黑风高,带领人马闯进民舍,不容分说屠杀了合家二十余口无辜的百姓,然后拎着血淋淋的人头跑去张俊的大营,谎称是被自己在巡哨途中击获的流寇。张俊竟不作仔细分辨,听信了他的一面之词,当即通报全军,说江彬忠勇可嘉,是全军将士的楷模,我张俊在这里代表朝廷重重有赏。
赏完了还得继续赶路。要说江彬确是条勇烈的汉子,滥杀冒功这种事情,大明朝的官军干得多了,原本不足为奇,可到了战场上,还能像他这样使出亡命的劲头一往无前的,倒也真是有些难得史载,边兵与〃群贼〃在淮间激战,江彬跃马横刀,冲杀在阵地的最前沿。〃贼军〃阵中乱箭齐发,他身中三箭,其中一枚更是直贯面门,从一侧的耳朵里冒了出来。旋即 〃拔之更战〃,忍痛一把扯掉,也不需要什么医疗护理,继续浴血厮杀。其悍勇如此,即使自己人看见了,大概也都给他吓得目瞪口呆起来。
朱厚照是很关心战势的,因为他好玩,前面也提到过,巴不得自己也能亲自到疆场上去体验一把,只是碍着天子身份,不好轻易置身险境了。江彬在前方这番勇迈绝伦的情形,就跟着风儿似地吹到了他的耳朵里。这人真棒!朱厚照心说,果然要比那些虚有其表的京营官兵强上百倍了,等到他日得胜班师回朝,可得好好瞧瞧我这位当朝的第一猛将。
江彬这就算是先在朱厚照心里赚足印象分了。等到战事平息,大军凯歌高奏,回京向皇帝报捷,连同江彬在内,还有位宣府来的许泰,都是立下了战功的,给朱厚照留在了京城,预备陪自己打猎做伴。江彬知道钱宁是皇帝身边的头号红人,顺势搭线得到了皇帝亲自召见的机会。朱厚照仔细端详过他脸上那道骇人的伤疤,直看得血气上涌,大声称赞说:〃江彬果然是勇健的好汉!〃又因为他能说会道,从此愈发喜欢得紧,至于钱宁,因为喜新厌旧,多少反倒不如从前那么亲近了。
钱宁这时候回过神来,自己让江彬占去了头彩,心里老大的不乐意。这就好比两个善妒的女人共事一夫,免不了总是要争风吃醋的。钱宁成天琢磨着,要给江彬弄只小鞋穿穿。可惜他机关算尽,却又在关键的时候掉了链子。某天,朱厚照在豹房里搏虎他是精力过于旺盛,跟人玩都时常不能尽兴,还得和老虎什么的搞搞极限运动这虎却不同往日,体格强硕了些,朱厚照三两下招架不住,赶紧招呼钱宁过来帮忙。人往往都是这样,好日子过得久了,胆子也就不如从前的大,钱宁眼见得老虎凶猛,吓得畏缩不前。正在这紧要关头,侍立一旁的江彬快步上前,扑住老虎救下了朱厚照。朱厚照是皇帝,不能在臣子跟前失了面子,站起身来还强作从容地对江彬说:〃我自己就能搞定,不用你帮忙了。〃可心里明白,钱宁和江彬,这两人对自己的忠心可真是有天壤之别。从此钱宁再去跟朱厚照说什么江彬的坏话,朱厚照都拿白眼回答他:你说你好,他不好,那会儿跑过来救驾的怎么是他不是你呢?
江彬于是从边将摇身一变,变作了锦衣卫的都指挥佥事。这是在走钱宁发迹的老路了。他也知道钱宁容不下自己,在锦衣卫办公室里一坐,抬眼又全是他钱都督的亲信,想要保全自己的地位,就得另作他法。他对朱厚照说,京营作战能力低下,主要还是因为实战经验太差,不如把京营和边兵对调,这样在军队内部促进交流学习,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大有好处。其实是想着靠边兵弟兄来跟钱宁相抗了。朱厚照觉得江彬的提议不错,于是宣旨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的边兵到北京驻防,还给取了个响亮的名头,叫作〃外四家〃。这四路人马,天天在北京城里驰骋纵横,又时常在大内操练行列,把朱厚照弄得大呼过瘾,自己身披战甲,和江彬并肩出阵,两人的装束又是如出一辙,猛地看去竟然令人难以分辨。
皇帝如此执意孤行,那边的李东阳可真算是受够了。刘瑾过后有钱宁,现在又冒出来个江彬,不知哪年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