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秘事-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被下锦衣卫狱,直到朱棣登基才被放出来。
这回将燕王使节抓到锦衣卫狱,朱允炆秉承一贯的和平政策,并没有下旨杀人。可不知得着哪方面的指示,武胜下锦衣卫狱没几天就翘了辫子。
第27节:锦衣卫重生(2)
武胜之死,标志着对战双方最后温情面纱的撕裂,朱允炆和朱棣这对叔侄之间再无任何沟通的余地了。
到了建文三年年底,南北战势陷入胶着状态。正面战场形势对朝廷方面越来越不利,方孝孺情急之下剑走偏锋,想到了内部瓦解的策略离间朱棣父子的感情。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其中朱高炽的性格很像大伯朱标,待人宽和,而且可能是消化系统有问题,身材很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很不得父亲的欢心大概是遗传的关系,朱棣也和他老爹朱元璋一样,不喜欢文弱的大儿子,而更喜欢勇武的二儿子和小儿子。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留守大后方,朱高煦和朱高燧则一直跟随在朱棣的身边,尤其是朱高煦,作战很勇猛,曾多次深入战阵救过朱棣的性命。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瞧不起大哥朱高炽,对他的世子地位觊觎已久,经常在朱棣面前说大哥的坏话,指望朱棣哪天废除朱高炽的世子地位,好让自己取而代之。久而久之,燕王府的三位王子各有派别,这件事情在北京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远在南京的方孝孺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他向朱允炆建议利用这一矛盾,离间身在前线的朱棣和留守后方的朱高炽,让朱棣后院起火,迫其罢兵后撤。
朱允炆接受了方先生的建议,让他写信给朱高炽,劝他归顺朝廷。
方孝孺写好信后派锦衣卫千户张安带往北京,送交燕王世子朱高炽。张安的任务不光是送信,他还负有故意散播朝廷招降燕世子消息的使命。
这种活计交给锦衣卫来做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信递到朱高炽手里的时候,朝廷派人传书世子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北京城。燕王府里朱高燧一派的宦官黄俨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他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去前线报告朱棣世子和朝廷勾结要背叛你了。
朱棣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惊,他平日里的确不怎么喜欢这个大儿子,也曾动过改立自己最喜欢的二儿子为世子的念头,和大儿子之间的感情疏远已非一日,加上这个消息又是从王府里的宦官那里传来的,让他觉得空穴来风必定有因。他问跟随在身边的朱高煦如何看待这件事,朱高煦趁机落井下石,说大哥和朱允炆的关系一向很好,三弟的消息恐怕是真的。两个小儿子联合起来陷害大儿子,也难怪朱棣半信半疑。正在他惊疑之时,世子的书信也到了。随书信一同送来的,还有五花大绑的锦衣卫千户张安。
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虽然不能跟随父亲左右,但在留守北京的过程中也是尽心竭力。他知道朱棣并不喜欢他,就努力做好世子的份内事,以求得到父亲的赏识;他也知道两个弟弟老给自己找麻烦,但他一直存有兄弟情分,处处忍让,从来没有过背叛父亲兄弟的想法。然而朝廷的密信将他摆到了悬崖的边缘不管信里写了什么,只要他接了信,就落实了和朝廷私相往来的罪名。和自己这一派的谋臣商量之后,朱高炽决定对朝廷的密信〃不启封〃,根本就不去理会信里的内容。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朱棣,向朱棣交代了事情的经过,连同张安还有未拆封的朝廷密信一起送到朱棣那里,以此向父亲表明心迹。
朱棣先读了儿子的信,又拆看了朝廷的信,总算放下心来,叹道:〃嗟乎!几杀吾子!〃他真的对自己的儿子动过杀心。总算朱高炽政治应变能力强,及时洗清了自己的嫌疑,一场风波才算和平解决。
靖难之役延绵四年,建文四年六月,燕军直逼南京城下,谷王和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城破之日,皇宫大火冲天,朱允炆走上了潭王、湘王的老路,自焚而死。
朱棣入京后,一面对着烧毁的宫殿流下几滴鳄鱼的眼泪,一面迅速登基称帝,同时宣布缉拿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数十名〃奸党〃。
自然,执行任务的仍然是锦衣卫,只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的锦衣卫已经来了个大换血,担任指挥使的是靖难之役中主动投效朱棣的山东临邑人纪纲。
朱棣以藩王而求皇位,在方孝孺这样的正统儒士看来自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遭到全国人民的咒骂和唾弃。但趁着乱世浑水摸鱼,以求压对宝,立下不世之功的人遍布天下。道衍身为和尚却有定国安邦的志向,他力劝朱棣起兵,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在朱棣南下的过程中,也陆续有不甘寂寞的人或选朝廷或选燕军,在乱世之中豪赌一把,以为自己拼出一份锦绣前程纪纲正是这样的人。
纪纲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样样在行,而且性格阴鸷,做事勇猛果断。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全国推广学校制度,纪纲也入学学习四书五经,纲常伦教。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纪纲经常口出狂言,结果因为〃妄自邪说〃而被学校开除。
第28节:锦衣卫重生(3)
