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 >

第5章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第5章

小说: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归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人人如此,但黔娄夫人
则确实与“人人”迥然不同。

孟母教子三迁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
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
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
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
中国良母。

孟子生于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深夜,邹城郊外马鞍山下凫村。伟
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天中》记载:“孟子生时,
母梦神人乘祥云自泰山来,止于孟宅上空,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闾
巷皆见五色彩云覆其居。”天象变化无常,彩云随时都有所谓神奇的征兆不
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说法,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
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
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
《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媚,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
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
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
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
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
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
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
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
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
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
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
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
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


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
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
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
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
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
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
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
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
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
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
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
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
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
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
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时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
吃了个痛快。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
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
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
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
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
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
“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
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
汲,日夜勤学不息。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
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
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
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
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
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
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
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
烦劳老母为他操心,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
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
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竞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


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
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
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
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
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
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
“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

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
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
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
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
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
子义,吾行乎吾礼。”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
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
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
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
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
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
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弱女堤萦上书救父

汉高祖刘邦以恢宏豁达的大才,居马上而取天下;汉文帝刘恒临庙堂
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
景之治”。

特别是汉文帝的法治思想,新颖而进步。他念念不忘:“宰天下者应居
心仁慈,务在宽厚,吏安其位,民乐其业,不移过于下,不归福于己,无罪
之父母,妻子、兄弟、子女不应受到连坐。”更是由于缇索上书救父,使他
大动悲悯情怀,而废除了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的“肉刑”和连坐亲属的法
律,使法治精神,跃升到一崭新的境界。

缇萦的父亲是齐王府管理仓库的主管,复姓淳于,名意。人们有时也
称他为“太仓令”、“太仓公”或“淳于公”。

淳于意自幼喜欢钻研医道方术,对于《黄帝内经》、扁鹊的《脉书》,
都有深入的研究,担任太仓令后,由于职务清闲,又得当时名医公仆阳庆的
真传,使他的医术突飞猛进,虽然非正式的悬壶济世,却救人无数,渐渐有


些小名气。

凡是有点本领的人,多半都有点梁骛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
一类人。他替人看病是属于业余性质,全凭兴趣之所至,不顾病人的要求,
一般人自然无可奈何,但有头脸的人则怀恨在心,一心想报复。

有一次无意间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
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往长安接受审判。

汉文帝提倡节俭,贪污读职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在脸上刺
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
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所谓全家大小,尽皆女流之辈,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
长女、次女业己出嫁,只剩下三个女儿在家。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
“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

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
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官为奴,以赎父罪。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
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是汉文帝十三年秋天的事。

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深宫中,年
仅15 岁的、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几
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走进大牢。

还在路途中,淳于意就反复检讨自己的言行,发觉都是自己的古怪脾
气惹出的祸端,因此利用投驿站的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