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在和平时期,估计也就是为祸乡里的小霸王,若是碰上个清官,最后还可能被县级政法机关给专政了。但他生逢其时,就在离开学校没过多久,燕王朱棣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起兵造反。纪纲觉得人生的机会来了。
建文二年,朱棣的靖难军和朝廷的护国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五月,朱棣率领大军在临邑地区进行战时演习,纪纲在观察了靖难军严格整肃的军纪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闯进燕王军营,冒死拉住朱棣的坐骑,要求投军,跟随燕王效命。
要知道此时的战局还不明朗,朱棣能否成功还是未知之数,以前也曾有人弃官军而投靖难军,但大多是朝廷官员,他们了解燕王的能力,认为燕王必胜,这才放心投奔。而纪纲却只是个平头百姓,竟然主动来投,这对于渴望民心的朱棣来说是个莫大的安慰。况且纪纲敢于拦截亲王的坐骑,足见他胆略过人,朱棣当即就将纪纲留下当自己的侍卫亲兵。
此后诸多战役,纪纲跟随在朱棣身边,作战勇猛的同时又心细如发,善于揣摩朱棣的心思,很得朱棣的宠信,不到一年就被朱棣封为忠义卫千户,可谓是平步青云。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得偿所愿登上帝位,他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名份,废除了〃建文〃年号,将这一年称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第二年改元永乐。
朱棣赏罚分明,称帝后对追随自己的人加官晋爵,扶植了一批新贵,而对于朱允炆的死忠则要赶尽杀绝。封赏加官的好人当然由朱棣自己来做,搜捕刑讯的恶人么朱棣想到了纪纲。纪纲平民出身,和朱允炆派的那些大臣素无来往,又是靖难危急之时追随自己左右的,其忠心可以相信,只有由他出面掌管锦衣卫,朱棣才能放心。于是纪纲就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成为永乐朝炙手可热的权力人物。
在纪纲的命运直线上升的时候,他的老朋友高贤宁却一路下滑。高贤宁是纪纲在学校里的同学,两人虽然志向各异但却是好朋友,纪纲被学校开除后,两人也一直书信往来保持联系。靖难之时,纪纲选择了追随朱棣造反,而高贤宁走上了和他相反的道路他跑到济南投奔山东参政铁铉,在朱棣率兵攻打济南城的时候,帮助这个朱允炆派的大忠臣守城。因为朱棣拿〃清君侧〃做幌子起兵,宣布自己不是要造反做皇帝,而是要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高贤宁就在城里写成一篇《周公辅成王论》,让守城的士兵用弓箭射到朱棣的大营里去,文章里质问朱棣既然想当周公为什么要带兵攻打成王的城池?朱棣还算有君主的器量,看了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对高贤宁的文笔大加赞赏。
朱棣称帝后派人抓到高贤宁,倒不是要治他的罪,而是还记得高贤宁的好文章,想封他个官儿当当。当日被自己痛骂的人现在成了皇帝,不但不杀自己,反而许以高官厚禄,面对这样的好事,高贤宁却一口拒绝了。须知当时朱允炆派的大臣们除了极少数,大部分都对朱棣低下了头,毕竟朱允炆和朱棣都是根红苗正的太祖子孙,朱棣取代朱允炆只是皇族的家务事,转过来向朱棣称臣并不算什么失节的行为。而高贤宁虽只是一介布衣,却有着一股读书人的倔强劲儿,在他眼里,朱棣虽然是太祖的儿子,但他是朱允炆合法皇位的篡夺者,有违宗法纲常的大义,他高贤宁当日去帮铁铉守城为的是这个大义,今日拒绝朱棣的封官也是一样。
当年纪纲被学校开除,名声并不好,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有高贤宁肯与他来往。纪纲一直记着这份难得的友情,他觉得高贤宁当初既肯和自己交往,必然不是方孝孺那样死守封建道德标杆的腐儒,而今成王败寇,自己选对了主子飞黄腾达,也不能忘了老朋友,因此跑过来对高贤宁好言相劝。结果高贤宁对他说:〃你当时被学校驱逐,有造反的理由;而我在学校里吃用都是朝廷提供的,因此决不能负义投降。〃
高贤宁的话不是什么春秋大义,只是一条很基本的道理:谁对我好我对谁好。或者升华一下,〃士为知己者死〃,朝廷开办的学校对不起你纪纲,你自然不必遵循学校教育的那些道理,但学校没有对不起我高贤宁,忘恩负义的事情我不能做。
纪纲知道没法说服高贤宁,于是婉言回复朱棣,不知道他是怎么跟朱棣说的,最终高贤宁被释放回乡,在永乐朝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瓜蔓抄中也没有受到波及,平安终老。
纪纲因为执掌锦衣卫时的种种恶行而被列入《明史》佞倖传的第一位,锦衣卫在朱元璋时期还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特务机构,在他的手里才真正变成了恐怖大魔王。我们习惯黑白分明,像纪纲这样的酷吏奸臣怎么能有救助朋友的温情呢?于是在他的传记里,丝毫没有提到他曾经帮助过老朋友逃离官场的险恶,留下的,只有他的斑斑劣迹。
第29节:瓜蔓抄(1)
瓜蔓抄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雄心勃勃地开始实行他的削藩大计时,南京城里悄悄流传起这么一首歌谣。当时没有人明白这歌里唱的是什么意思,现在燕王果然高飞枝头当了皇帝,才有人反应过来这是一首谶谣啊。
城破之日,皇宫忽起大火,侍卫太监救援不及,火灭后,朱棣抱着侄子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仰天长哭:〃痴儿啊,何苦至此!〃
不管朱允炆是否真的被大火烧死,也不管整个永乐朝朱棣暗中派了多少人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反正从此之后,建文皇帝朱允炆消失在大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正史与他再无瓜葛。
朱棣登基之后,对于朱允炆留下的旧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降附后实心用事的大臣,即使曾经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他都不追究,表现出了政治家应有的宽容与气度。而对于那些拒不投降的,则表现出令人发指的残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